当代著名经济学界老前辈、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百岁革命老人陈翰老经常对人说起:“我和商务是有些缘分的。”
陈翰老与商务印书馆均诞生于1897年2月,陈翰老比商务印书馆年长6天。陈翰老从青年求学期间就喜欢读商务印书馆的书。后因革命工作需要,出国多年。1928年,他从苏联取道日本回国。在上海,由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先生介绍,到商务印书馆工作。当时商务印书馆由王云五先生任编译所所长。他与王云五订了一年合同,月薪100元,任务是审查一部百科全书的稿子。这些稿子名义上是各大学教授写的,实际上是他们的助教写的。因为当时大学常常欠薪,教师们生活拮据,写点稿子可以贴补家用。在审查编辑过程中,陈翰老发现稿子比较乱,质量也不大高,于是用了9个多月的时间,将书稿分成三类:一类的占1/5,可以放入百科全书;二类的占3/5,可以作为编词典的参考资料;三类的占1/5,质量太差,无法采用,他将审查意见分类列表,送王云五先生定夺。后来听说:这部书稿以《百科词汇》的名字出版。1929年春天,因革命工作需要,陈翰老离开了商务印书馆。
此后几十年,陈翰老为革命出生入死,海内外奔波;全国解放后又致力于学术研究工作,与商务印书馆接触不多。1959年,由陈原先生建议,陈翰老的英文著作《印度与巴基斯坦经济区域》中文版在商务印书馆出版。
十年浩劫后,百废待兴。1979年,商务印书馆决定恢复由吴晗先生主编过的《外国历史小丛书》的出版,聘请陈翰老为编委会主编。当时他已届82岁高龄,工作又异常繁忙,但为了对年轻一代的教育,他毅然挑起了这副重担。他在第一次编委会上,提出要保持吴晗先生编辑外国历史小丛书的特色:主题明确,深入浅出,叙事生动,文笔洗炼,图文并茂,雅俗共赏。为了提高书稿质量,掌握编辑出版情况,他在百忙中,每星期为外国历史小丛书编辑室的编辑安排半天时间审稿。编辑们轮流到他家中,与他共同审稿、编稿,他说:“有人将历史看得很神秘,很遥远,而我认为,对于今天来说,昨天就是历史。”又说:“我们的丛书,不应写人家写滥了的题目,而应该去写人家写得少,而读者又急于了解的事情。”他还注意平衡选题,建议增补亚非拉历史的选题和研究这方面历史的专家编委。1983年,陈翰老因小丛书的发行问题,给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写信,反映在“一切向钱看”的思想支配下图书出版、发行方面的弊病,引起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后来,他又建议对已出版的数百种历史小丛书进行修订;分门别类,编成合订本,以利于发行、阅读。从1979年12月陈翰老审查第一本书稿——《海地革命领袖杜桑》起,截止到1990年10月小丛书编辑工作基本完成,他共审过书稿296部,这要花费一位八九十岁高龄、双目几近失明的老人多少心血啊!
京ICP备05007371号|京ICP证150832号|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884号 版权所有 2004 商务印书馆
地址: 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邮编:100710|E-mail: bainianziyuan@cp.com.cn
产品隐私权声明 本公司法律顾问: 大成律师事务所曾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