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关联图书

图书搜索:

《汉语世界》 一本给外国人看的中国杂志

2015-11-30作者:师永涛刊发媒体:北京晚报浏览人数:220

    在中国,即便是经常读杂志的人,恐怕都不一定知道《汉语世界》这本杂志。

    《汉语世界》(theworldofchinese)是商务印书馆旗下一份面向国外传播中国文化的杂志,创办于2006年。杂志纸刊期均发行1万册,网站月独立访客10万人,app收费下载用户超过1000。这些数字并不庞大,但是作为一本面向国外的小众杂志来说,这个数据就非常有意思:外国的读者凭什么要为一本中国出版的英文杂志买单?要知道,他们可是拥有着《纽约客》、《经济学人》、《time》等这个星球最好的杂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要先说一下我如何关注到了《汉语世界》。

    2014年12月的某一天,我在微博搜索“杂志”的关键词浏览的时候,看到一个网友问:一份名字叫《汉语世界》的杂志,连个汉语都没有,也真是醉了。能不能问一下编辑们对杂志的定位?

    《汉语世界》杂志社副社长储丹丹在微博上回应了这个问题,她说:“感谢您提出这个问题,这也是许多中国读者共同的疑问。《汉语世界》的主旨是向世界传播汉语和中国文化。从创刊至今长达八年的时间里,我们进行了很多的尝试,用汉语来讲汉语和传播文化对我们来说是最容易的,但对读者来说是难以消化的。”

    她还说:“另外,我们并不是没有汉语,我们的‘社交汉语’栏目是非常好的语言栏目,今年的一篇‘如何听懂新闻联播’还被华尔街日报引用;我们的‘魅力汉字’栏目也是非常受欢迎的,chinadaily的欧洲版和非洲版每一期都全文转载我们的这个栏目。”

    一本传播汉语的杂志能够做成什么样子呢?我们脑补一下,大约就是教老外学习日常生活中的汉字和文化吧。

    于是,带着轻视的心态,我去了《汉语世界》的官网,结果却令我大吃一惊:这本杂志远不是我想象中那样肤浅,它不仅以极其独立的视野在对中国传统以及文化进行专题梳理,甚至还在对当下的中国问题发表看法。

    举例来说,2014年10月,他们做了一期专题“有社会主义特色的科幻”(sci-fiwithsocialistdharacteristics),竟然在介绍晚清到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中国科幻发展历程。要知道,国内很多的人文杂志都没有这样的意识。

    然后,2015年1月的时候,他们还发表了《科幻世界》编辑、科幻作者迟卉的科幻小说《冷》的英文版thecold,译者为nicolasrichards(芮尼克)。要知道,这篇文章原文发表于果壳微科幻,编辑的视野着实非常开阔。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本杂志的设计,非常简约以及有质感。

    2015年2月份的时候,储丹丹在《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上有一篇文章《一本让老外买单的中国杂志是怎样炼成的?》,讲了《汉语世界》的运营模式,也非常有意思。

    《汉语世界》的编辑团队只有5人:来自美国和澳大利亚的2个老外和3个海归中国小编,全体“80后”、“90后”。铁打的杂志社流水的兵,虽然老外来来走走,但中外配比恒定不变,这使得杂志总能从西方读者感兴趣的话题导入中国故事,再从故事中挖掘中国文化元素。

    有一次,老外编辑问起中国人为什么穿秋裤,小编们想到各种各样的中医道理,大家就此讨论起来,写了篇文章《秋裤是一种信仰》。发表以后反响热烈,读者纷纷在我们网站上留言讨论:同样的温度,为什么我觉得不冷,你觉得冷?为什么你不冷,你妈觉得你冷……受此启发,他们做了一系列类似话题,比如:中国人为什么爱吃枣,枣是最有营养的水果吗?红烧肉里为什么有肥肉,肥肉能让人变聪明吗?鱼头为什么能成一道菜,你相信吃哪儿补哪儿吗?中药口服液和大蜡丸怎么吃,把它们吃进肚里要经过哪几步?……这些在中国人眼里根本“不成问题”的问题,却在老外读者中引发广泛共鸣,最多一次有1000多个老外留言讨论,简直是火爆极了。

    有一期杂志主题是“移民”,内容包括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城市白领逃离北上广,以及出国潮中的移民故事等等。设计师做了好几版封面都不满意。这时,我们的执行主编,一个从小吃汉堡现在吃肉夹馍的美国人,说:“要面朝大海,海水分开。”他说:“要一个黑头发的摩西。”大家瞬间就安静下来,一致同意。这个封面设计出来后,有一种非常奇妙的效果,中国人看见要琢磨半天,而西方读者看见无不会心一笑,瞬间领会精髓——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