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推荐︱商务印书馆乡村振兴主题系列图书
2021-11-15作者:官网报道新闻来源:商务印书馆浏览人次:189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同时,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为此,我们精选了商务印书馆近年出版的有关乡村振兴主题的图书推荐给广大读者,这些书既有记录习总书记带领困难群众脱贫攻坚的点点滴滴,也有讲述我国小康社会建设实践中的感人故事,既有梳理百年来中国乡村建设思想和实践的历史总结,也有探索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的生动案例和深入思考……相信这些图书对于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助力推进乡村振兴,必将发挥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为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提供更多理论和实践经验。

 

点击书影了解图书详细信息

 

《习近平扶贫故事

(商务印书馆2020年出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推动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对世界减贫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习近平扶贫故事》由67篇扶贫故事组成,按照时间顺序,系统讲述了习近平同志先后在陕西梁家河、河北正定、福建、浙江、上海,直到担任总书记,都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带领困难群众脱贫攻坚的感人故事,生动记录了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扶贫开发、驰而不息推进脱贫攻坚的精彩瞬间,展现了习近平同志“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子情怀。

 

 

《中国乡村建设思想百年史

(商务印书馆2021年出版)

 

  该书系统梳理了20世纪以来的乡村建设思想和实践的历史,重点分析孙中山、梁漱溟、晏阳初、毛泽东、刘少奇等多位历史人物对“乡村建设”这个历史命题的认识、表述和实践,进而叙写现当代中国共产党为建设中国乡村做出的努力,尤其是中共十八大后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在超越性发展中所具有的新时代特色。中国共产党通过乡村振兴战略,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已久的“三农”问题,实现了全面小康的目标。无论是基于思想脉络还是基于实践探索,其中“新农村建设”的思想诉求或话语模式绵延既久,已跨越了时代,贯穿百年历史进程。

 

 

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商务印书馆2021年出版)

 

  作者以细致流畅的文笔,描述了自己和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同事们实施各个乡村扶贫项目实施的经过,以及对尝试探索贫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思考。作者20年来扎根贫困乡村,不断试错,历经坎坷失败,成功摸索出了一条以市场为导向,村民合作为基础的乡村发展之路。
  本书内容是基于扶贫基金会的以上实践。 第一部分为四川大凉山的故事,反映的是通过集中投入资源解决贫困乡村发展的尝试过程,虽然项目带来了很多改变,但是并没有达到堵住贫困漏洞这一主要目标。大凉山的实践说明,仅仅靠资源的堆砌是不足以解决乡村的持续发展问题的,乡村要持续发展,必须要发展产业项目,就必然要参与市场竞争,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而传统乡村单家独户的小农生产经营方式,无法满足市场的要求,必须要进行变革。 第二部分为甘肃民乐村的故事,反映的是以大凉山项目经验为基础,对产业方向与合作社模式的探索。扶贫基金会认识到村民合作的重要性和现代企业制度的价值,并形成了以合作社为基础,以产业为导向的民乐村项目模式。但是民乐村产业项目的失败说明,不能低估村庄带头人在转变村民观念方面的作用。 第三部分为青海甘达村的故事,在扶贫基金会的帮助下,甘达村以合作社为基础,动员村庄能人参与,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产业项目,从一个吃不起酸奶的贫困村,变成富裕村的经过。从2013年开始,中国扶贫基金会尝试将这个方法应用到其他的乡村。根据乡村固有的资源禀赋,推出了百美村宿项目和善品公社项目。前者是改造村民的老宅打造乡村民宿精品,吸引城里人到乡村来,消费自然山水与乡村文明;后者是组织村民生产高品质的农产品,通过互联网平台与终端消费者建立联系,把乡村的产物送到城里去。百美村宿已经在20个村落地,善品公社也将在100个村落地,都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百年中国乡村建设的思想与实践论集

(商务印书馆2021年出版)

 

  本书荟集王先明等学者的研究论文,按历史分期归类,立足于丰富的史料,从不同视角论述了中国乡村建设的思想变迁和不同实践,以期为当代“三农”问题解决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从清末到当代,如何复兴乡村,是无法绕开的现实问题。许多思想家、政治家,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并予以推行。孙中山、梁漱溟、晏阳初等人,都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乡村建设思想。“重农务本,国之大纲。”
  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泉;近百年的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强的不懈奋斗;而今,这千百年来的实践与思想会聚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时代转折点上,必将为新时代农村建设提供重要的历史启示与路径选择。

 

 

《小康的真谛

(商务印书馆2020年出版)

 

  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历史时期。本书以我国小康社会发展的5个阶段为纲,以小康社会建设实践过程的35个重要事件和发展理念为目,深入阐释“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实绩,从国家决策层面叙说我国在小康道路上筚路蓝缕、攻坚克难的伟大历程和真实故事。作者追本溯源,讲述了小康理论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而产生、丰富及不断发展的过程,从“小康之家”到“小康社会理论”,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与关联。此外,作者通过对西藏克松村、安徽小岗村、浙西凉棚岭村、大凉山火普村、广西合寨村、陕西金鸡沙村等地的采访和调研,以真实案例和翔实数据微观地讲述了我国农村和农民在小康社会建设历程中翻天覆地的变化,真切而感人。

 

 

《扶贫笔记

(商务印书馆2020年出版)

 

  这是一本很好看的扶贫干部的“扶贫笔记”,是扶贫干部、人民日报社主任编辑、记者杨一枫的切身体验。书中有人有事有情有感有思,是扶贫干部深入扶贫一线的真实写照,很真实,很有真能量,文笔流畅,即小见大。它不是扶贫工作总结,也不是扶贫工作报告,二是一本可读性非常高的散文作品,让人在作者自然流畅的文字中,体验扶贫干部的不易,领悟扶贫工作的精髓,掌握扶贫工作的方法。


 

《中国扶贫——制度创新与理论演变(1949-2020)》

(商务印书馆2020年出版)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反贫困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出中国特色反贫困模式。《中国扶贫——制度创新与理论演变(1949-2020)》基于贫困发生学视角,对中国贫困类型作了开拓性研究,对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模式作了系统的理论梳理和提炼。第一次提出社会网络扶贫和内生性扶贫理念,并以这两个理念为主线,对中国扶贫开发政策的制度演进过程作了系统梳理,从乡村政治治理、农民合作、微型金融、集体经济、社区发展、生态建设等角度对中国农村扶贫的创新模式作了全方位理论和案例研究,对未来中国扶贫开发模式的转型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与启示,对全球发展中国家减贫工作也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农业发展:国际前景

(商务印书馆2014年出版)

 

  本书集中论述了技术变革对农业发展的贡献以及技术变革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作者打破传统农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理论对研究农业发展问题的限制,提出了技术和体制变革模式,也称诱导发展模式;通过对世界上43个国家农业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比较,分析了各国在农业生产率方面的差别及产生差别的根源,并主张以技术转移来解决这一问题。作者提出了对诱导技术转移的看法,详细阐述了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转移、技术贸易与农业改造等问题。

 

 

《亚洲的戏剧:南亚国家贫困问题研究》

(商务印书馆2015年出版)

 

  本书主要研究南亚国家贫困的原因和如何脱贫、如何发展的问题。作者认为,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不是一个或几个因素或条件,而是存在于这个社会体系中的所有因素,包括产出和收入、生产条件、生活水平、对待生活与工作的态度,还有各种制度、组织以及政策。本书是发展经济学的一部代表作,同时也为我们今天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许多启示。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

(商务印书馆2006年出版)

 

  本书是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根据1936年在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的调查资料编写而成的学术著作。作者在书中详细地描述了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阐明了江村这一经济体系特定地理环境、与所在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本书资料详尽、描述客观系统,被誉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中国道路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商务印书馆2021年出版)

 

  本书为“中国道路丛书”系列图书之一,由经济学泰斗厉以宁先生牵头并担任主编。分理论篇与实践篇两部分。理论篇包括12篇文章,主要从宏观理论层面、政策制定层面针对高质量发展的各方面问题进行了阐述。实践篇包括13篇文章,主要聚集于具体的行业和地区层面在实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所需要注意应对的问题展开论述。

 

 

《中国道路与农民工创业》

(商务印书馆2017年出版)

 

  农民工创业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文件。农民工创业问题已成为中央和地方高度重视的问题,因此探讨农民工创业问题是目前中国道路中遇到的重要问题之一。本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篇章展开,分别讨论了农民工创业的理论依据、基础等内容。从社会保障、城市化、供给侧结构改革、金融服务领域的农民工创业等角度,深入研究了农民工创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同时也提出了农民工创业的瓶颈与问题。实践篇则根据多位作者的实际工作和调研情况,分别分析了电力行业、农村电商等具体问题。还有些作者针对重庆潼南地区、内蒙古地区、贵州省的农民工创业实际情况,从具体遇到的实践问题角度探讨了农民工创业的具体操作。每篇文章都各有自己的立足点和新意。最终,各篇文章都确立了基本的理论方向,农民工创业是大势所趋,也具备可操作性。目前鼓励农民工创业需要更好的政治支持和政策扶植,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农民工创业将有更好的未来。

 

 

《语言扶贫问题研究(第一辑、第二辑)

(商务印书馆2019—2020年出版)

 

  在“脱贫攻坚战”的大背景下,语言学界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语言扶贫、语言减贫实践以及语言与贫困的相关研究为国家大战略服务。《语言扶贫问题研究》是这一领域已刊发论文的论文集,第一辑、第二辑围绕“语言扶贫的理论与实践、语言能力与人力资本、儿童语言教育与贫困代际阻断”三个主题,选取40余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呈现该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本书应是国内聚焦语言扶贫、语言与贫困问题的首套文集,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价值。
 

 

《红寺堡移民史

(商务印书馆2019年出版)

 

  移民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广泛存在于古今中外。中国历史上的移民,有政治性、军事性移民,也有灾荒、战乱等移民形式。而宁夏历史上的移民,主要是军事性移民。新中国建立后,移民发生了新的变化。宁夏现当代移民持续时间长、移民规模大,属于开发性移民,包括城市化移民。红寺堡区移民又不同于此前的移民,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生存型与发展型兼备的移民。迁移出去的农民获得了较好的生存条件并解决了温饱问题。同时,为迁出地留下来的农民提供了更好的生存条件。这样,可以同时实现迁入地脱贫致富和保护迁出地生态环境的双重效应,红寺堡区的发展见证着中国反贫困政策推进的历史进程,对中国的扶贫政策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乡村调研:宋家沟》

(商务印书馆2019年出版)

 

  《乡村调研:宋家沟》以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宋家沟移民新村为背景,通过山村小故事折射时代大进程。 宋家沟曾经是一个几乎不为人知的小山村,因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此视察而获得极高的知名度,一时间“宋家沟”一词在媒体上频频出现,成为新时代中国农村的缩影和典范。

  本书将宋家沟移民新村作为新时代农村的样本和深入调研的对象,民盟山西省委成员组成的调研组先后20次赴宋家沟村,走访当地村民 120余户,对宋家沟整村村民进行了摸底排查。针对不同的群体,设计不同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选择一年中的不同时间节点,通过与村民拉家常、摸家底,了解村民真实的生产生活情况,努力做到点面结合,既描述个性特征,也挖掘共性因素,既注重考察脱贫攻坚的整体成效,也关注脱贫攻坚政策落实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同时,对农村整体现状、社会环境、农村文化进行分析研究,以讲故事的方式呈现当下中国农村的现状,梳理现代中国农村的发展轨迹,见证中国脱贫攻坚的成效,进而预测中国农村的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