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两段旅途的交汇

2022-09-15作者:周玮刊发媒体:人民日报海外版浏览人数:1

《寻径林间:关于蘑菇和悲伤》(商务印书馆2022年出版)

 

  相伴32载的丈夫猝然离世,龙丽云意识到必须从悲伤中自拔,让生活“回到平稳状态”。于是她选择业余进修真菌学的课程,在林间采集食用菌菇,借此找回生活的乐趣。
  2019年,龙丽云以挪威语写作并出版了《寻径林间——关于蘑菇和悲伤》(商务印书馆2022年引进),她在前言中写道:“这本书讲述了两个平行的旅程:一个是外部的,进入蘑菇的王国;另一个是内部的,领略内心哀伤的景致。”对于作者而言,“蘑菇的领地”和“悲伤的迷宫”都是“陌生的异域”,坚强的她努力保持开放心态来面对。
  身为人类学家的龙丽云,探索蘑菇世界时也采用了田野考察的视角。蘑菇爱好者群体成为她非正式的考察对象:仪式、惯例、标准制定者……蘑菇采集者的嗅闻仪式让她印象深刻,很快她就意识到一些“不成文的规定”,比如不经邀请不能踏入别人日常采集蘑菇、有所发现的“自留地”,她还幽默地总结出如何礼貌规避采集点具体信息的提问。
  作者惊讶地了解到,关于蘑菇的毒性竟然有不同标准。在挪威、法国、英国,野外指南建议食用的真菌种类都不同,即使在挪威和瑞典这两个紧邻的北欧国家,对于丝膜菌属的认识也差异极大。
  在“五十度毒”这章“不是非黑即白”一节中,作者认为这是因为文化因素——“对潜在毒素的态度”。另外,嗅闻对蘑菇的鉴别有特殊作用,但蘑菇权威书上对气味的描述是初学者难以领悟的“湿面粉”“杏仁”和“生土豆”气味,她意识到这些“内部行话”可能需要重新探讨,甚至考虑组织一场芳香研讨会。
  龙丽云对于权威和新手、中心和边缘性的敏感与她的移民身份及丧偶状态有关。她是来自马来西亚的华裔,在挪威,她是Long Litt Woon。在挪威做交换生时她认识了艾尔夫,两人相爱、结婚,她18岁,他21岁,自此开始见证彼此的人生。两人没有子女,艾尔夫去世后很长一段时间,她对自己的寡妇身份极为迷茫。
  采集蘑菇只能在户外进行,这种开始必须由老师和向导带领才能进行的活动,对于作者个人生活的复原和重建至关重要。这项爱好需要专注于当下,敞开感官充分留意周遭——蘑菇的形状、色泽和气味,附近植物的种类,温度和湿度。作者幽默地创造了一个新词“蘑流”来形容这种状态,类似于运动员的“心流”、禅修之人的正念。对于身心的疗愈,这一点极为关键,很多饱经创伤的人无法运作他们的感知系统,难以感到自己是真正地活着。作者原本非常灵敏的嗅觉,被悲伤所麻木,在学习和吸收蘑菇知识的过程中又被激活,“重新开始感知世界,就像从百年的睡眠中醒来一样”。总有同伴在侧,也使得她不致沉溺于悲伤而封闭自我。
  龙丽云在辨认菌种上很有天赋,修完培训课程后不到一年就通过了挪威特有的“蘑菇检测员”认证考试,之后就可以帮助没有经验的蘑菇爱好者。她终于获得了人生新目标,对真菌学的爱好也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博物爱好者读到她凭借所学知识正确分辨菌种、发现个人新种的难忘时刻,会格外感同身受。菌类由于其辨识的难度,更大大增强了采集活动的成就感。
  令人欣慰的是,作者始终不缺乏勇气、好奇心和开放心态,无论是参加丧偶互助小组,还是举行派对,邀请采菇同好各自带一道菌菇佳肴,甚至采访陌生人,探索被视为禁忌的裸盖菇致幻作用,都显示出这些极为可贵的特质。“永远不要害怕冒险走出你的舒适区”,作者从人类学教授弗雷德里克·巴特那里学到的关于田野调查的重要经验,也适用于人生遭受重大变故的阶段。
  全书感人至深的一幕来自结尾题为“极乐”的章节,探索蘑菇的领地和走出悲伤的迷宫,这两段陌生的旅途终于交汇。
 
 
(作者周玮系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师、英美自然文学译者)
原载于《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年9月15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