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互联网+”时代,在数字融合发展和数字出版物的巨大冲击下,传统出版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对用户在数字时代阅读习惯的转变,数字出版市场的快速增长、内容生产与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统出版业要顺应数字化浪潮转型的需要,将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融合发展,在内容出版和传播方式等方面不断创新,推动新时代出版业高质量发展。
出版业已然置身于全媒体传播场景中
近几年,数字化媒介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国家战略对出版行业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面对数字时代下出版业的发展,国家出台了各种相关政策,如《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网络出版服务管理规定》《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等,加快规范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法规体系建设。
数字媒体环境下,出版内容传播呈现出多元化、互动性、个性化、分众化、速度快等特点,在内容生产方式、传播渠道、用户体验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出版业如何扎根中国大地,更好的面向数字未来,尽快实现出版内容传播模式的迭代升级,成为出版业思考的重要议题。
近两年,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凤凰集团”)打造了“流淌千年‘数’言新生”运河数字体验展,受众在欣赏古运河场景的同时,通过手势互动就可“沉浸式”体验漕船过闸、修复河堤,直观感知运河历史风貌并体验别样风情的运河之旅。这是凤凰集团探索元宇宙数字技术与文化出版融合的最新成果,也是新技术赋能、新消费需求驱动下主业转型升级的一次融合实践。凤凰集团还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依托《中国运河志》等重大文化出版工程成果,推进‘大运河’数字传播工程、《江苏文库》数据库等建设,打造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高品质数字化文化产品,为传统出版物在数字化浪潮冲击下做了很好地突围转型。
当下,中国传统出版业正处于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媒介环境演变之中。从人类传播史和出版发展史的历史追溯中,我们可以看到,数字网络与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正在急速推动着出版全流程的革新,出版业已然置身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全媒体传播场景中。
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机遇挑战
近年来,以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带动全球进入产业数智化时代。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出版行业产生了巨大冲击,全球约18%的工作岗位可能受到影响。同时,人工智能也将全生命周期改变着出版业,从创意策划到内容生产都将受益于AI技术。因此,数字传播技术给出版融合带来自我革新和机遇,一些专业出版领域已经构建了“出版+人工智能”新模式,以及数字出版产品体系和产品矩阵。大数据平台的建立让出版机构初步实现内容生产、技术应用、平台运营、媒介资源等共融互通,将出版业务、高新科技和管理创新融为一体的新型出版业态正在形成。
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电子书、移动出版等数字消费业态已经超过了实体书的规模。近几年,新兴的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出版业,将文图、音频、视频等直接生成,极大提升内容生产效率和质量。在此背景下,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依托优质学科学术资源和教育部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等优势资源,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AI技术,建设课程思政案例和要点分解素材资源平台。该平台破解大中小学各学段、各门课程与思政元素有效融合难题,帮助教师有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为师生提供先进、完善的智能学习空间。此外,瞄准作者与读者互动对话的场景,中信出版则打造了AI作者数字人项目,联合小冰公司发布了“凯文·凯利数字人”,成为传统出版机构进行数智化战略转型的有益探索。
出版行业的数智化转型和应用,犹如“小马过河”,仍然处于融合实践和探索阶段,未来更多的出版机构将与时俱进的融入其中,为我国数字出版行业的蓬勃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出版业在数智时代激发新的活力
出版物作为记录、传播、延续文化成果的重要载体,承担着文明传承和文化发展的重任。出版业是文化产业的核心板块,是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主力军。在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冲击下,传统出版业由于市场需求下降、生产内容缺乏创意、广告宣传受到冲击、人才储备不足等原因裹足不前,甚至日益衰退,而迅猛发展的数字技术与出版行业的完美结合,成为双轮驱动的新质文化生产力,让出版业在数智时代激发出新的活力。
完成出版行业在数智时代的转型升级,一方面要加速数字化转型、加大数字出版物开发力度、完善数字出版平台建设,要积极拥抱数智时代,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有效提升数字出版物的智能化水平;另一方面要创新内容生产方式,探索协同创作、IP共创等新型生产模式,为用户实现精准画像,以实现精准传播,提升用户体验。最后,进入数智时代,由于AIGC的出现,版权问题日益凸显,侵权盗版现象屡有发生,这对出版业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出版机构要加强版权保护意识,完善版权管理机制,运用新技术加大对数字出版物的保护力度。
数字网络与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着出版业不断在“守正”与“创新”中发展。新时代赋予了出版业“新的文化使命”,成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方式,为文明的赓续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未来,数智化将助力中华文化、中国故事传播得更远。
京ICP备05007371号|京ICP证150832号|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884号 版权所有 2004 商务印书馆
地址: 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邮编:100710|E-mail: bainianziyuan@cp.com.cn
产品隐私权声明 本公司法律顾问: 大成律师事务所曾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