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寻找改变饮食生活的根源

2024-11-22作者:刘小兵 浏览人数:0

《丝路食语:从丝绸之路走来的食材》(商务印书馆2024年出版)

 

  作为一本颇具分量的人文读本,《丝路食语:从丝绸之路走来的食材》力求在抚今追昔中,回顾古代中国和世界在“美食与文明”上的交流互动。作者以全球化的视域,将东方本草学与西方博物学对比融合,并列举了经由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161种食材,再穿插辅以一张张精美的植物手绘图,于层层递进中,意蕴深长地摹写出一幅美食与文明的别样图谱。

  本书作者徐龙,是一位勤勉的美食文化探索者。他是人民大会堂西餐厨师长,从事厨师工作40年,对中外饮食之道颇有研究。工作之余,他笔耕不辍,撰写了大量烹饪与饮食方面的著述,本书就是他系统总结丝路美食中的集大成之作。全书分为史前丝绸之路、陆路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三个板块,分门别类地介绍了小麦、大麦、萝卜、菠菜、蚕豆、茄子、洋葱、南瓜、马铃薯等一众食材,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历史。不得不说的是,这些营养丰富、门类齐全的食材,由异域进入寻常百姓家后,经国人一番巧手侍弄,很多都变成了餐桌上的珍馐美馔,成为中外饮食文化相融相生的最好见证。如芳香四溢的桂皮,早在秦代以前,就通过史前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彼时,作为肉类的调味品,桂皮与生姜齐名,并被广泛用于烹饪和药品制作中。又如甘爽鲜脆的胡萝卜,在汉代经由张骞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引入中国后,在睿智的国人精心烹饪下,娇小的胡萝卜以玲珑的外形、散淡的馨香,成了家家户户人见人爱的养生保健菜。再如提味增辛的辣椒,在明代时经海上丝绸之路传至中国后,聪慧的国人便充分利用它辛辣的特点,不仅拿它与各种肉类同炒煎,而且还将其制作成干粉和酱料,用于食品的调味提质。如今,由辣椒粉配料调制出的辣椒面,就是南北咸宜的调味品之一……

  书中,徐龙爬梳典籍、精选史料,除精心讲解每一种食材、香料的历史渊源、传播途径外,还着力介绍其特性、不同地区的烹饪方式、食材的营养价值,以及各地以之为主要原料的饮食名品。诠释中,作者以极强的代入感,分享了邂逅各食材并制作成美食的亲历,使我们对这些历史悠久、很早就传入中国的异域食材,有了全方位的了解。曾几何时,那些豌豆、扁豆、葡萄、苜蓿、石榴、苹果等异域果蔬,沐浴着和煦的春风,与中国的水稻、桃子们倾情相伴,一同在古老的华夏大地心手相牵地扎下根来,一年年地繁衍生息,不但改变了国人的食物结构,也因此改变了国人的口味和饮食方式。

  虽然,书中所列举的160多种食材,只是整个丝路美食的冰山一角,但是窥一斑而知全豹,这些因丝绸之路得以在中国顽强生长的果蔬,以及由这些果蔬而制作出的美味佳肴,因其亲民、近民,走上了寻常百姓家的餐桌,在全民心中活成了一道道别致的“风景”。从宏观层面来说,这些丝路食材迁演的过程,也是中外饮食文明兼容互补的进程。而这些丝路美食作为外来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也在这种兼收并蓄中,自觉融入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体系中、走进中华美食的行列里。

  品读本书,就如同打开了一扇别致的窗口。从中,既能让我们了解到美食与文明间的深厚渊源,破解中华饮食的食材密码,而且,还能借助这场文化的追溯,洞悉中华美食在文明的加持下,一步步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
 

(原载于《西安日报》2024年11月22日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