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红票》作者见面会在沪举办
举办时间:2024/8/14 11:48:17地点:上海建投书局
孙立天,成都人,复旦大学历史系学士,哥伦比亚大学硕士,纽约市立大学历史博士。现为独立学者。其2021年出版的英文专著Jesuit Mission and Submission:Qing Rulership and The Fate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1644-1735(Brill,2021)对相关领域有开创性贡献。本书在该英文专著基础上,融汇作者最新研究而成。
“《康熙的红票》作者见面会”现场
8月14日,上海书展期间,由商务印书馆和建投书局联合主办的《康熙的红票》作者见面会在建投书局·上海浦江店举行。《康熙的红票》作者孙立天博士以“全球化中的清朝:一个观察角度的转变”为题讲座,复旦大学历史系张翔教授、历史地理研究所邹怡副教授作为点评嘉宾出席活动。
《康熙的红票》作者孙立天博士
孙立天博士详细讲述了他从发现问题到学术论证、“从论文到书”的研究和写作过程。在作博士论文时,对内务府特殊性的认识,让他对一张传教信票心生疑问:传教士和康熙之间是否存在主奴关系?论文最大的难点是寻根究底,找到传教士进入内务府的源头。转写为面向学者的英文专著时,他重点考虑如何发挥这一观点的学术价值:对于中西交往历史,它有助于考察传教士在清初兴衰的原因;对于清史,则可以丰富人们对清初皇权运作的理解。而中文著作则旨在向大众读者普及这一学术观点,使之成为一种历史新知,通过易读好看的故事,让读者感受到清初中国是处于全球化联系之中的,又以传教士视角展现清史中人物的另一面。讲座最后播放了一首宫廷传教士德里格所作的音乐,让观众直观感受到一个不一样的康熙。
邹怡认为,本书可以极大转变人们对康熙和传教士关系的认识,论证这一点需要许多满文材料和拉丁文材料的支撑。书中诸多细节如接待俄罗斯使团,康熙晚年的禁令、康熙的全球眼光等,冲击了“闭关锁国”“文明冲突”等大而化之的传统观念,进而对许多所谓历史定论构成了挑战。本书叙事不落理论窠臼,而是以故事和细节服人,令人读来耳目一新。
张翔认为,孙立天的历史学基本功扎实,对史料的研读很下功夫,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敏锐地发现了一个好题目。历史书写讲究材料引证,能够同时写得引人入胜,殊为不易,本书作为一个写作范例,对国内学者应有启发意义。此外,书中仍有可进一步扩展之处,如东西文化的冲突、传教士对中国的渐进性影响、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落后一个世纪的原因剖析。如读完能引发读者进一步的思考,本书就实现了它更大的价值。
现场图集:
对谈现场
现场读者
《康熙的红票:全球化中的清朝》
(商务印书馆2024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