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关联图书

图书搜索:

《八闽廉箴备要》:八闽典籍中的廉脉追寻

2025-07-15作者:陈鑫铃 王禧龙刊发媒体:福建日报浏览人数:1

《八闽廉箴备要》(商务印书馆2024年出版)

 

  廉洁是贯穿于八闽大地的文化底色。历史上,无数闽籍文士以文抒心、以廉明志,凝结出崇廉洁身的价值传统,其言其行,往往被后人收集整理,汇总成册。因此,透过八闽典籍,我们可以发现有一条“廉脉”赓续其中,代代不息,这不仅是八闽廉洁文化的直接展现,更是闽地人民千百年来对廉洁精神的向往与追求。

  如何以一书观照八闽廉洁历史,展现闽地廉洁文化风貌,是《八闽廉箴备要》关注的核心问题。如何为闽地先贤的著述注入时代活力,使人自觉地学“廉”、近“廉”,以“廉”修身立本,是《八闽廉箴备要》力图实现的目标。因此,该书在内容上力求全而精,广泛收集闽地先贤著作,精选廉箴,保留前人的思想精华。时间上,该书横跨唐至近代千年历史,展现闽地古而有之的悠悠廉风。同时,近代闽地士人应时代之变、开时代之先,为廉洁思想的时代转化贡献出的闽人智慧,也是该书着力展示的重点。

  在此基础上,该书对“廉”的内涵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将传统的“廉政”视角扩展至文化认同的维度,使传统廉洁思想成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养料。“廉”不仅是为官施政的准则,更是人生信条,是一种人人都应认同的文化体系。“廉箴”也不仅是为官员提供的训诫,更是贯穿于社会人生各方面的思想指引。以此视角切入,我们会发现闽地千载的廉洁风尚中,有三条主线始终贯穿其中,即以“理”释廉、以“文”倡廉和以“教”育廉。

  以“理”释廉,即闽地先贤以理学为根基,系统建构廉洁思想的理论范式,使“理廉”成为官员施政的思想准则。这一思想脉络,源于宋明理学对“理”与“廉”的哲学建构。作为闽学开创者,杨时开“理廉”之风,将道德规范与“理”结合,杨时认为“人之生也直,是以君子无所往而不用直,直则心得其正矣”,并进一步指出“所谓直者,公天下之好恶而不为私焉”,将“廉”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让“廉”成为为官所必须遵守的道德信条。在后辈学者的赓续下,“理廉”思想不断丰富与完善,至朱熹终集大成。朱熹不仅在哲学层面进一步加强“理”与“廉”的连接,将廉洁从个人品德升华为贯通天人的道德品质,更是在为官期间倡导廉政建设,身体力行地践行廉政理念。尤为重要的是,朱熹晚年在福建广修书院、著书讲学,使闽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院文化。此后,书院成为学子重要的学习场所,自然也成为“理廉”思想的培植沃土,无数贤臣廉吏从此走出,又以其为官实例,激励着后学,最终形成绵延千载的廉洁文化传统。从此,内修理学,外施廉政成为闽地官员的鲜明特色,践行在其方方面面。如蔡清“心正,则百事可正;理明,而后其心可正”、黄道周“私则为欲,公则为理,去欲明理,独得其要”等言,既是“理廉”思想的传承,又是为官修身的箴言。李光地更是结合为官经历对《论语》进行注解,指出:“节用爱人,便是‘惠而不费’;使民以时,便是‘劳而不怨’。”

  以“文”倡廉,是八闽廉洁文化的重要形式。廉洁思想随着闽地文学的发展而发展,二者密不可分,透视八闽文脉,是把握八闽廉脉文化特征与内涵的重要手段。八闽文脉悠长,名家众多,流传下来各式各样的文学作品,不仅是宝贵的文学作品,其中传递出的廉洁精神,更是值得传扬与歌颂。闽地走出的文人名士,以“文”书写着自己的廉心廉行,既明其志,亦飨后人。自《诗经》起,诗便有“言志”的传统,因此,诗歌也成为闽地文人书写其廉洁志向的重要题材,其中不仅有李纲“处污秽而不染,体清净而不移”、林则徐“毕竟东篱存晚节,留香何止傲霜枝”等直抒胸臆的情感表达,亦有刘克庄“乍可郡无九年蓄,要令民受一分宽”的廉政追求。同时,借诗歌以传递正确的廉洁观,也成为闽地以“文”倡廉的一大特点,如蔡襄以“君子道合久以成,小人利合久以倾”之言,明确清廉为官的君子之道,蔡清“操术必求精,济人不谋利”,更是传递出为官要业精心廉的价值判断。以传记、墓表、祭文等为代表的“传志”类作品,既是对先人过往一生的品评,又包含着撰写者浓厚的价值追求与导向,因此也成为闽地廉洁文化书写的重要载体。蔡襄在《祭弟文》中明确提出:“君子之论人也,在贤与不贤耳,不系其寿且夭。”显然,廉洁与否是闽人传志书写关注的焦点,能让闽地士人下笔立传的,必为廉洁贤明之士。如杨亿为已故贤相毕士安作墓志铭,称其“尚德兴廉”。又如杨荣为素以廉洁闻名的王彰作碑铭,赞之“惟公克忠,廉谨自持”。此外, 作自传以明自身廉行廉志,也是八闽廉洁文化中重要的文学表达,如李廷机在《仕绩》中就曾自述:“余在太学,不私用公帑一钱,即公费亦节。”作为古代中国三大刻书中心之一的福建,刻书业的繁荣也推动了闽地小说、戏曲创作的繁荣,这些作品中往往也寄予着作者对廉洁的向往与追求。如曾为寿宁知县的冯梦龙,其所集撰的“三言二拍”不仅是文学瑰宝,更是其廉洁志向的投射。在书中,冯梦龙不仅直接记述了少府薛伟、御史陈濂等事,彰显出其对清廉官吏的推崇,还常在细微处赋予褒贬,如其所载沈炼为奸佞所陷,但得到社会广泛的同情与帮助,反映出其对廉洁清朗社会的理想追求。冯梦龙为官时期,也始终践行着廉洁准则,黄寿祺对其任闽期间的政绩高度评价,赞曰:“四载寿宁留政绩,先生岂独是文豪。”

  以“教”育廉,是闽地廉洁文化得以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活力之源。这里的“教”,并非简单的知识教育,而是浸润于日常生活中,使人自觉内化的价值认同。八闽大地上,优良家风的耳濡目染,名士先贤的言传身教,在千百年间构建起独具特色的廉洁文化生态。家训、家书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方式,更是历代治家经验的智慧结晶。福建自古就有浓厚的家庭教育传统,朱熹作《家训》《童蒙须知》,不仅成为家庭教育的典范,其中传递出“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等思想,更是成为后世修养清廉家风的思想指引。如苏廷玉作《家诫》,告诫后辈“世之富贵家争产者多矣。曾见有长富贵者乎”,命后人“教子弟以诚实勤俭为本”。蔡献臣为其子所作家书,更是言辞恳切,劝诫其要“无昵于损友,无以酒食游戏相征逐”。除了家学家风建设外,闽地士人还常常把自己为官的亲身经历记录成书,经验教训总结为论,为后人清廉从政提供指引,这些材料也成为八闽廉洁文化宝贵的精神财富。如蔡襄作《安民》《废贪赃》等文,提出“贪赃者废之,清廉者奖之”的为政主张。林希元为考取进士的李东明作“三难说”以赠之,教导李东明“士有三难,曰审趋难,曰定志难,曰守初难。子方涉世,不可不知也”,为初入官场的李东明上了宝贵的一课。蓝鼎元更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将自己为官的心路历程与施政之道倾囊以授,如其在《闲存录》中结合亲身经历,谈论担任地方守令这一中层官职的心得体会,在其看来,“天下之官,最难为者莫如守令,最可为者,亦莫如守令”。难在何处?蓝鼎元痛陈“上官掣肘,僚属挠权,胥吏穿鼻,豪强拊背”之害,但他同时也强调,“若公而无私,洁己而无欲,则数者皆无之矣”。可见,在蓝鼎元看来,廉洁是为官的第一要义,是抵御所有威胁诱惑的最佳利器,其文辞真切,似在人耳边,读之定为后人裨益。

  八闽典籍史料浩如烟海、崇廉尚洁文章卷帙浩繁,《八闽廉箴备要》从中钩沉提玄、探骊得珠,梳理出一条清晰的“廉脉”,展现出历史上闽地闽人独特的廉洁文化风貌,更揭示了闽地贤能廉士代代相续的深层动因,为当下廉政建设提供了文化的向心力。


(原载于《福建日报》2025年7月15日10版,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