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关联图书

图书搜索:

“获而一无所获”与人生的意义

2025-07-16作者:曹明伦刊发媒体:中华读书报浏览人数:1

《获而一无所获》(商务印书馆2023年出版)

 

  海明威对其作品的命名十分讲究,他长篇小说的书名大多都有出处,都蕴涵着非常深刻的寓意。例如,他的成名作《太阳照样升起》之书名就引自《圣经·旧约·传道书》第一章第五节。而且他还把该章第四到第七节作为了小说卷首的第二则题记,即“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太阳升起,太阳落下,急归所出之处。风往南吹,再向北刮,不停地转向,然后循其道转回。百川入海,海却不满。江河来自何处,仍回归何处。”这则题记“表现了与战后情绪相一致的虚无主义”,从而有助于揭示作品的主题。海明威另一部名作《丧钟为谁而鸣》的书名引自约翰·多恩的《突变引起的祈祷》一文第十七节,他还将该节的一段话作为题记印在了小说扉页上,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任何人的死亡都会损耗我的生命,因为我就包孕在人类之中;所以别去问丧钟为谁而鸣,因为丧钟是为你而鸣”。约翰·多恩这段话的含意是“人是带着原罪出生的,人生之所以是受难的过程就因为它是一个忏悔除罪的过程。受难越充分,除罪也就越彻底,也就离天堂或得救越近。而钟声不断在提醒人们这个道理。”知道了这段话的含意,又知道“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不仅题目而且思想都来自约翰·多恩”,那我们也就不难读懂那部名作了。另外,《永别了,武器》这个书名直接套用了16世纪英国诗人乔治·皮尔一首诗的诗名,而该诗写一个告老还乡、解甲归田的骑士对人生的咏叹;《过河入林》这个书名则化用自美国内战时期南军著名将领托马斯·杰克逊将军临终前说的一句话“让我们过河去林荫下休憩”,而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坦然接受死亡、视死亡为灵魂安息的达观精神。

  经验告诉我们,若能知晓海明威作品书名之出处,对我们读懂他的作品大有助益。那我们是否也能找到《获而一无所获》这个书名的出处呢?《获而一无所获》(To Have and Have Not)于1937年10月问世,这部小说是作者继《春天的激流》(1926)、《太阳照样升起》(1926)和《永别了,武器》(1929)之后出版的第四部长篇小说,是海明威在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唯一长篇小说,也是他第一次把普通劳动者作为作品主人公的长篇小说。

  有幸而且有趣的是,当我们在《传道书》中找到《太阳照样升起》扉页上第二则题记并倒着往上读的时候,《获而一无所获》这个书名的出处就昭然若揭了。《传道书》的开篇三节曰:“耶路撒冷的王,大卫的儿子,传道者的言语。/虚无的虚无,传道者说,虚无的虚无,一切皆虚无。/阳光下劳作一生的人获得什么利呢?”实际上,《获而一无所获》这个书名之产生与《太阳照样升起》一脉相承,只不过后者是直接引用传道者的话,而前者则是在回答传道者的提问。传道者问:“阳光下劳作一生的人获得什么利呢?”海明威答:“获而一无所获”。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海明威对人类命运的思索又大大朝前进了一步。如果说《太阳照样升起》写了战争给一代人造成的悲剧,那《获而一无所获》则试图描述整个人类永远无法摆脱的悲剧——人生皆虚无,虚无乃人生。

  且看海明威是怎样在《获而一无所获》中演绎这幕悲剧,展示这种虚无的。那个租哈里·摩根的船出海钓鱼的有钱人虽然眼睁睁地看着马林鱼上钩,结果却一无所获,反被鱼拖走了钓具;哈里早出晚归在海上漂了三个星期,结果也一无所获,倒赔进一套钓具;蛇头孙先生偷渡劳工牟取暴利,结果一无所获,反倒丢了性命;哈里贩私酒挨枪子,结果一无所获,反倒丢了一条胳膊和船;古巴人抢银行又杀人灭口,结果一无所获,血染碧海;律师蜜蜂嘴替古巴人牵线吃回扣,结果一无所获,死于非命;哈里铤而走险,企图夺下古巴人抢来的钱,结果一无所获,终于一命归西。除了小说主线索中描写的这些人物,那些穿插于小说中的过场角色也都一个个美梦落空,一无所获。那个每月有二百美元信托基金收入却养不活自己的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卡彭特最终自杀死亡,那个耍小聪明偷税漏税的谷物商忧心忡忡,借酒浇愁,最后也一命呜呼。真是人生无人不欲获,争到头来皆虚无。除了结果的虚无,人生的过程也充满虚无。哈里·摩根每次返航看见陆地时,心里便会有一种莫可名状的空虚感;他妻子玛丽也感到了这种空虚,“就像这座空荡荡的房子一样空虚”;那些被弧光灯拖长了身影,在街头偏偏倒倒的酒鬼当然空虚;那些一天要打三场架的兵痞当然也空虚;就是那位质问“为什么对生活做手术就偏偏不用麻醉剂”的麦克沃尔斯教授最终也不得不用“生活的麻醉剂”来掩饰自己的空虚。

  探索到这里,我们似乎已窥视到了《获而一无所获》这座冰山的水下部分。倘若我们没有看错,那海明威伸向现实社会生活的那支笔确是一支妙笔,他的确是在以他的方式解释现实人生——“阳光下劳作一生的人获得什么益呢?”——“获而一无所获”。遗憾的是,海明威没有像他为《太阳照样升起》一书所做的那样,将《传道书》中的这个问句印在扉页上作为题记,结果使欲看《获而一无所获》这座冰山水下部分的读者往往不知将潜望镜对准哪个角度。难怪有人认为:“《太阳照样升起》和《永别了,武器》中的那种虚无主义似乎令人信服地表现了战争年代和战后的普遍情绪。20年代那种敢闯敢拼的精神值得我们同情,而《获而一无所获》中哈里·摩根那种30年代纯粹的虚无麻木就引不起我们的同感了。”其实,持这种认识的人似乎并未看到这座冰山的水下部分。

  既然人生皆虚无,虚无乃人生,既然人生注定是一场悲剧,到头来谁都一无所获,那么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海明威在包括《获而一无所获》的大量作品中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一种精神,即那种敢于单身鏖战、敢于承受痛苦、敢于蔑视死亡的硬汉精神。海明威三度投身战争,酷爱斗牛狩猎钓鱼,也正是要去探索这种意义,体现这种精神。虚无的人生没有结果,但人生的虚无仍是个过程,只要在这一过程中有一股即使被毁灭也不能被打垮的硬汉精神,这一过程便可得以辉煌,哪怕这辉煌的最后一瞬是将双筒猎枪的枪管伸进自己的嘴里。海明威自己是这样一条硬汉,《获而一无所获》中的哈里·摩根也是这样一条硬汉。

 

(原载于《中华读书报》2025年07月16日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