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2025天府书展 | 用好古诗文名句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古诗文常用名句辞典》新书分享会在蓉举行
2025-10-20作者:官网报道新闻来源:商务印书馆浏览人次:6

《古诗文常用名句辞典》新书分享会在成都天府书展举行

 

  10月18日,《古诗文常用名句辞典》新书分享会在成都天府书展举行。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顾青致辞。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基础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靳彤,四川省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员何立新,成都七中高中语文备课组长、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语文兼职教研员胡丹等作分享交流,活动由商务印书馆学生辞书编辑室主任吴满蓉主持。


  顾青介绍了《古诗文常用名句辞典》选条典型、义类编排、板块实用等特点,认为古诗文名句中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码,《古诗文常用名句辞典》的编写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着力于梳理、呈现经典古诗文的“文化图谱”,能够帮助读者全面、准确地领悟其中蕴含的文化信息和思想内核,提升传统文化素养。他指出《古诗文常用名句辞典》是与《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代汉语词典》《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辞典》配套的语文学习工具书,一起构建了古代汉语“字—词—句—文”完整的知识链,可以助力读者建立全面的古汉语知识系统。

 

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顾青致辞


  活动围绕《古诗文常用名句辞典》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如何阅读《古诗文常用名句辞典》、数智时代工具书的迭代等话题展开讨论。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古诗文常用名句辞典》可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经典古诗文“文化图谱”,解决古诗文学习中各种疑问,形成古诗文阅读、理解、鉴赏和运用的综合能力,是广大师生教学古诗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得力帮手。  


  何立新老师以精彩的实例示范了如何使用《古诗文常用名句辞典》引导学生做好文本细读、深度阅读和关联性阅读,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文中的“雅言”,从而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更为深广的认知跃迁和审美感受。他认为字词典是语文学习的好帮手。古诗文名句中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可以起到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古诗文常用名句辞典》集名句之精华,用主题组元的方式,结构化地呈现古诗文名句,经典、易懂、有益、好用,既是中小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经典工具书,还可以作为师生及家长闲暇时的案头书、枕边书,怡情悦性,常读常新。

 

四川省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员何立新


  靳彤老师结合语文课程知识和统编语文教材内容,阐释了《古诗文常用名句辞典》既指向内容性知识也提供方法性指引的特点。她认为,辞典中8大类48小类的义类体系,以及附录中的“120个主题词查句索引”,为中小学生绘制了积累经典名句的知识图谱和思维导图,并与教材中的专题学习和综合性学习相衔接,为中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有益补充。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基础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靳彤


  胡丹老师认为,《古诗文常用名句辞典》对每一条名句都介绍出处、进行串讲和鉴赏分析,有助于中小学生深入文本,增强阅读能力与感受力,提升古诗文鉴赏力和写作能力。他指出阅读是与生命关联的行为,建议阅读辞典时要注意学以致用,学以成趣,在日常的书面或口头表达中恰当激活名句,也在阅读中感受“赌书消得泼茶香”的乐趣。

 

成都七中高中语文备课组长、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语文兼职教研员胡丹


  谈到数智时代的工具书运用,三位嘉宾都认为未来已来,将至已至,要积极拥抱科技,让科技为我所用,《古诗文常用名句辞典》注重数智赋能,开发了与纸书同步的数字版本和配套的汉语学习资源,方便读者按需运用,拓展了学习内容,这些都是很好的尝试。


  “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活动最后,嘉宾们结合自身体会,分享了对人生、对教育有启发意义的名句,激发了读者活学活用《古诗文常用名句辞典》的热情。

 

《古诗文常用名句辞典》(商务印书馆2025年出版)



附:《古诗文常用名句辞典》简介    

  《古诗文常用名句辞典》精选古代名句约3900条,所涉文献上起先秦,下至晚清,涵盖经典文献、诗文名篇等。选条兼顾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之美。全书按意义类别编排,主题清晰,分为自然篇、社会篇、家国篇、人生篇、教育篇、修为篇、情感篇、哲理篇等8个一级范畴,其下再分“家庭家风”“民本民心”“志向信念”“读书写作”等48个二级主题,既提炼出我国古典诗文的思想情感内涵,又彰显了中华传统经典的文化脉络。每句设“出处、通解、赏析”三部分。“出处”除部分史书、诸子著作外,均标明朝代、作者及书名;“通解”简明易懂,采用直译与意译结合的方式;“赏析”包含文学形式鉴赏、思想主旨分析、名句所在古文献的背景介绍、相关典故及语用表达等,助力读者获得思想启迪与审美享受。本辞典既满足语文学习与写作需求,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瑰宝得以永续传承,激励人们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