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会嘉宾合影
10月18日上午,一场别开生面的新书座谈会在商务印书馆召开。与会嘉宾由高中语文教研员、语文教师、大中学生构成,围绕王俊鸣的新书《唐诗通解一百首》,以“中学古诗词教学的科学化与专业化”为主题,针对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中的作用及其教学难点,语文教学的科学化、专业化,王俊鸣的阅读教学思想和以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法等话题展开座谈。据悉,王俊鸣的《唐诗通解一百首》为商务品牌丛书“语文教师小丛书”中的新品,该书为语文课如何通过语言学习切实提高语文核心素养提供了思想和方法。
真正的语言建构必须深入到语言内部
新教材中古诗词的篇目有所增加,但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座谈会上,《唐诗通解一百首》的作者、著名特级教师王俊鸣首先介绍了当前古诗词教学的问题和写作该书的背景。他说:“目前教学存在两种普遍现象,一是旁征博引,专题研究,浮光掠影。一种是读读背背,草草了事。有的老师要求学生连注解都一字不落地背诵下来。面对这种非科学化与非专业化,作为语文教师,不能不感到尴尬,甚至悲哀。效率问题,事关重大。”
王老师一直在倡导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和专业化。他撰写《唐诗通解一百首》的初衷,就是想探索一条道路、一种方式,让古诗词教学切实发挥它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功能。他说:“这条道路是科学化和专业化的,其具体操作就是通解语言。要实现真正的语言建构,从古诗词阅读方面说,必须深入到语言内部,词法、句法、章法,修辞手段,逻辑结构,切实懂了,并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发挥作用了——能把书读明白了,就算是切实建构起来了。”王俊鸣在《唐诗通解一百首》自序中旗帜鲜明地提出:“通解语言是走向鉴赏的第一步”。该书基于作者多年教学经验,以解析唐诗语言为核心,每首诗都设有题解、句解、章解、异解和讨论五个栏目,举一反三,总结规律,归纳方法。
《唐诗通解一百首》的作者、著名特级教师王俊鸣
特级教师、北京西城区教师研修学院高中语文教研员周京昱说:“王俊鸣老师的努力让我们反思语文课的存在到底有什么意义。语文课要有魅力,要吸引人,不能把学生看得太幼稚。王俊鸣老师的课的魅力就是训练学生做语言的福尔摩斯,让学生在语文课上觉得思维是有魅力的,个人的思维水平是得到增长的,这是语文课存在的意义。就考试来讲,语文是母语,学生学与不学,只要认真也能拿100分上下(满分150)。但是,语文课要考虑学生的高端需求——得120—140分,甚至140分以上。王俊鸣老师的思想让我们思考语文课对学生思维习惯、思维方式、思维精神的培养。这种思维的训练对一生来讲是有好处的。”
特级教师、北京西城区教师研修学院高中语文教研员周京昱
特级教师管然荣说:“《唐诗通解一百首》的字里行间里面包含了对学生学、老师教的一种方法的启迪,这种良苦的用心,是作为一个老教师才能倾注其中的。书的背后不仅仅是科学认知唐诗教学的问题,还有师者的仁心。这个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对于诗意的鉴赏都来自对语言的通解
在座谈会上,来自北京丰台、海淀、西城的20余位教师和学生,分享了阅读《唐诗通解一百首》的启发和收获。他们的分享有一个共同的内核,那就是对于诗意的鉴赏都来自对语言的通解,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要揭开作品“语言的帐幕”。
座谈会现场
北师大实验中学语文教师何文刚引用自己教学杜甫诗歌的例子说:“王先生将传统的互文观念提升为‘文章诸因互解’。比如律诗的颔联、颈联在意义上常常互相补充、互相阐发,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如《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如果割裂看,是‘因为思家所以清宵立于月下,因为忆弟所以白日眠于看云时’,但运用互解法则读出这两句诗意的交融:‘思家’与‘忆弟’之情交织难分,导致诗人内心烦乱,无论是‘清宵’还是‘白日’,无论是‘步月’还是‘看云’,他都处于一种‘立’也难安、‘眠’也不宁的失常状态。这就精准地抓住了唐诗内在的肌理与文法。”
北师大实验中学语文教师何文刚
人大附中语文教师邓梦芳说:“王老师主张读书要讲理,既包括文理,也包括事理与情理。坚持从文本语言出发,拒绝脱离诗句的过度引申。”她以《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为例说:“当学生明白用‘黄叶树’的意象来烘托‘白头人’的处境与心境时,他们不仅读懂了诗句,更学会了如何解读类似的意象组合。”
人大附中语文教师邓梦芳
北京十二中语文教师季虹致力于传承王俊鸣“为了使学生更聪明”的教学思想。她说,王老师的教学理念是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比如细说汉字,“隰则有畔”的“隰”字,是太阳下晾晒丝线,滴水在低洼之地;阜部偏旁则与地形、升降的意思有关。这样教,学生自然记得清、记得牢。
北京十二中语文教师季虹
人大附中丰台学校语文教师金亚以《登金陵凤凰台》的教学为例谈道:“过去讲到‘凤凰台’,我简单地将凤凰理解为高洁的象征。但王老师在书中开篇就点明:凤凰在封建时代是祥瑞之鸟,象征王朝的兴衰。这一解读瞬间打通了全诗的脉络,让学生理解到怀古诗的根本在于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思考。不回避难点,不盲从旧说,从文本与历史语境中寻找真义。”
人大附中丰台学校语文教师金亚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丰台实验学校语文教师徐晓说:“王老师指出,《喜见外弟又言别》中‘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的‘问’和‘称’是上下互文,兄弟二人尚未成年就十年离乱,山水久隔后相逢,因恍若相识而既问对方又主动介绍自己。”跟着王老师的思路,她体味出诗中人物急于和对方亲近的心情以及相认后悲喜交集的复杂情感。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丰台实验学校语文教师徐晓
来自北师大实验中学的王中仁、人大附中的杨贻然、北京十二中的鹿鸣、人大附中丰台学校的霍佳依、南开大学的尹瀚,以及中国传媒大学的贾墨浛等同学分享了阅读体会。他们认为该书在语言学习和思维启发上作用显著。通解语言,注重方法,举一反三,讨论了中学古诗学习中常见的结构理解难、易望文生义等问题。杨贻然提到,该书引导她解其文、解其典、解其人其世,深入诗意内核;尹瀚则结合自己的世界史专业,反思“语言的帐幕”对思维和阅读的影响。同学们一致认为,该书以学生能看得懂的语言引领读者走进深层的唐诗世界,走进语言所承载的思维深处。
座谈会现场
“语文教师小丛书”策划李节介绍,《唐诗通解一百首》纳入“语文教师小丛书”出版,是经过充分论证的。与其他唐诗选本或名家注本相比较,《唐诗通解一百首》具有的鲜明的教学法特色,共解读104首经典唐诗,其中有不少是语文教材的篇目。“语文教师小丛书”以“大家经典小书,语文教师常备”为选书标准,精选中国本土学术大家和当代学者的专业普及性著作,涵盖语文教学相关的广泛知识领域,注重知识的专业性、经典性和实用性。丛书的编纂出版是开放的,目前已经出版了26种,还有10余种在编,预计2026年将出到40种,切实助力语文教师的专业阅读。
“语文教师小丛书”策划李节
《唐诗通解一百首》(商务印书馆2025年出版)
本书是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王俊鸣的代表作,是作者的阅读理论在唐诗解读中的运用,精选具有代表性、能启发思路的唐诗104首,在词义、句法、章法三个层面通解语言。每首诗设五个栏目。一曰“题解”,介绍本篇写作背景。二曰“句解”,分析名物词、用典、陌生的熟词、“语码”词等,分析诗句结构与节奏之关系。三曰“章解”, 分析章法,厘清句与句、联与联 、段与段( 片与片)间之关系,连贯全篇,理清脉络。四曰“异解”,介绍若干名家解读;五曰“讨论”,辨析疑难点,富有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