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赓续薪火,守正创新,共绘人工智能时代辞书生活新图景
——中国辞书学会第十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江苏常州召开
2025-10-29新闻来源:中国辞书学会浏览人次:1

 

  2025年11月8日至9日,中国辞书学会第十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江苏常州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国辞书学会主办,常州市近现代辞书博物馆等单位协办。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出版机构的200余位代表齐聚一堂,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辞书生活”这一主题,深入探讨辞书事业在智能时代的发展路径与创新实践。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学会工作报告,举行了两场大会报告、三个分会场报告和两场专题论坛,并为新创建的常州市近现代辞书博物馆揭牌,安排参会代表实地考察博物馆。

 

传承辞书文脉

擘画辞书发展蓝图

 

  开幕式上,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二级巡视员王丹卉女士发表讲话,常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志良先生致欢迎辞,中国辞书学会会长、北京语言大学李宇明教授致辞,常州籍辞书专家汪惠迪先生、常州市近现代辞书博物馆董事长王荣泰先生分别发言。中国辞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商务印书馆执行董事顾青先生主持。

 

 

  王丹卉对大会召开和辞书博物馆开馆表示祝贺,充分肯定学会在党建引领、大语言模型与辞书融合等方面的积极探索,并对未来工作提出五点希望:提高政治站位,筑牢辞书事业根与魂;聚焦国家需求,服务发展大局;坚持守正创新,支撑语言文字规范;推动科技赋能,把握智能机遇;加强推广传播,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

 

 

  陈志良指出,常州自古文脉深厚,近代更涌现出一批推动现代辞书革新的学者。常州市近现代辞书博物馆不仅是辞书收藏之所,更将成为文化研究、交流与普及的重要平台。常州将持续支持辞书研究与博物馆建设,助力文化创新发展。

 

 

  李宇明会长在致辞中强调,辞书是民族认知与知识传承的重要载体,当前正经历从平面媒体到融媒化、智能化的深刻转型。他指出,辞书事业应聚焦三大方向:编辑出版领域要破解内容滞后难题,推动内容与技术深度融合;学术研究需构建中国特色辞书学体系,并与出版界建立“旋转门”机制;辞书生活领域要以用户为中心,培育良好使用习惯。面对智能时代,辞书人应立足“两个命运共同体”,积极研究并运用大语言模型,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汪惠迪先生回顾了陆尔奎、赵元任、周有光等常州籍学者对辞书事业的贡献,指出辞书博物馆的建立是对这一文化血脉的接续,是连接古今、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桥梁。

 

 

  王荣泰董事长介绍了常州市近现代辞书博物馆的概况。博物馆总面积约1200平方米,设五大展区,收藏各类辞书3000余册(件),时间跨度从晚清至21世纪初,从中可以看到中国辞书发展的鲜明脉络。除辞书外,馆内还陈列着大量珍贵的手稿与文物,这些展品凝聚着编修辞书的专家团队合作的智慧结晶。

 

 

 

  开幕式上,王丹卉、李宇明、顾青、汪惠迪、王荣泰共同为常州市近现代辞书博物馆揭牌,标志着我国第一家以辞书为主题的专业博物馆正式落成。作为我国首家辞书专题博物馆,它不仅是辞书收藏与展示的平台,更是弘扬辞书人精神、传承辞书文脉、推动文化普及的重要阵地,为常州乃至全国构建了一个文化传承的新平台,架起了一座跨越时空的文化桥梁。
 

 

 

聚焦编纂实践

探索辞书数智化转型

 

  大会报告系统呈现了辞书研究的前沿成果。北京师范大学周荐教授回顾了中国现代辞书从借鉴西方到自主创新的历程,强调立足本土、拥抱科技、服务大众的精神对未来的指导意义。鲁东大学亢世勇教授以《当代汉语学习词典》等为例,阐述融媒体词典如何以用户为中心,构建多维联动的学习环境。复旦大学高永伟教授提出了中国辞书“走出去”的四个路径:提高词典质量、深化国际合作、加强学术研究、促进学术交流。南京农业大学王东波教授介绍了基于大语言模型的“丁匠”词典专用模型构建路径,为词典学与自然语言处理的融合提供实践方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事务中心张晖副编审通过介绍“辞书价值重构与双效实践”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探讨了数智时代辞书社会功能与文化责任的重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谭景春研究员以“莫名其妙/莫明其妙”等为例,剖析异形词判定中“同义”标准的操作难点。四川外国语大学王仁强教授聚焦词类标注难题,阐述“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如何通过AI赋能推动汉英词典编纂方法创新。北京大学李红印教授强调字与词是国际中文教育的“两翼”,呼吁教师善用《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及其智能化应用,提升教学效率与文化传播力。大会报告由中国辞书学会副会长谭景春、郑振峰主持。

 

北京师范大学周荐教授

鲁东大学亢世勇教授

复旦大学高永伟教授

南京农业大学王东波教授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事务中心张晖副编审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谭景春研究员

四川外国语大学王仁强教授

北京大学李红印教授

中国辞书学会副会长郑振峰

 

  分会场报告围绕三大专题展开。“辞书学传统与现代转型”分会场,专家们聚焦学科历史与转型路径,通过口述史、大事记、案例研究等梳理传统脉络,探讨西方理论本土化、术语辞典创新与编纂精神传承。“词汇语义与词典编纂”分会场,专家们深入词类范畴化、语义演变、两岸词语对比、词类标注、释义提示词功能等议题,为AI时代的词典编纂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人工智能与辞书创新”分会场,专家们系统探讨AI赋能辞书出版数智化、编辑流程再造、融媒辞书设计等前沿议题,揭示技术对内容生产、用户体验与产业生态的深层影响。

 

 

凝聚行业共识

开创辞书融合新局

 

  社长总编论坛主题为“辞书行业生态发展与人才培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经理刘杭、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黄强、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社长王芳、四川辞书出版社总编辑谢洋、上海辞书出版社副总编辑童力军、新疆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罗卫华等出版机构负责人就此主题展开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辞书数智化转型是关乎行业未来的“必答题”与“抢答题”,辞书界必须谋划布局,积极推进。他们分享了各自单位在纸数融合、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实践:百科社推动“六个一工程”建设,构建协同编纂与知识服务体系;人教社坚持“编研一体、实践淬炼”,锻造专业化编研队伍;外研社秉承“数字为核、数智先导”战略,打造全流程数智平台;四川辞书社依托重大项目磨砺编辑力量,推动冷门绝学数字化;上海辞书社构建“纸数平台”融合生态,探索人才协同机制;新疆人民社积极开发民语辞书,推动数字化转型与人才培养。论坛凝聚了“坚守内容根本、拥抱技术变革、创新人才机制”的行业共识。该论坛由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余桂林主持。

 

 

  融合创新论坛主题为“数智化辞书探索”。科大讯飞副总裁汪张龙、中国知网数据中心总经理谢磊、网易有道北京公司副总裁何皓瑜、上海海迪公司CEO范剑淼、商务印书馆万有知典公司总经理孙述学、华中农业大学教授耿云冬等企业界、出版界与学术界代表展开跨界对话。嘉宾们认为,数智辞书应以“数据可靠、隐身跟随、语境敏感”为核心特征,AI技术将推动辞书向多模态、个性化、服务化方向发展。论坛探讨了辞书在AI教育生态中的角色、垂类智能体开发、商业模式创新、用户付费动力、编者角色转型等议题,强调辞书应立足权威内容,善用AI实现融媒升级与智能服务拓展。该论坛由南方医科大学蒋文凭博士主持。

 

 

坚守学会使命

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

 

  会员代表大会上,李宇明会长作第七届理事会工作报告,系统总结两年来学会在党建引领、标准研制、学术交流、辞书编纂、人才培养、平台建设、自身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并提出下一阶段八大重点任务:深化学术交流与平台建设,推进标准研制与课题攻关,加强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加强辞书知识科普宣传,服务国家战略与社会价值提升,拓展研究视野与品牌建设,加快融媒转型与智能服务,加强自身建设与服务效能提升。工作报告最后,李会长进一步提出学会今后应着力的五点工作建议:制定中国辞书发展“十五五”规划,设立辞书发展基金,编写《中国辞书发展年鉴》,研制中国辞书大语言模型,构建中国辞书学学科体系。

 

 

  中国辞书学会副会长、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事务中心主任裴亚军以“新思想引领新征程:发展汉语科技辞书事业,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题给全体参会代表讲党课。他指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明确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并将“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列入“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彰显了党中央对科技创新的战略远见和全局谋划。由此切入,裴亚军副会长深入阐释科技现代化的战略意义,强调汉语科技语言体系构建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基础,呼吁辞书界加强科技名词规范与专科辞书建设,为发展汉语科技辞书事业、服务国家战略贡献专业力量。

 

 

  辞书编辑出版、语文辞书、专科辞书、双语辞书、百科辞书、辞书理论和辞书史、辞书编纂现代化7个专业委员会代表分别汇报了近期学术活动情况。秘书处就博物馆筹建、党建、年检、分支机构活动要求、会员发展、理事变更等事项作了通报。

 

各专业委员会代表汇报工作情况

 秘书处汇报工作情况

 

  闭幕式上,各分会场向大会报告研讨交流情况。中国辞书学会副会长王仁强作大会总结。他全面回顾了本次大会在交流学术、分享实践、凝聚共识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他呼吁全体辞书人在学会领导下,坚守文化根脉,勇立创新潮头,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时代的辞书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裴亚军副会长主持闭幕式。

 

 

  会后,代表们赴常州市近现代辞书博物馆参观,在实物与场景中感受辞书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活力。

 

 

   大会虽已落幕,但辞书事业的文化新征程正全面开启。全体会员将继续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紧扣时代脉搏,深化研究、推动创新,为构建辞书强国、文化强国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