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南部吴语语音研究

分享到:

定价:¥18.00

  • 出版时间:2002年09月
  • 页数:295页
  • ISBN:7-100-03533-3
  • 主题词:南部吴语语音研究
  • 人气:934

显示全部前言

  七十多年以前,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开山鼻祖赵元任先生在调查吴语的时候,记录了浙江省南部金华、永康、衢州、温州四个地点的方言,这是现代南部吴语研究的开端。自1957年至1966年,浙江省方言工作者在全省方言普查工作中,曾对南部吴语地区的大多数方言作过多次调查(调查者有傅国通、方松熹、蔡勇飞、郑张尚芳等先生)。调查结果后来汇集成《浙江方音集》(1959年油印本)、《浙江吴语分区》(1985年)、《浙江方言词》(1992年)等。此外,在60年代,永康方言的语音材料被收入《汉语方言概要》,温州方言的材料被收入《汉语方音字汇》和《汉语方言词汇》。在90年代,《金华方言词典》、《温州方言词典》作为《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词典出版。除了上述较大规模的调查研究计划以外,几十年来,在南部吴语单点方言的调查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其中发表论著比较多的方言有金华、汤溪、义乌、丽水、温州、苍南、平阳等。

  随着有关调查研究报告的发表,分布在浙江南部及其附近的吴语方言以其独特的面貌逐渐显露在世人眼前。于是,吴语的标准和特征引起了重新讨论,苏州话、上海话的吴语代表点地位使人产生了怀疑,吴语和闽语的关系成为热点问题,闽语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需要重新考虑。

  学术界对南部吴语研究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以往的拓荒性的调查研究虽然成绩很大,但与学术界的要求和期望相比无疑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研究有关吴语问题的学者,无不为南部吴语资料和研究成果的相对匮乏而深感遗憾。

  1996年8月,我和秋谷裕幸先生赴浙南边陲庆元县调查,从此开始了由秋谷裕幸、太田斋、赵日新和我合作的研究计划“吴语处衢方言调查研究”。自2000年起,秋谷裕幸、太田斋、赵日新、刘祥柏、王正刚和我又一起开始了“吴语婺州方言调查研究”计划。前一项计划已经对处衢片的衢州、龙游、开化、常山、江山、广丰、玉山、遂昌、缙云、云和、庆元等地方言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查,主要研究成果《吴语处衢方言研究》已于2000年由日本好文出版株式会社出版,《吴语江山广丰方言研究》已于2001年由日本爱媛大学法文学部综合政策学科出版。后一项计划已经对婺州片的金华、汤溪、兰溪、浦江、义乌、东阳、磐安、永康、武义 9个地点的方言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成果不久也将问世。此外,我还粗略调查了瓯江片的文成方言和其他一些南部吴语方言。

  尽管如此,我并不认为自己已经有条件来对南部吴语进行综合性的研究,而且是带有拓荒性的综合研究。这一方面是限于功力,另一方面是乏于材料。然而,要想万事齐备却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所以,如我当年写《严州方言研究》,明知还不到写严州方言著作的时候,还是硬着头皮同时又惴惴不安地去写,为的是不忍心看着这项空白无限期地空白下去。今天,我怀着跟几年前同样的心情,来做这项力不从心的工作,既“不求有功”,也“不求无过”!

  不过,限于目前的条件,我只能把题目限定在语音方面。词汇方面,我们近年来虽然也做了一些调查,但还远远不够。至于语法方面,除了少数几个地点已经有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以外,大多数地区差不多还是空白。要想比较全面地描写南部吴语的词汇、语法面貌,还需要做大量的调查工作。事实上,就南部吴语来说,仅语音问题,就已经是个过大的题目了。本书的研究重点在于对南部吴语语音进行比较全面的描述和归纳,并在此基础上,对南部吴语语音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一些规律和特点进行普通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探讨。但有关音韵史方面的研究,尚未能完全展开。

  为了确保研究的基础——方言材料的代表性和可靠性,本书在南部吴语地区选择了11个地点作为代表点方言,具体情况如下:

  1 磐安(金华地区东部):曹志耘调查

  2 金华(金华地区中部):曹志耘调查

  3 汤溪(金华地区西部):曹志耘调查

  4 龙游(衢州地区东部):曹志耘调查

  5 常山(衢州地区西部):秋谷裕幸调查

  6 广丰(上饶地区东部):秋谷裕幸调查

  7 遂昌(丽水地区北部):曹志耘调查

  8 云和(丽水地区中部):曹志耘、太田斋调查

  9 庆元(丽水地区南部):曹志耘、秋谷裕幸调查

  10 文成(温州地区西部):曹志耘调查

  11 温州(温州地区东部):北大(1989)等

  金华地区方言内部差别很大,本书在东、中、西部各选一点作代表,其中汤溪方言以笔者的老家汤溪镇岩下村方言为准。衢州地区方言大致可分东(龙游、衢州)、西(开化、常山、江山)两片,东片选龙游作代表,西片选常山作代表。江西上饶地区方言跟浙江衢州地区的开化、常山、江山十分接近,只是广丰略为特殊,所以只选广丰一个点。丽水地区方言十分复杂,本书从方言特点和地理布局的角度选取了遂昌、云和、庆元三个地点作代表。温州地区方言内部一致性很高(泰顺属丽水方言系统,除外),只有位于西部的文成略为特殊,所以选择了温州、文成两点。(颜逸明2000:2—6认为“瓯语”可从瓯海与瑞安之间划界分为南北两区,温州属北区,文成属南区。)

  以上11个地点中除了温州一点主要采用北大《汉语方音字汇》(1989)的材料以外,其余10点均采用我本人或我的合作者的调查材料。除了11个代表点以外,书中还常常引用《吴语处衢方言研究》、《吴语江山广丰方言研究》以及其他方言材料,方言材料的来源尽量随文注明,为避免行文琐碎而未注明者一般都可从书后的参考文献中查到出处。但以下几个地点的材料尚未公开发表,故在此作一总的交待,书中不再一一注明:金华<FONT size=1>小黄村</FONT>(黄晓东提供),浦江(刘祥柏提供),东阳<FONT size=1>画溪</FONT>(王正刚提供),永康<FONT size=1>明星</FONT>(秋谷裕幸提供),衢州(张世方提供),丽水(王文胜提供),缙云(太田斋提供),龙泉<FONT size=1>城里</FONT>、松阳(潘悟云提供,但也引用谢云飞1994),龙泉<FONT size=1>横坑头</FONT>(严修鸿提供)。

  本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田野调查法、归纳法、比较法。在讨论南部吴语语音变化的时候,我们比较注意从语言接触(其背景是文化接触)的角度去观察问题,总结规律。实践表明,这种视角对于研究成片方言的形成和发展变化是十分有用的。如果可以把这种类型的研究看作是一种方法的话,或许可以称为“语言文化接触学”的方法。

  方言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调查记录,描写归纳,理论建设。这里所谓的“理论建设”不是指一般的理论分析——它应该包括在描写归纳当中,而是指在对方言事实的调查和描写的基础上,对方言、语言现象及其相关的社会文化问题提出新的解释、新的见解。然而,调查记录难,描写归纳难,理论建设更难。理论建设之难,难在新思想的闪现来之不易,也难在对新思想的论证总是难以做到板上钉钉,无懈可击。但无论如何,新思想的提出可以促使我们更深入地思考问题,从而把研究引向前进。正因如此,本书不揣浅陋,在对南部吴语语音面貌进行全面描述的基础上,也尽个人所能,对有关理论问题作了一些探讨。尽管这些探讨可能还有很多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但我们相信这对南部吴语研究的深入和汉语方言学的发展将会是有所裨益的。

  南部吴语是一座富矿,我们现在挖掘出来的宝藏还嫌太少太少。

显示全部后记

  1999年8月10日,我在济南写完了本书的初稿。当时写的后记体现了当时的心情,其中最后部分的心情如今又再次感受,现转录于下: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感受最深的有两点。

  一,学问是一种历时性的工作,是一项需要不同时代的人共同完成的使命。我们今天的工作只不过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把研究往前推进一步。由于各种条件所限,前人的研究中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但它是我们前进的不可缺少的阶梯,是弥足珍贵的,是值得敬重的。因此,我们今天只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攀登学术的高峰。

  二,学无止境而人生苦短,学问无涯而天分有限。在思考和写作的时候,笔者再次深深感到,学问不单单是靠勤奋做出来的,到了一定的时候,只能依赖天分了。

  由于商务印书馆的厚爱,本书有了出版的可能。由于张双庆教授的关怀和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访问研究学人”计划的支持,本书得到了修改的机会。这一两个月来,我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对书稿的修改加工当中。本书原为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由于近年来南部吴语地区方言的调查研究进展很快,同时出于使原文更加适应书籍特点的考虑,因此这次完全改变了原文的结构框架重新布局,在方言材料方面也作了相当大的调整和全面的核对,差不多可以说是大卸八块,彻底翻工。我常常感叹,假如没有电脑,这学问还怎么做呀!

  下面是致谢。

  首先需要感谢我的朋友秋谷裕幸、太田斋、赵日新先生,他们慷慨地提供了亲手调查而尚未公开发表的方言材料。此外,潘悟云、王正刚、刘祥柏、严修鸿等先生和我的博士生张世方、黄晓东同学也提供了他们调查的部分方言材料,他们的协作精神是值得称赞的。

  在写作和修改的过程中,我有幸得到多位学者的宝贵指教,他们是(音序):陈章太、戴庆厦、李如龙、李行健、刘勋宁、刘聿鑫、鲁国尧、梅祖麟、潘悟云、平山久雄、秋谷裕幸、徐超、杨端志、张振兴、郑张尚芳、朱广祁、庄初升。对上述学者,我表示深切的谢意。

  邵纪琴、金中南两位先生多次帮我查找有关地方民政资料。周洪波、冯爱珍两位先生对本书的出版给予热情的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研究室的工作人员为本书的编排付出了大量心血。在此,我也向以上各位表示深切的谢意。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导师钱曾怡教授和我的家人。之所以把恩师和家人放在一起,是因为在我的生活中,恩师已经成了严师和慈母的双重角色。没有恩师的督促和悉心指导,就不会有这本书。同样,内人高丽对我的研究工作给予了一如既往的全力支持,如果说我的研究工作有什么成绩的话,应该说这其中有她的一半。

  中文大学山水秀丽,人文荟萃,而我囚于斗室,头昏眼花当中所思无“非牛”者,所见无“非牛”者<FONT size=1>借庖丁语</FONT>,实在是辜负了这块风水宝地。明天,我也要走出去,看看满山的松树和莨萁【lo11-113i0】<FONT size=1>蕨</FONT>,<FONT size=1>汤溪方言,“萁”字声母脱落</FONT>,眺望碧蓝的海水,呼吸这里如春天般的空气!

                             曹志耘

                           2000年12月21日

                        记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苑

  书稿交出版社后,蒙郑张尚芳、游汝杰、鲁国尧先生细心审阅并热情指教,其中郑张先生指教尤多,他们的绝大部分意见我已在修改中采纳。此外,我又参考了我的博士生王文胜、黄晓东同学新近调查的丽水方言和华埠土官话的材料。在此谨向各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曹志耘

                            2002年2月21日

                        补记于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所谓“南部吴语”是从地理概念出发,对分布在浙、赣、闽山区,与徽语、赣语、闽语交界的吴语方言的总称,这一地域是吴语、闽语的过渡区域。要认识吴语的特点,解释吴语及闽语方言发展演变过程以及相互间的关系,南部吴语是关键所在。本书在大量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首次比较全面、系统地描述了南部吴语语音的基本面貌和主要特点,对成片地区方言语音变化的方式进行考察,提出了方言语音变化的几种原因和方式:冲刷、感染、扩散、碰撞等,并对南部吴语语音现象的地域分布和历史演变情况进行讨论,得出了一些新颖的见解。同时在成片地区的方言研究、方言现象的理论探讨等方面也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本书对语言学研究工作者和大专院校中文系师生学习和研究汉语方言学大有裨益。

显示全部目 录

南部吴语地区图

南部吴语分区图


前言


第一章 概说

 第一节 南部吴语的范围

 第二节 本地区语言概貌

 第三节 本书体例说明


第二章 声母

 第一节 全浊声母

 第二节 帮端母

 第三节 非组

 第四节 知组

 第五节 知庄章组

 第六节 尖团

 第七节 心邪生书禅母

 第八节 匣母

 第九节 云以母

 第十节 [tφ] 组声母脱落

 第十一节 特字


第三章 韵母

 第一节 鱼虞韵

 第二节 支脂之微

 第三节 豪肴韵

 第四节 覃谈韵

 第五节 咸山摄三四等

 第六节 东<FONT size=1>三</FONT>钟韵

 第七节 高元音的摩擦化和破裂化

 第八节 阴声韵促化

 第九节 阳声韵尾

 第十节 入声韵尾

 第十一节 阳入同变

 第十二节 特字


第四章 声调

 第一节 单字调

 第二节 浊上

 第三节 入声

 第四节 语音变调

 第五节 语法变调

 第六节 语义变调

 第七节 声调的虚化

 第八节 特字


第五章 小称音

 第一节 小称音的类型

 第二节 小称音的分布

 第三节 小称形式的演变

 第四节 小称调的产生和发展

 第五节 余论


第六章 内部关系与分区

 第一节 南部吴语语音的共性

 第二节 南部吴语语音的差异

 第三节 南部吴语的分区

 第四节 各片的语音特点


第七章 语音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第一节 冲刷

 第二节 感染

 第三节 扩散

 第四节 碰撞


第八章 11个代表点方言字音对照


名词术语

参考文献

后 记

专家评审意见

专家评审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