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方显廷文集(第6卷) 平装方显廷文集

分享到:

定价:¥110.00

  • 著者:3264 
  • 出版时间:2022年11月本印时间:2022年11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497页
  • 开本:32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1725-5
  • 读者对象:中国近现代经济学、社会学研究者及其他关心者
  • 主题词:方显廷文集工业发展中国民国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原本蒸蒸日上的国民经济,遭受到日本侵华战争的重创,四处弥漫着战火与销烟。“中国四大经济学家”之一的方显廷先生以经济学家的视角,记录反映了那个动荡的年代。他针对当时中国工业、农业发展中的问题提出种种建议和主张,至今仍具借鉴意义,而他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拳拳的报国之心,也跃然纸上。


相关推荐:
国内人士尽管过去对方显廷先生的学术贡献了解得不多,但我深信,历史是公平的、公正的,只要认真阅读了《方显廷文集》中各个时期的著述,就一定会了解方显廷先生为人处世的原则、他的治学方法、他的学术成就,以及他在经济学和经济史领域所作出的贡献。
——厉以宁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方显廷(H.D.Fong,1903—1985),祖籍浙江宁波,20世纪著名经济学家,是最早运用西方经济学方法研究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的学者之一,他与何廉、马寅初、刘大钧并称为“中国四大经济学家”。1928年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教于南开大学。1931至1946年在南开经济研究所主持教学和研究工作,撰写多部论著,开创了用计量方法研究中国社会经济问题的先例,与何廉所长共同推动该研究所成为中国一流的经济研究机构,有力促进了中国经济学研究的深化与发展。1946年担任上海中国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1947年底受聘赴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ECAFE)工作,1968年任教于新加坡南洋大学,1972年被该校授予荣誉教授称号。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方显廷先生关于战前中国经济、战时经济与区域经济的论著,共计15种。包括《中国乡村工业的出路》《中国棉纺织业之危机》《中国工业之现况与展望》《中国工业发展的前途》(与陈振汉合著)等。这些著述勾勒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工业、农业的发展水平,针对其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提出了建议和主张。

显示全部目 录

总序(厉以宁)
本卷说明
第一编 战前中国经济
中国乡村工业的出路
中国棉纺织业之危机
中国工业之现况与展望
中国工业发展的前途(方显廷 陈振汉)
中外棉花交易所之比较
我国工厂法与纱厂业之关系
国民经济建设之途径
工业经济与国货
第二编 战时经济与区域经济
THE POST-WAR INDUSTRIALIZATION OF CHINA
THE JAPANESE DEVELOPMENT COMPANIES IN OCCUPIED CHINA
WAR-TIME ECONOMIC RECONSTRUCTION IN CHINA
今日西南各省之衣的问题(方显廷 毕相辉)
论粮食统制
川康棉纺织工业之固有基础
THE PROSPECT FOR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中国的情形,和欧美各国迥乎不同,欧美各国的工业是先向一块儿集中,近几年来,发现集中化的弱点,才又向四处分散。中国的工业,压根儿就是分散的。所以无须乎学欧美先把工业集中起来,然后再分散开。中国的工业是分散的,比如:纺纱、织布、酿酒、榨油、制茶等等,中国乡村里,到处都有,但是近些年来,一方面因为商人雇主的剥削,一方面因为洋货的倾销,乡村工业消减了不少。大家知道:种地是靠天吃饭,因为气候的关系,农夫不能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在田里种地,换句话说:种地是一种有季节性的职业,所以一个农夫,一年里有不少天是无事可作。若不利用这些无事可作的工夫,让它白白的过去,那是多么可惜?假使提倡乡村工业,农民不种地的时候,可以作工,做出来东西,可以去换钱,所以乡村工业,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也是复兴农村方法的一种。
要在中国发展乡村工业,自然也得设法抵抗摧残乡村工业的敌人。我们已经说过,抵抗摧残乡村工业的敌人唯一武器,是合作制度,所以要想发展中国的乡村工业,也得从采用合作制度着手。中国的农民,又穷又没有知识,提倡合作制度,起初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合作制度的成功,在中国现在的状况之下,须得几方面的援助。
第一,须银行出来向农村投资,帮助农人发展工业,因为中国的农民多半是穷的,素常没有储蓄,自然不会有钱作资本去办工业,所以希望银行肯向农村工业投资。
第二,发展乡村工业,技术也是一件很关重要的事,技术和工具,都得想法改良,这方法,我们希望全国经济委员会,农村复兴委员会和实业部等等政府机关负责去作。
第三,中国农民没有知识,提倡合作制度,创办合作社,因此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合作知识的灌输,合作事业的办法,各方面都需人指导,所以在这方面都希望国里的三作团体、学术机关,负责去作。
假使这三方面都能够作到,中国的乡村工业,一定能够发展,中国的农村,也可以因之而复兴。
——摘自本卷《中国乡村工业的出路》(1935年)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沉痛的特别提出来说的,是东北的丧失对于我国工业前途上的影响。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人口过剩将是中国工业前途的最大障碍,然而东北本是内地移民的唯一尾闾,是“天留给中国的新农区”,据翁文灏氏的估计,辽吉黑三省人口约计三千万人,平均密度仅每方哩八十人,大多数人口集中于松辽平原(嫩江、松花江及辽河的宽谷),在此平原上现已有人口约二千万人,平均密度约每方哩一百七十人。这平原的面积共有十二万方哩,和华北平原区面积相似,比扬子江平原区还大,而每年雨量有自二十吋至三十余吋,也和华北平原区相似。并且土壤肥沃,可以不假肥料植物自丰,许多且是未经开垦的处女地。虽然温度较低,但在农作物需要的时期天气甚热,稻米都能生长。按翁氏的估计,这一大平原每方哩可以增加一百七十人至三百五十人的人口,假定增加一百七十人,则十二万方哩可再容纳二千万人。假定这些人口全从华北平原区移植,则能使该区减少人口四分之一。然而这样辽阔丰肥的区域,这样大好的河山,现在竟被人轻轻用武力攫夺去了。
——摘自本卷《中国工业发展的前途》(193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