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言
近代沪上书画家杨逸著有《海上墨林》一书,该书专辑“上海地区”画人,以邑人、寓贤、方外、闺彦四门各列画人小传,是研究沪上画坛风雅渊薮与画人群体的重要“地域性”画史著作。
从撰述所涵盖的时间范围看,《海上墨林》有着自宋代迄民国初期的长时段跨度,有助于探索沪上画坛的书画渊源与书画家群体的构成。近代上海的时代剧变,是中国由封建社会向近现代过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传统的“文人生态”渐次消亡,商业经济异军突起。伴随着社会形态的更迭,沪上画坛的主导群体也经历了由“传统士大夫”到“鬻艺画人”再到“新兴绅商”的阶段变化。至20 世纪20 年代,上海地区书画家群体的身份构成更加多元,主要可分为职业鬻艺画人、旧式文人官员以及新兴绅商三类。文化背景与社会身份的差异,使得他们的书画创作目的、心态与风格各有不同。而在沪上画坛的商业氛围与创作环境中,看似独立的画人群体之间,亦存在着持续的交流与融合,继而共同构建出以传统文人画意趣为内蕴,兼及市民阶层趣味的海派审美取向。
需要提及的是,解读上海书画史的发展历程,首先需厘清“上海”“海上”“沪上”等说法。杨逸《海上墨林•自记》中言及“《海上墨林》者,志上海之书画家也”,从中可以看出杨逸的《海上墨林》明确了书画家的地域收录范围。有关“上海”名称的由来,现今学者
一般认为以“浦”而名,“今上海境内古吴淞江南岸历有上海、下海两浦,最早兴起的上海镇恰好位于上海浦近傍,镇以浦名,遂有‘上海’这一地名”。上海镇自宋代开始设置,元代改称上海县后,历经元明清三朝,至1927 年被设为上海特别市,可见“上海”一直是较为官方的区划称谓。
“海上”成为“上海”的别称,多见于晚清文学作品中。例如,《海上花列传》谓“只因海上自通商以来,南部烟花,日新月盛”,再如《淞隐漫录•朱仙》提及“既抵沪,习贸迁术十余年……惟朱徜徉海上,迄无所遇”。从字义看,“上”除指“上面”外,亦有“边侧”之义,因而,“海上”或可引申为海滨之城,是晚清文人笔下代指上海
的一种雅称。
“沪上”也是代指上海时使用较多的名称,其字义结构与“海上”相似。晋代时,上海还是东海边隅的小渔村,其所在的吴淞江下游古称“沪渎”,《方舆纪要》云:“沪渎江青龙江,合吴淞江而东达于海,皆曰沪渎。”f“沪渎”遂成上海之别称。除地理因素外,“沪”字还有捕鱼之器的含义,是上海地区人们生产劳动的象征。因而,围绕“沪”字而产生的上海别称极多,诸如“沪城”“沪滨”“沪上”等,不一而足。
广义而言,“ 上海”“海上”“沪上”虽名称各异,但都指向同一地域范畴,而名称的多样化演变,则是受地理、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王菡薇,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史与艺术哲学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艺术史、艺术理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1 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1 项。获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项。
宋自腾,宁波职业技术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艺术史、艺术学理论。
近代杨逸所著《海上墨林》专辑“上海地区”画人,以邑人、寓贤、方外、闺彦四门各列画人小传,是研究沪上画坛风雅渊薮与画人群体的重要“地域性”画史著作。本书以《海上墨林》中沪上书画家的艺术与生活为线索,阐述沪上画坛不同阶段的文化特征,剖析上海书画群体在由传统文人生态向近代商业社会转变过程中的生存境遇、艺术创作与审美取向,以期对海上画派的发展脉络形成全新的解读视角。
导 言
第一章 沪上雅绅:杨逸的生平及社会关系
第一节 杨逸的生平
第二节 杨逸的书画活动
第三节 杨逸的社会网络
第二章 宋元时期:沪上画坛之滥觞
第一节 以“江南文化”为依托的海上风雅
第二节 宋元鼎革下的人文荟萃
第三节 元代书画家的政治生活
第三章 明清时期:沪上画坛之兴盛
第一节 明代官员群体主导下的沪上文化生态
第二节 清代文人群体的书画雅集
第三节 清末民初书画家寓沪的三次高峰
第四章 民国时期:沪上画坛之巨变
第一节 寓沪书画家的鬻艺生活
第二节 上海绅商群体的崛起与艺术趣味
第三节 绅商群体对沪上画坛的构建
结 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海上墨林》主要版本及两次续印增录情况
附录二 杨东山先生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