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史学通论(四种合刊) 平装

分享到:

定价:¥130.00

  • 著者:186530 译者:
  • 出版时间:2023年03月本印时间:2023年03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420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1205-2
  • 读者对象:高校历史学研究人员、史学史研究员,对历史感兴趣的读者
  • 主题词:史学概论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浮田氏的《史学通论》是近代中国通过日本引进的一部较系统的西方史学理论著作,对新史学思潮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史学通论》的诸种译作对20世纪以来中国新史学思潮及此后的史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小人物”的译者的贡献同样值得珍视。正是他们的译介与努力,与那些大人物的引领潮流,两者汇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种新的知识结构,展现出新的文化景观。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浮田和民(1895—1946),日本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早年就读于熊本洋学校、同志社英学校,1892 年至美国耶鲁大学留学,学习政治学与历史学。归国后,先后担任东京专门学校、早稻田大学教授,图书馆馆长等职,讲授西洋史、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并长期担任大日本文明协会编集长及《太阳》杂志主笔,宣传自由主义学说,被视为英美派政治学的代表人物。一生著述甚丰,撰有《史学原论》《西洋上古史》《西洋中近世史》《政治学史》《政治原论》《社会学讲义》《政治道德论》《伦理学讲义》《新道德论》《伦理的帝国主义》等论著。
编校简介:
邬国义,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史学史、历史文献学、明清以来中西文化交流、20世纪学术史等。著有《历史的碎片——国义文存》(一、二集);编校、整理《冯承钧学术著作集》、《刘师培史学论著选集》、《国语译注》、《资治通鉴(附考异)》等多种。在《中华文史论丛》、《文史》、《文史哲》、《近代史研究》、《学术月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浮田和民的《史学通论》,是近代中国通过日本“中转站”引进的第一部较系统的西方史学理论著作。
全书共八章,分述历史学的性质、范围、定义、价值,以及历史与国家、地理、人种等之关系,历史大势及研究方法。经比勘对照,梁启超新史学思想便直接受到其影响。20世纪初年,一些留日学生竞相翻译介绍,先后有多种译本出版。这些译本十分稀见,现将其四种合刊整理出版。对其进一步探讨梁启超新史学思想形成的知识背景,中日史学两者的关联与互动,深人研究新史学思潮的兴起与发展等,均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显示全部目 录

梁启超新史学思想探源(代序言) 邬国义  
史学通论
(李浩生译本)
第一章 历史之特质及范围
第二章 历史之定义
第三章 历史上之价值
第四章 历史与国家
第五章 历史与地理
第六章 历史与人种
第七章 历史上之大势
第八章 历史研究法
新史学
(金匮侯士绾译本)
第一章 质性及范围
第二章 定义及困难
第三章 价值
第四章 历史与国家
第五章 历史与地理
第六章 历史与人种
第七章 历史大势
第八章 历史研究法
史学原论
(闽县刘崇杰译本)
第一章 历史之特质及范围
第二章 史学之定义
第三章 历史上之价值
第四章 历史与国家之关系
第五章 历史与地理之关系
第六章 历史与人种之关系
第七章 历史上之大势
第八章 研究历史之法
史学通论
(武陵罗大维译本)
史学通论序
第一章 历史之特质及范围
第二章 历史之定义
第三章 历史上之价值
第四章 历史与国家
第五章 历史与地理
第六章 历史与人种
第七章 历史上之大势
第八章 历史研究法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梁启超在倡导新史学、批判传统史学时,还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这也是一个饶有兴趣的话题,颇值得分析其来源。如他提出:史学者“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称前人谓《左传》为“相斫书”,若二十四史“真可谓地球上空前绝后之一大相斫书也”。旧史的本纪、列传,“一篇一篇,如海岸之石,乱堆错落。质而言之,则合无数之墓志铭而成者耳”。又谓作史者,“将为若干之陈死人作纪念碑耶?为若干之过去事作歌舞剧耶?”“汗牛充栋之史书,皆如蜡人院之偶像,毫无生气,读之徒费脑力。”又引斯宾塞“邻猫生子”的比喻,称中国旧史“满纸填塞,皆此等‘邻猫生子’之事实”。诸如“明镜”、“源泉”、“家谱”、“相斫书”、“海岸之石”、“墓志铭”、“纪念碑”、“歌舞剧”、“蜡人院之偶像”、“邻猫生子”等说法,构成了一系列形象鲜活的比喻和意象,增添了文章的神采和活力,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些引喻和意象,有些出自中国原有的说法,如“相斫书”、“墓志铭”等,其中有不少则出自西方和日本,故在此再稍费笔墨作些简要的分析。
以“明镜”及“源泉”说而言,梁启超在《新史学》中开宗明义提出:“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今日欧洲民族主义所以发达,列国所以日进文明,史学之功居其半焉。”可以说是新史学思潮对史学功能最经典的概括,并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口号。此后的革命派同样提出:“历史为国魂之聚心点,国民爱国心之源泉。”直至辛亥革命后吕瑞廷、赵澂璧合编的《新体中国历史》还说:“历史为爱国心之源泉,与国家有直接之关系焉。”而究其源,探其实,这一说法应来自于西方史学观念。与之同时的柳亚子在《中国灭亡小史》中即说:“西哲有言:史也者,国民之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故历史学昌者,其国必强;历史学衰者,其国必弱。”指出此语为“西哲”所言。虽说柳亚子并未指明此“西哲”为谁,但认为史学是“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的说法来源于西方则是无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