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易经导读及译注 平装陈鼓应三玄四典诠释书系

分享到:

定价:¥49.00

  • 著者:2044,189592 
  • 出版时间:2025年08月本印时间:2025年08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294页
  • 开本:32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5100-6
  • 读者对象:中等文化程度及以上古代文化、古代哲学爱好者及专业研究者
  • 主题词:《周易》注释译文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解码象数奥秘,领略《易经》哲思
学术大师陈鼓应带你零基础读《易经》


《易经导读及译注》是陈鼓应先生新近撰写的《易经》普及读本。本书有三大特点,其一,重视卦象和《易经》原文的阐释,语言简明直白;其二,导读梳理了《易经》全书架构;其三,点评部分阐发《易经》的思想,结合生活实际,并逐条分析从《易经》到《老子》哲学的发展脉络。本书非常适合对《易经》和道家思想有兴趣的初学者作为入门读物。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陈鼓应,1935年生,福建长汀人。当代著名道家文化学者,毕业于台湾大学哲学系及哲学研究所,师从著名哲学家方东美、殷海光;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北京大学,2010年起受聘为北京大学哲学系“人文讲座教授”。著有《老子今注今译》《庄子今注今译》《周易今注今译》《黄帝四经今注今译》《管子四篇诠释》《老庄新论》等。
寇方墀,中国周易学会理事、河北美术学院老庄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国际易学联合会学术部第四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师从当代著名易学家余敦康先生。著有《全本周易诵读本》《全本周易导读本》《全本周易精读本》《北大国学课精要:道家思想与领导智慧》《周易讲读》等。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周易》居于儒家典籍“五经”和道家典籍“三玄”之首,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拥有独特的地位。本书中,当代著名道家文化学者陈鼓应先生由解释《易经》卦名、卦象、卦爻辞的字词句意入手,将其译为通俗流畅的白话文,并以深入浅出、简洁直白的语言还原《易经》的内涵意蕴,分析其历史背景,带领读者领略这部最古老典籍的智慧和哲思。

显示全部目 录

前言
上经
乾卦第一
坤卦第二
屯卦第三
蒙卦第四
需卦第五
讼卦第六
师卦第七
比卦第八
小畜卦第九
履卦第十
泰卦第十一
否卦第十二
同人卦第十三
大有卦第十四
谦卦第十五
豫卦第十六
随卦第十七
蛊卦第十八
临卦第十九
观卦第二十
噬嗑卦第二十一
贲卦第二十二
剥卦第二十三
复卦第二十四
无妄卦第二十五
大畜卦第二十六
颐卦第二十七
大过卦第二十八
坎卦第二十九
离卦第三十
下经
咸卦第三十一
恒卦第三十二
遁卦第三十三
大壮卦第三十四
晋卦第三十五
明夷卦第三十六
家人卦第三十七
睽卦第三十八
蹇卦第三十九
解卦第四十
损卦第四十一
益卦第四十二
夬卦第四十三
姤卦第四十四
萃卦第四十五
升卦第四十六
困卦第四十七
井卦第四十八
革卦第四十九
鼎卦第五十
震卦第五十一
艮卦第五十二
渐卦第五十三
归妹卦第五十四
丰卦第五十五
旅卦第五十六
巽卦第五十七
兑卦第五十八
涣卦第五十九
节卦第六十
中孚卦第六十一
小过卦第六十二
既济卦第六十三
未济卦第六十四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一、《易经》的形成
《易经》是中国古老的根源性典籍中最重要的一部,也是人类文化宝库中非常奇特的一部书,它有一套精妙的符号体系,模拟宇宙间天地万物的结构和运行规律,同时又兼具一整套与之相配的文辞,揭示社会人事的吉凶悔吝。符号与文辞组合相配,给人以无穷的想象与智慧启迪。对于《易经》的研究,最早在春秋时代已见肇端,可以说,《易经》研究对整个中国学术发展史有深远的影响。
上古原始宗教时期的巫卜文化到夏、商、周时期得以继承、发展、演变和改进。殷周之际,占卜的形式从殷人的龟卜逐渐转向周人的占筮,出现了从象到数的过渡,占筮这一形式的逐渐成熟意味着人们抽象思维能力的提升。
《易经》源于卜筮,这部古经的形成经历了由巫文化向史官文化的长时期过渡。经文中卦、爻辞的主要素材来自于卜筮之辞,这些筮辞素材是夏、商及周初三代掌管卜筮的占人、筮人、太卜以及史官对于占筮的记录。因而,在《易经》中,既可以看到卜筮之辞,也可以看到古史人物及历史事件,文辞古朴而意蕴幽深。
《易经》卦爻辞所记史事如王亥“丧牛于易”“高宗伐鬼方”“箕子之明夷”皆在周初,最晚是《晋卦》中的“康侯用锡马蕃庶”,已是成王时期,因此卦爻辞编纂成书的时间最早可能在西周成王之时。朱伯崑认为:“史官在古代兼管占卜之事。《周易》这部典籍的编纂,出于西周的史官之手,也是可信的。”(《易学哲学史》第一卷)
二、象辞结构与思想旨趣
《易经》虽源于巫卜,但经过历代巫史对应天道人事的互参,对长期积累的卜筮之辞、占验之文、历史事件与古史材料进行深入洞察与精心编纂,《易经》中已透露出明显的主体意识与辩证思想。
《易经》六十四卦的卦序排列以两两成对出现,前卦与后卦的顺序体现为相因或相反的关系,体现出既有自然演化之序又兼具辩证统一的思想内涵,是一种精微且奇妙的组合,其中所蕴含的两两对反、前后相因、相反相成、无往不复(如《泰卦》和《否卦》等)的结构安排,可以看出其中变化周流、物极必反、对立统一的思想。六十四卦开端是以《乾》《坤》打开门户,最后两卦则以《既济》《未济》收尾,表达了《易经》看待事物生生不息、 永不停滞且变易无穷的观点,透显出“推天道以明人事”的人文精神。
再比如《损卦》和《益卦》的结构组合,“损”与“益”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常有的现象,而“损”“益”作为一对范畴,在《易经》中已见端倪,两卦以互为覆卦的形式成对出现,体现了因损得益和因益致损的辩证关系。在《损卦》和《益卦》的卦爻辞中,损中有益,益中有损,损与益互相参差渗透,可谓双行互补。就天道而言,天地阴阳之气运行,损益盈虚,与时偕行,顺应时宜,有节有利。《易经》内容既把握宏观又注重细节,呈现出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思想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