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解码象数奥秘,领略《易经》哲思
学术大师陈鼓应带你零基础读《易经》
《易经导读及译注》是陈鼓应先生新近撰写的《易经》普及读本。本书有三大特点,其一,重视卦象和《易经》原文的阐释,语言简明直白;其二,导读梳理了《易经》全书架构;其三,点评部分阐发《易经》的思想,结合生活实际,并逐条分析从《易经》到《老子》哲学的发展脉络。本书非常适合对《易经》和道家思想有兴趣的初学者作为入门读物。
定价:¥49.00
解码象数奥秘,领略《易经》哲思
学术大师陈鼓应带你零基础读《易经》
《易经导读及译注》是陈鼓应先生新近撰写的《易经》普及读本。本书有三大特点,其一,重视卦象和《易经》原文的阐释,语言简明直白;其二,导读梳理了《易经》全书架构;其三,点评部分阐发《易经》的思想,结合生活实际,并逐条分析从《易经》到《老子》哲学的发展脉络。本书非常适合对《易经》和道家思想有兴趣的初学者作为入门读物。
《周易》居于儒家典籍“五经”和道家典籍“三玄”之首,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拥有独特的地位。本书中,当代著名道家文化学者陈鼓应先生由解释《易经》卦名、卦象、卦爻辞的字词句意入手,将其译为通俗流畅的白话文,并以深入浅出、简洁直白的语言还原《易经》的内涵意蕴,分析其历史背景,带领读者领略这部最古老典籍的智慧和哲思。
一、《易经》的形成
《易经》是中国古老的根源性典籍中最重要的一部,也是人类文化宝库中非常奇特的一部书,它有一套精妙的符号体系,模拟宇宙间天地万物的结构和运行规律,同时又兼具一整套与之相配的文辞,揭示社会人事的吉凶悔吝。符号与文辞组合相配,给人以无穷的想象与智慧启迪。对于《易经》的研究,最早在春秋时代已见肇端,可以说,《易经》研究对整个中国学术发展史有深远的影响。
上古原始宗教时期的巫卜文化到夏、商、周时期得以继承、发展、演变和改进。殷周之际,占卜的形式从殷人的龟卜逐渐转向周人的占筮,出现了从象到数的过渡,占筮这一形式的逐渐成熟意味着人们抽象思维能力的提升。
《易经》源于卜筮,这部古经的形成经历了由巫文化向史官文化的长时期过渡。经文中卦、爻辞的主要素材来自于卜筮之辞,这些筮辞素材是夏、商及周初三代掌管卜筮的占人、筮人、太卜以及史官对于占筮的记录。因而,在《易经》中,既可以看到卜筮之辞,也可以看到古史人物及历史事件,文辞古朴而意蕴幽深。
《易经》卦爻辞所记史事如王亥“丧牛于易”“高宗伐鬼方”“箕子之明夷”皆在周初,最晚是《晋卦》中的“康侯用锡马蕃庶”,已是成王时期,因此卦爻辞编纂成书的时间最早可能在西周成王之时。朱伯崑认为:“史官在古代兼管占卜之事。《周易》这部典籍的编纂,出于西周的史官之手,也是可信的。”(《易学哲学史》第一卷)
二、象辞结构与思想旨趣
《易经》虽源于巫卜,但经过历代巫史对应天道人事的互参,对长期积累的卜筮之辞、占验之文、历史事件与古史材料进行深入洞察与精心编纂,《易经》中已透露出明显的主体意识与辩证思想。
《易经》六十四卦的卦序排列以两两成对出现,前卦与后卦的顺序体现为相因或相反的关系,体现出既有自然演化之序又兼具辩证统一的思想内涵,是一种精微且奇妙的组合,其中所蕴含的两两对反、前后相因、相反相成、无往不复(如《泰卦》和《否卦》等)的结构安排,可以看出其中变化周流、物极必反、对立统一的思想。六十四卦开端是以《乾》《坤》打开门户,最后两卦则以《既济》《未济》收尾,表达了《易经》看待事物生生不息、 永不停滞且变易无穷的观点,透显出“推天道以明人事”的人文精神。
再比如《损卦》和《益卦》的结构组合,“损”与“益”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常有的现象,而“损”“益”作为一对范畴,在《易经》中已见端倪,两卦以互为覆卦的形式成对出现,体现了因损得益和因益致损的辩证关系。在《损卦》和《益卦》的卦爻辞中,损中有益,益中有损,损与益互相参差渗透,可谓双行互补。就天道而言,天地阴阳之气运行,损益盈虚,与时偕行,顺应时宜,有节有利。《易经》内容既把握宏观又注重细节,呈现出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思想旨趣。
京ICP备05007371号|京ICP证150832号|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884号 版权所有 2004 商务印书馆
地址: 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邮编:100710|E-mail: bainianziyuan@cp.com.cn
产品隐私权声明 本公司法律顾问: 大成律师事务所曾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