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老子导读及译注(新订本) 平装陈鼓应三玄四典诠释书系

分享到:

定价:¥39.00

  • 著者:2044 
  • 出版时间:2025年08月本印时间:2025年08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221页
  • 开本:32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5238-6
  • 读者对象:大学专科及以上古代哲学爱好者及专业学生和研究者
  • 主题词:《道德经》译文注释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品味自然之义,探究东方智慧
学术大师陈鼓应带你零基础读《老子》


 《老子》一书是古代哲学的代表著作,五千余言字句简质而理蕴幽深。著名学者陈鼓应先生由字句入手,解析老子哲学道法自然、尚柔贵谦、守雌无为等思想之下蕴含的和平主义与民本思想,揭示儒与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两端,相反相成、同源异流的复杂关系。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陈鼓应,1935年生,福建长汀人。当代著名道家文化学者,毕业于台湾大学哲学系及哲学研究所,师从著名哲学家方东美、殷海光;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北京大学,2010年起受聘为北京大学哲学系“人文讲座教授”。著有《老子今注今译》《庄子今注今译》《周易今注今译》《黄帝四经今注今译》《管子四篇诠释》《老庄新论》等。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老子》是中国古代经典,是东方哲学的代表著作。陈鼓应先生研究道家文化数十年,成果卓著,本书是他研究《老子》数十年的潜心之作,集原典注释、翻译与赏析为一体,释读《老子》的文本,并译为流畅的白话文,再以简洁通俗的语言分析阐释其蕴含的哲学思想,其中融入了国内外《老子》研究的前沿成果,是一本非常适合古代哲学爱好者的普及读物。

显示全部目 录

“道”:万物的本原——《老子》导读
一章
二章
三章
四章
五章
六章
七章
八章
九章
十章
十一章
十二章
十三章
十四章
十五章
十六章
十七章
十八章
十九章
二十章
二十一章
二十二章
二十三章
二十四章
二十五章
二十六章
二十七章
二十八章
二十九章
三十章
三十一章
三十二章
三十三章
三十四章
三十五章
三十六章
三十七章
三十八章
三十九章
四十章
四十一章
四十二章
四十三章
四十四章
四十五章
四十六章
四十七章
四十八章
四十九章
五十章
五十一章
五十二章
五十三章
五十四章
五十五章
五十六章
五十七章
五十八章
五十九章
六十章
六十一章
六十二章
六十三章
六十四章
六十五章
六十六章
六十七章
六十八章
六十九章
七十章
七十一章
七十二章
七十三章
七十四章
七十五章
七十六章
七十七章
七十八章
七十九章
八十章
八十一章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道”:万物的本原    ——《老子》导读

进入老子的思想领域,让我们先从他的“道”谈起。
(一)可道之道与不可道之“道”
“道”不仅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而第一位将道视为最高范畴的哲学家就是老子。《老子》第一章便指明“道”是天地万物之始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是第一个将道提升至形而上地位的哲学家,他认为一切万物皆由道所出,甚至连天地都由道而来。但是道一开始并非具有形而上意味,因此我们有必要先说明“道”的原义及其如何转化到形而上的道。
“道”这个象形文字本身就具有特殊的意涵。道从“首”从“走”,象征着人从四肢落地的动物群中抬起头来,当人类昂首挺立开始活动,便在天地间创造出一部辉煌的历史。所以在“道”的字源中,就隐含着行走的意象与创造的意义,所以老庄说“道行之而成”,又说道创生万物(“道生之”)。
“道”的字义由行走、运行引申出秩序、方法、规准、法则等意涵。这些重要意涵,为老子之前的思想家及老子之后的战国诸子所共同使用,并各自赋予特殊的内涵。自殷周以降,人们探索日月星辰等天象运行的规律,称作“天道”;建立人类社会行为的规范,叫作“人道”。各家的关注虽有所不同,如孔子“罕言天道”而用心于“人道”;老子则不仅由“天道”而彰显“人道”,而且进一步将“天道”与“人道”均统摄于其形上之道中。
老子是第一个提出形上之道的概念和理论的哲学家。在老子之前的思想家都只思考“形而下”的存在问题,也就是只探讨现实世界(亦称现象界或经验界)的问题。
一切“形而下”的事物都有名字,都可以命名(所谓“物固有形,形固有名”),老子却指出,除了“可以命名的”(“可道之道”)之外,还有超乎形象的“形而上”存在。这“形而上”的存在是现象界万物之所由来,称之为“道”。
人不是一个无头无根的存在,老子的哲学正是要探究人之存在的源头与根由,并试图在纷纭的万物中寻找其活动的法则以及始源。当我们读到前面引用的《老子》第一章文句时,就将人们的思考从常识世界带入另一个新天地。
《老子》书上不只提出万物本原(“天地之始”“万物之母”)的问题,还提出宇宙生成的问题(如四十二章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并提出宇宙变动历程的问题(如四十章谓“反者道之动”,二十五章谓“周行而不殆⋯⋯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作为万物本原和本根的“道”是无形、无限性的,因此老子简称它为“无”;它是实存而且万物都由它创生,所以又称之为“有”,《老子》第一章的“无”“有”乃“异名同谓”,指称形上道体的两个面向。
每个哲学家都有他的一套理论预设,老子的“道”便是为现实世界提供一套合理的理论说明而创构的。老子除了在形而上学的领域肯定道是万物的本原和本根之外,他还赋予道几层重要的意涵:
一、道为万有生命的泉源。老子认为万物都由道所创生(如五十一章谓“道生之,德畜之”),所以庄子称它为“生生者”(《庄子·大宗师》), 称赞大道神奇的“刻雕众形”,天地间各类品物万种风情,使宇宙宛如一个无尽藏的艺术宝库。
二、道为一切存在之大全。老子说:“万物得一以生。”(第三十九章)这里以“一”喻道(《韩非子·扬权》说“道无双,故曰一”)。其后庄子以“一”指宇宙整体、一切存在之大全。老庄视宇宙为有机的统一体。庄子说:“道通为一。”(《庄子·齐物论》)即视宇宙为无数个体生命关系之反映,而生命的每个方面在整体宇宙中都是彼此相互依存、相互汇通的。
三、道为大化流行之历程。老子认为道体是恒动的(四十章谓“反者道之动”);道的存在是广大无边的,道的运行是周流不息的(二十五章谓“周行而不殆”)。老子用“逝”“远”“反(返)”,来形容“道”在宇宙大化发育流行中依循着终而后始法则运转的无穷历程。
四、道为精神生命之最高境界。老子说过这样一句令人瞩目的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四十八章)这是说对外在世界探讨所得的知识,越累积越增多;对道的体会越深,主观成见和私心就会越来越减少。这里所说的“为道”是属于精神境界的修养;在人生境界的修养上,老子提到要“挫锐”“解纷”,消除自我的固蔽,化除人群的隔阂,从亲疏贵贱的差别的层次,提升到“和光”“同尘”的“玄同”境界(参见五十六章)。老子的“玄同”之境为庄子所弘扬,而将形上之道作为提高人类精神生命和思想生命的最高指标。
(节选自陈鼓应《老子导读及译注(新订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