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品味自然之义,探究东方智慧
学术大师陈鼓应带你零基础读《老子》
《老子》一书是古代哲学的代表著作,五千余言字句简质而理蕴幽深。著名学者陈鼓应先生由字句入手,解析老子哲学道法自然、尚柔贵谦、守雌无为等思想之下蕴含的和平主义与民本思想,揭示儒与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两端,相反相成、同源异流的复杂关系。
定价:¥39.00
品味自然之义,探究东方智慧
学术大师陈鼓应带你零基础读《老子》
《老子》一书是古代哲学的代表著作,五千余言字句简质而理蕴幽深。著名学者陈鼓应先生由字句入手,解析老子哲学道法自然、尚柔贵谦、守雌无为等思想之下蕴含的和平主义与民本思想,揭示儒与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两端,相反相成、同源异流的复杂关系。
《老子》是中国古代经典,是东方哲学的代表著作。陈鼓应先生研究道家文化数十年,成果卓著,本书是他研究《老子》数十年的潜心之作,集原典注释、翻译与赏析为一体,释读《老子》的文本,并译为流畅的白话文,再以简洁通俗的语言分析阐释其蕴含的哲学思想,其中融入了国内外《老子》研究的前沿成果,是一本非常适合古代哲学爱好者的普及读物。
道”:万物的本原 ——《老子》导读
进入老子的思想领域,让我们先从他的“道”谈起。
(一)可道之道与不可道之“道”
“道”不仅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而第一位将道视为最高范畴的哲学家就是老子。《老子》第一章便指明“道”是天地万物之始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是第一个将道提升至形而上地位的哲学家,他认为一切万物皆由道所出,甚至连天地都由道而来。但是道一开始并非具有形而上意味,因此我们有必要先说明“道”的原义及其如何转化到形而上的道。
“道”这个象形文字本身就具有特殊的意涵。道从“首”从“走”,象征着人从四肢落地的动物群中抬起头来,当人类昂首挺立开始活动,便在天地间创造出一部辉煌的历史。所以在“道”的字源中,就隐含着行走的意象与创造的意义,所以老庄说“道行之而成”,又说道创生万物(“道生之”)。
“道”的字义由行走、运行引申出秩序、方法、规准、法则等意涵。这些重要意涵,为老子之前的思想家及老子之后的战国诸子所共同使用,并各自赋予特殊的内涵。自殷周以降,人们探索日月星辰等天象运行的规律,称作“天道”;建立人类社会行为的规范,叫作“人道”。各家的关注虽有所不同,如孔子“罕言天道”而用心于“人道”;老子则不仅由“天道”而彰显“人道”,而且进一步将“天道”与“人道”均统摄于其形上之道中。
老子是第一个提出形上之道的概念和理论的哲学家。在老子之前的思想家都只思考“形而下”的存在问题,也就是只探讨现实世界(亦称现象界或经验界)的问题。
一切“形而下”的事物都有名字,都可以命名(所谓“物固有形,形固有名”),老子却指出,除了“可以命名的”(“可道之道”)之外,还有超乎形象的“形而上”存在。这“形而上”的存在是现象界万物之所由来,称之为“道”。
人不是一个无头无根的存在,老子的哲学正是要探究人之存在的源头与根由,并试图在纷纭的万物中寻找其活动的法则以及始源。当我们读到前面引用的《老子》第一章文句时,就将人们的思考从常识世界带入另一个新天地。
《老子》书上不只提出万物本原(“天地之始”“万物之母”)的问题,还提出宇宙生成的问题(如四十二章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并提出宇宙变动历程的问题(如四十章谓“反者道之动”,二十五章谓“周行而不殆⋯⋯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作为万物本原和本根的“道”是无形、无限性的,因此老子简称它为“无”;它是实存而且万物都由它创生,所以又称之为“有”,《老子》第一章的“无”“有”乃“异名同谓”,指称形上道体的两个面向。
每个哲学家都有他的一套理论预设,老子的“道”便是为现实世界提供一套合理的理论说明而创构的。老子除了在形而上学的领域肯定道是万物的本原和本根之外,他还赋予道几层重要的意涵:
一、道为万有生命的泉源。老子认为万物都由道所创生(如五十一章谓“道生之,德畜之”),所以庄子称它为“生生者”(《庄子·大宗师》), 称赞大道神奇的“刻雕众形”,天地间各类品物万种风情,使宇宙宛如一个无尽藏的艺术宝库。
二、道为一切存在之大全。老子说:“万物得一以生。”(第三十九章)这里以“一”喻道(《韩非子·扬权》说“道无双,故曰一”)。其后庄子以“一”指宇宙整体、一切存在之大全。老庄视宇宙为有机的统一体。庄子说:“道通为一。”(《庄子·齐物论》)即视宇宙为无数个体生命关系之反映,而生命的每个方面在整体宇宙中都是彼此相互依存、相互汇通的。
三、道为大化流行之历程。老子认为道体是恒动的(四十章谓“反者道之动”);道的存在是广大无边的,道的运行是周流不息的(二十五章谓“周行而不殆”)。老子用“逝”“远”“反(返)”,来形容“道”在宇宙大化发育流行中依循着终而后始法则运转的无穷历程。
四、道为精神生命之最高境界。老子说过这样一句令人瞩目的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四十八章)这是说对外在世界探讨所得的知识,越累积越增多;对道的体会越深,主观成见和私心就会越来越减少。这里所说的“为道”是属于精神境界的修养;在人生境界的修养上,老子提到要“挫锐”“解纷”,消除自我的固蔽,化除人群的隔阂,从亲疏贵贱的差别的层次,提升到“和光”“同尘”的“玄同”境界(参见五十六章)。老子的“玄同”之境为庄子所弘扬,而将形上之道作为提高人类精神生命和思想生命的最高指标。
(节选自陈鼓应《老子导读及译注(新订本)》)
京ICP备05007371号|京ICP证150832号|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884号 版权所有 2004 商务印书馆
地址: 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邮编:100710|E-mail: bainianziyuan@cp.com.cn
产品隐私权声明 本公司法律顾问: 大成律师事务所曾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