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电影作者与历史再现:中国导演代际谱系 平装

分享到:

定价:¥79.00

  • 著者:189383 
  • 出版时间:2025年05月本印时间:2025年05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385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5070-2
  • 读者对象:电影学院师生,影史研究者,电影从业者,影评人,影视媒体人,影迷
  • 主题词:电影导演导演艺术研究中国
  • 人气:54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读懂他们,才真正理解中国电影!
26位修辞风格鲜明的导演,逾200部作品,映现120年中国影史浪潮。


相关推荐:
这本书通过对导演谱系之研究勾勒了中国百年电影的历史轮廓,从中可以看到时代的风云跌宕、电影的形态演变和创作者的精神历程。读电影导演和他们的作品,就是读社会、读历史、读人性、读自己。   
——导演,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 谢飞
远婴此作兼有三体:历史研究、艺术批评、人物传记。电影是一份社会大业。她的讨论以导演的代际更替为主线,在时代、导演、剧情三个层次展开一幅中国电影史的百年长卷。             
——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唐晓峰
视野恢宏,史料丰盈,这本书是中国电影史课程不可缺少的教材,电影从业者和影迷的必备参考。
——纽约大学电影学教授  张真
这是一部以导演为中心的中国电影史。丰富的历史叙事、精妙的艺术赏析和严肃的电影评论流畅而自然地融于一体。在这本书中,书页的魅力和银幕的魅力交相辉映。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汪民安
电影传入中国有120年的历史,流动的影像现在已经是我们每个人日常存在的一部分。在新的挑战来临之际,这部著作的回望具有特别的意义。
——平遥国际电影展艺术总监  林旭东
此书娓娓道来,平实、深邃,是了解中国电影的佳径,是掌握中国电影史的必读。
——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副教授 王音洁


编辑推荐:
1.    敬献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
2.    2025年,我们见证了中国电影的“新高度”。面对新的起点、新的挑战,这部著作的回望具有特别的意义。
3.    导演,是影视艺术的“首席执行官”。本书“高清”描摹中国导演群体,行文通俗,论析独到,带您读社会、读电影、读导演、读创作。
4.    聚焦26位修辞风格鲜明的中国导演、逾200部作品,融历史研究、艺术批评、人物传记于一体。
5.    书末“导演创作年表”,内容丰富,适读易查,是影史研究、资料留存、拉片学习的宝贵素材。
6.    谢飞、林旭东、汪民安、张真、唐晓峰、王音洁等名家诚意好评。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杨远婴,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电影学系主任、《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影历史与电影理论。
主要著作有《电影理论读本》《电影概论》《电影学笔记》《逆光跳切:杨远婴电影文选》《季风吹拂:杨远婴自选集》《北影纪事》《她们的声音》《家之寓言》等。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电影作者与历史再现:中国导演代际谱系》聚焦中国电影史中的代表性导演,以年代和代群更迭为脉络,缀得中国电影120年的导演谱系,勾勒出中国电影艺术史的嬗变轨迹。
导演负责整合影片所有的创作元素,将浓缩情感变现为光影寓言;他们在创作过程中竭尽全力将自己所能认知的美学意识与文化征候体现出来,不啻解读电影艺术、电影史的重要线索。本书以中国导演为表述对象,描述他们的影像实践路径。作者围绕修辞风格鲜明的26位代表性导演及200多部作品,试图通过他们与时代氛围高度关联的创作活动,领略各个历史关头电影人的精神气质与话语方式,探看不同背景条件下电影观念和象征符码被重塑的轨迹。

显示全部目 录

第一章  生存与策略  
郑正秋  社会伦理范式  
张石川  电影商业滥觞  
第二章  浪漫与世俗  
蔡楚生  左翼风情  
孙  瑜  别样写实  
费  穆  家国忧患  
桑  弧  世俗景观  
第三章  历史与叙事  
水  华  虔诚与审慎  
郑君里  置换与想象  
王  苹  革命与回响  
谢  晋  现实与再现  
第四章  时代与感光  
吴贻弓  故事变迁  
吴天明  乡土写真  
黄蜀芹  女相与世相  
谢  飞  非典型学院派  
第五章  解构与建构  
陈凯歌  影以载道  
张艺谋  形式至上  
李少红  性别变奏  
田壮壮  执念原初  
第六章  边缘与主流  
张  元  身边的世界  
路学长  长大成人  
王小帅  记忆之场  
娄  烨  南方美学  
第七章  转轨与僭越  
冯小刚  非线性跳切  
姜  文  演而优则导  
第八章  出离与口音  
贾樟柯  汾阳史诗  
万玛才旦  藏地潮  
结语  新世纪•新世代  
附录  导演创作年表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第一章 生存与策略

以一种全新的娱乐样式,电影于19世纪末期进入中国,其璀璨炫目的光影和活色生香的样貌很快受到大众青睐,看电影、做电影的潮流迅速蔓延开来,传播的热度不断吸引敏感的投资者和文化人跻身其间。
鸦片战争后被迫开埠的上海迅速发展,工商业兴盛,楼宇密布、马路纵横,舞厅、酒吧、咖啡屋、戏院、游艺场接踵涌现,“东方巴黎”的美誉使之很快就成为世界版图中的另一个繁华都市。移民们从外省和外国纷纷涌入,欧美商人把它当作冒险家的乐园,日本的政治野心家在这里寄托“近代超克”的梦幻,而共产国际视它为革命的实践地。在种种外来文化的影响之下,这座城市经历了格外丰沛的新话语的“洗礼”,各种时尚的演艺活动也在纷乱复杂的交流与碰撞中渐次生长出来。
因为具有影像体验必不可少的建筑环境以及这些物质条件所构成的社会生态场所,所以电影以更加完整的形态现身上海。从1896年末在茶园、饭店等公共空间放映电影,到1905年拍摄第一部本土作品,再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形成自己的制作工业,观赏影戏、制作影片在黄浦滩已蔚然成风。摩登都市五光十色的社交娱乐激发了创作者的灵感,他们于当下生活中寻找新奇的故事素材,在光影银幕上呈示鲜活的人物形象。
成就斐然的制作公司很快便拥有了高大宽敞的摄影棚、粉丝成群的男女明星、取向多样的影片类型、富于职业想象和理想的电影导演。
准确地说,中国的第一代导演是无声电影的制作者。
他们中有受传统文化熏陶但倾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剧艺人和小说家,如郑正秋、张石川、郑鹧鸪、徐卓呆、邵醉翁、高梨痕、陈铿然、包天笑、周剑云、杨小仲等;亦有接受了西方教育和新文化洗礼的电影爱好者,譬如李泽源、周克、洪深、欧阳予倩、田汉、侯曜、万籁天、史东山、陆洁、顾肯夫、但杜宇、任矜苹、李萍倩、王元龙、马徐维邦、程步高等。
这些热情拥抱新生事物的投入者们“身先士卒”,译介电影诞生过程,阐释蒙太奇技术和制作流程,在外考察片场拍摄方法,在内推动民族影业滥觞,他们参与创建的几大制片公司各有侧重,用不同的色调勾勒了本土影像的银幕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