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中日城市史研究论集 平装城市史与人文遗产研究丛书

分享到:

定价:¥98.00

  • 主编:  
  • 出版时间:2019年09月本印时间:2019年09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471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17709-2
  • 读者对象:高校及科研机构师生,从事规划和城市管理的政府和事业机关工作人员
  • 主题词:城市史中国文集城市史日本
  • 人气:98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中日学者共同挖掘新史料,展开联动研究,比较视域中的异与同,文献学、地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新视角,将中日古近代城市风貌展现眼前。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马学强,祖籍浙江绍兴,1967年出生于浙江嘉兴,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上海市史志学会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人文遗产研究”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主要从事中国城市史、区域史、都市人文遗产等专题研究。在各类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已出版的著作有《上海通史》第2卷、《从传统到近代——江南城镇土地产权制度研究》、《江南席家——中国一个经商大族的变迁》、《出入于中西之间——近代上海买办社会生活》(合著)、《八百里瓯江》(合著)等,参与主编《千年龙华》、《西学东渐第一校——徐汇公学研究》、《阅读思南公馆》、《沪上名校——百年大同研究》、《存古开新——从绍郡中西学堂到绍兴市第一中学》、《〈密勒氏评论报〉总目与研究》等多部作品。近年来先后主持多项国家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有多项成果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城市历史和人文遗产是一座城市独特魅力的重要因素。传承城市文脉,彰显地域特色,提升文化实力,对于城市的长久永续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要处理好城市建设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需要一方面植根于国情和实际,从现实的文化沃土之中汲取资源,寻找启迪;另一方面,更要用开放包容的胸怀从其他文化中汲取养分,融汇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借鉴一切有益的经验,探索城市健康发展的方向,为中国城市的前进之路提供一个珍贵的人文参照。
本论文集围绕当前中日两国学术界关于城市史研究的理论、方法、视野等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旨在通过对话和合作,交流两国城市发展的经验,进一步推进城市史研究水平的提高,促进城市人文遗产基础研究和保护工作的有序推进。

显示全部目 录

城市史研究的史料与方法
明清之际江南缙绅的居家行为方式      范金民  / 003
町奉行所的市中取缔官员与幕末的江户社会     吉田 伸之  / 034
都市大坂的扩张与难波村——关于成舞家文书    塚田 孝    / 055
商帮、产业分布与城市空间:17世纪以来景德镇徽州会馆之管理与运作研究  王振忠  / 078
江南地区聚落—城镇历史形态演化的发生学考察      钟 翀    / 137
杭州新式公共空间的创建:以菜场为中心的考察(1908—1937)     张卫良 王 刚 / 149
近世京都的商家史料         杉森 哲也    / 169
大坂藏屋敷与渡海限制——以近世前期的德岛藩为例      町田 哲  / 180
从黄道婆信仰看开埠前的上海城市社会   王 健/ 204
理想与现实之间:国民政府时期武进县的地方建设事业(1840—1911)    叶 舟/ 213
上海、大阪等城市的细部研究
近代上海城市内部的构造:石库门街区形成与演变的考察    马学强/ 231
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大阪市的町与町内团体    佐贺 朝 / 255
英国海道测量局所绘黄浦江实测地图初探(1840—1911)   牟振宇/ 269
岩国藩大坂藏屋敷的设立与都市社会   森下 彻/ 288
近世后期摄津、丹波的寒天生产与大坂     后藤 雅知/ 301
大坂渡边村的村落结构      三田 智子/ 314
从“住宅难”问题看20世纪初期上海日侨社区的形成    张智慧/ 329
青年学者专场
文物考古视野下的上海港变迁    陈 凌/ 347
堀江新地的社会结构   吉元 加奈美/ 365
近世后期道修町三丁目的运营结构——以御用住宿处为素材  吴伟华/ 376
从佛寺聚落到“城西首镇”:清代上海法华镇“原生型”城市化研究   胡 端/ 398
巨大都市大坂的作事工匠与中井家    田坪 贤人/ 419
从近代上海工部局大楼筹建考察公共租界的运作机制    李东鹏/ 434
评 论
关于城市史研究的若干点评 井上 彻/ 455
会议综述
“中日城市史研究与比较”学术研讨会综述  叶 舟/ 461
后 记 / 469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城市是一种古老而复杂的文明现象,是人类根据自身的生存需要而建构起来的一个特殊而复杂的空间整体。伟大的哲学家斯宾格勒在其名著《西方的没落》中曾言:“人类所有的伟大文化都是由城市产生的。第二代优秀人类,是擅长建造城市的动物。这就是世界史的实际标准,这个标准不同于人类史的标准;世界史就是人类的城市时代史。国家、政府、政治、宗教等等,无不是从人类生存的这一基本形式——城市——中发展起来并附着其上的。”这段话概括了城市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中国古代“城”和“市”有着不同的含义。城是四周的城墙,《墨子·七患》云:“城者,所以自守也。”市是商品交易的场所。《说文解字》云:“市,买卖所之也。”《周易·系辞》云:“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与“市”逐渐聚于一体,成为一个统一的聚合体:城市。从“城市”之名的由来便可发现,中国的古代城市毫无疑问必然受到来自政治和皇权的控制,但同时也会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和世界上其他城市一样,中国的城市有着其自身的发展模式,而且承载着特定的文化传统和精神积淀。正如著名城市社会学家阿摩斯·霍雷(Amos Hawley)语所言,城市与文明其实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侧面。
从19世纪中叶开始,随着西风东渐,中国发生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而中国城市也发生了日益深刻的变化。尤其是进入21世纪的今天,古典的田园诗离我们越来越远,现代城市的兴起给了我们与以前世界迥然不同的生活平台。从某种意义而言,城市化进程已构成当代人类生存最重要与最直接的“生活世界背景”或“社会关系的总和”。对于中国来说,如何更快、更及时地搭上城市化快车,更是解决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一个关键所在。不过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城市化进程则更为复杂,而且中国城市化和世界城市化一样,其进程也伴随着各种经济社会问题,城市化成为各种现代性问题的现实根源。在一些大城市里,马路宽阔无比,弯曲而亲切的小街小巷开始消失,汽车主宰着城市,购物中心取代了熟悉的社区小店,城市开始变得不那么舒适了,当我们夜晚站在高楼俯瞰整个城市的时候,甚至会觉得无助而恐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李白的诗句在今天有了新的意味。有人说,城市已经成为现代人孤独的最大来源。而在中国,由于人口基数巨大、城市化起点低等因素,城市化进程的曲折和痛苦更是难免。
然而,尽管城市化带来的矛盾、压力与问题已不胜重负,我们也不能寄希望于逃避这个历史进程,甚至是通过赞同“反城市化”思潮,希望回归“自然与乡村”或严格限制城市人口等去获得解脱。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重新审视中国城市发展的历程,努力克服自身的历史局限,以真正实现中国城市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为中国城市新一轮的腾飞提供动力支持。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植根于国情和实际,从现实的文化沃土之中汲取资源,寻找启迪;另一方面,更要用开放包容的胸怀从其他文化中汲取养分,融汇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借鉴一切有益的经验,以反思城市化和都市化所带来的弊端,避免走别人走过的弯路,探索中国城市健康发展的方向,为中国城市的前进之路提供一个珍贵的人文参照。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人文遗产研究”创新团队一直致力于将城市置于全球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从当代城市发展的需求出发,通过多个学科领域的互通声气和携手合作,将基础研究和现场实践相结合,来探究城市发展与人文遗产,并致力于将研究成果落地于城市更新实践中,努力为中国城市未来的发展和建设提供智力源泉。出于以上目的,“城市人文遗产研究”创新团队自2015年以来,已经相继举办了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并由商务印书馆将会议论文选编结集出版。2018年12月1—3日,又与日本大阪市立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联合举办了“中日城市史研究与比较”学术研讨会,来自中日两国的三十余位学者围绕当前中日两国学术界关于城市史研究的理论、方法、视野等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在自然环境、文化传统、建筑形式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日本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要高于中国,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更有很多值得中国学习的地方。本次会议便希望通过对话和合作,交流两国城市发展的经验,进一步推进城市史研究水平的提高,促进城市人文遗产基础研究和保护工作的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