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谁是中国人?大禹传说与华夏民族的建构 精装

分享到:

定价:¥98.00

  • 著者:187152 
  • 出版时间:2023年08月本印时间:2023年08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332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0850-5
  • 读者对象:民族史、中国史、先秦史的高校研究师生,对历史、中国史感兴趣的读者
  • 主题词:人物研究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不立一真,惟穷流转”,重新看待21世纪的“中国”和“中国人”
解读华夏民族如何利用大禹传说塑造、建构和凝聚民族的集体回忆

追根溯源,发掘历朝历代对大禹传说是如何持续、选择性地保留、塑造、修订与建构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陈嘉礼,香港浸会大学历史学哲学博士。曾任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系访问学者、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讲师、香港恒生大学社会科学系讲师;现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2019年入选山东大学青年学者未来计划。主要研究方向中国上古史、甲骨文及民族史。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神话传说的创造和对史实的理解,是古史学研究两种并存的趋势。古代社会留下了很多历史化的神话,成为后世神话化历史的基础,这是中国历史文化中对古史神秘化、神圣化的理解。本书基于此尝试运用多学科以重整大禹传说演变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华夏民族如何利用大禹传说的演变来变成民族的集体回忆从而建构和凝聚民族。文中广泛利用古籍、官方或民间的资料,并配合神话、传说、民间野史、四部资料、古文字学、非物质资料等,希望能为大禹研究提供全新的面貌,既可为中国上古史学有关帝王圣贤传说收补益之效,也能引导中国史学发展的新认识。

显示全部目 录

绪论─传说与民族建构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回顾
第三节 研究材料及方法
第一章 添加与遗失之间——大禹出生传说
第一节 大禹出生传说
第二节 “禹生石纽”说
第三节 石纽地望
第四节 石头崇拜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人性与神性之间——大禹治水传说
第一节 治水背景
第二节 大禹治水传说与《禹贡》九州
第三节 鲧禹治水方法比较
第四节 大禹治水的意义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儒家与墨家之间——大禹征战传说
第一节 征伐共工
第二节 禹征三苗
第三节 甘之战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娶妻与交合之间——大禹娶涂山女及相关传说
第一节 大禹娶涂山女传说演变
第二节 涂山地望与涂山的文化内涵
第三节 大禹杀防风氏与会稽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政治与神话之间——禹铸九鼎传说
第一节 九鼎传说的演变
第二节 铸九鼎的意义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告别传说,走入历史——大禹的历史形象
第一节 颂赞篇章
第二节 咏禹诗词
第三节 小说作品
第四节 题匾联语
第五节 祭禹文告
第六节 大禹画图
第七节 有关大禹的点滴微辞
第八节 大禹历史形象的形成
第九节 小结
结 语
附表一 历代咏禹诗词知见录
附表二 历代论禹文章知见录
附表三 明清两代祭禹文知见录
附表四 禹迹一览表
参考书目
后 记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大禹传说的载体是广泛和多元的。传统历史学都以历史文献为史料来源之基础,是故中国历史文献学大盛。大禹传说在经、史、子、集四部中有丰富记载。中国学人长期受儒家思想支配,儒家传统特征之一就是尊重经典,特别是《诗经》和《尚书》,是故造成大禹传说在经部的资料非常繁杂。经部除了孔儒思想定大禹为圣王外,亦有一些历史史料,如《尚书》中的《虞夏书》诸篇,多少反映两周时代对大禹的理解。史部资料多为史家实事求是保存的历史资料,代表者如班马二人,虽二人离大禹之时已愈千载,但二人广罗资料,奠下后世史部资料记载大禹的典范,而后来一些编年类史书如《绎史》亦具补苴之功。子部中以墨家资料最为显著,墨家以夏政为代表,上文亦已揭示个别大禹传说的主题以《墨子》记载更详细和原始,如“甘之战”。墨家的铸九鼎传说与儒家的版本亦见相异,这除了反映思想家借大禹宣扬己派学说外,亦是足以显示子部资料能提供独特视角。此外,子部中的小说类记载不少怪诞的大禹传说,这明显是基于其他资料演变出的版本,这些小说是把大禹从人格形象加以神化后的结果。笔者相信,一篇文献不只是“过去事实的载体”,它同样是人们对过去记忆的载体。由先秦以降,大禹传说的描述就是历代帝王将相、骚人墨客、贩夫市井对大禹的回忆,以文献重组他们所理解的大禹“过去”,并以文献方式记录下来。
商周时期,文字主要书写在甲骨、竹木简册、铜器之上。商周甲骨未发现与夏朝或大禹的资料,本书固然不论。西周时的竹简,虽然在考古遗存中没有发现,但由于这是易腐朽的材料,因此不能说当时没有书于竹简的习惯。后世出土的战国竹简文献,固然可与传世文献互相比较,《子羔》、《容成氏》都具此功,已见于上文。铜器文字亦有相同功能,铜器文字与竹简之分别在于前者较后者在保存上有效,铜器能保留上千年而不腐,将文字书于铜器,较书于竹简耗费工夫,但古人(两周)对铜器埋藏和保存上之细心,却未有如此待竹简,换言之,铸于铜器上的文字所传递的讯息,对于当时人而言是特别重要的记忆。燹公盨铭文记载大禹的形象与《诗》相近,反映大禹治水传说之功在西周时期已相当流行,不只在《诗》中有所反映,并铸于铜器上成为永久性保存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