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文学与人生 精装碎金文丛•第五辑

分享到:

定价:¥68.00

  • 著者:183067 译者:
  • 出版时间:2024年10月本印时间:2024年10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389页
  • 开本:32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4187-8
  • 读者对象:大中专以上比较文学研究者
  • 主题词:文学关系人生哲学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旧墨重痕留新知
重新整理珍藏近百年的授课手稿
再现大师的文学思想和人生思考


吴宓被认为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创始人,《文学与人生》这部授课提纲集中体现了其比较文学思想,以跨国别、跨学科的文学宗旨和人生伦理为基础,构建了中国学派的比较文学。
受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吴宓“一多并在,情智双修”。本书融通中西思想,强调给予人主体自由和诗意生活。书中选取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兼重经典和通俗,借此探究“什么是人”和“人要过怎样的人生”。同时,重视“诗”传统,以“爱欲”为主题,从文学透视人生,由人生理解文学。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吴宓(1894—1978),字雨僧、玉衡,中国比较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诗人,清华大学国学院创办人之一。著有《吴宓诗集》《吴宓诗话》《吴宓日记》《世界文学史大纲》《吴宓文集》等。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吴宓曾在清华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西南联合大学、成都燕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开设“文学与人生”课程。这门课是其智慧和人生经验的结晶,涉及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开中西比较文化和比较文学研究的先河。
本书虽是授课提纲,却熔铸了吴宓十余年的心血,以中、英、法、拉丁等多种文字写成,不仅展现了他的哲学与文艺思想核心,也反映出他的人生观和道德理想。作者才识渊博,汇通古今中外诗人与哲人的智慧,对人生的意义、文人的道德、文学的本质和艺术创作的规律都做出了独特而新颖的阐释。
本书由吴宓门生、当代著名外国文学专家李赋宁教授校读、王岷源教授翻译。

显示全部目 录

“文学与人生”课程说明
“文学与人生”课程应读书目
“文学与人生”课程之目标与目的
我们的讨论与努力之基础
“文学与人生”课程内容与方法进一步之说明
文学与人生之关系
我的工作和我的主要兴趣:文学与人生
小说与实际人生
人生—道德—艺术(小说):小说与人生
阅读萨克雷《英国18 世纪幽默作家》札记
公民教育与文学:文学之功用
阅读《教育界人物志》之反思与说明
人与宇宙
人与宇宙之关系图
天人物三界
宇宙与人构成之基本公式
以上公式之推广及应用
万物品级图
人性图      物象图
人性之研究
自由意志与命运
两种人——理想与现实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假冒为善之非是
中庸之道
论宗教
义利之辨:德行、公正对抗利益、得利
《孟子》“不动心”章臆解
文人相轻与不废江河万古流
我之根本信条
哲学重建的性质与方法
建立道德论
婚姻与爱情问题
道德重建之序言
哲学之进步与方向(由情入道)
附录
爱情文学
M.安诺德之诗及其他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与《政治学》
人的生活与经验之成分
人生与道德问题之练习
“文学与人生”考题
北平女子文理学院“文学与人生”学期考题
北平女子文理学院“文学与人生”期中考试
北平女子文理学院“文学与人生”期中考试题
文学与人生(《大公报•文学副刊》)
吴宓的人生观和道德理想      周辅成
学习吴宓先生的“文学与人生”课程讲授提纲后的体会      李赋宁
在任何文明社会都应受到尊敬的人——深切怀念雨僧师      王岷源
编后记 吴学昭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文学写人生人性之常,又写人生人性之变,此乃一事而非二事。不但一书中之材料有常有变,且其常者即是变,变者即是常。常变合一,不可分离。易言之,即伟大文学作品中之主要题材,必为人生人性中根本普遍之事实,但其事又奇特精妙,富有价值与趣味,而为常人平居所不能见所不能行者。如抢劫奸淫到处有之,然必如《水浒传》中写吴用智取生辰纲或武松杀嫂方足称为文学,以其奇美动人也。文学兼写常变,其法惟在注重必然及当然之律(Law of Probability and Necessity)。盖人事可分三类(一)曰必然(Necessary),乃事势之所必至。(二)曰当然(Probable),乃情理之所当有。(三)曰偶然(Possible),乃经验之所偶逢。文学作品描写人事,其中最重要之关节及结局,应为必然的。其中大部分之事实,应为当然的。仅有一二无关重要之处,可写作或然的。作者能谨守此律,则所叙述者奇美而不失真。如《石头记》第九十八回黛玉之死,是为必然。前此凤姐定策等等,是皆当然。而九十六回黛玉遇傻大姐而得知宝玉娶亲,则为偶然的,是其佳例也。
又按常者生人性经验值所共同,变者一时一地事实情态之所独异,文学既兼写常变,故其题材(Subject)难免与昔之作者雷同,而其描写之方法(Treatment)要必为我之所自创。由是更得一义,即文学中之所谓新旧,不以题材而分,乃以描写之方法为断。但使我之作法与前人不同,虽皆用此题材,我之所为亦系创造而非因袭或模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