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西方儿童文学经典的中国化面貌与本土儿童文学的建构
定价:¥88.00
西方儿童文学经典的中国化面貌与本土儿童文学的建构
西方儿童文学的中国化,即西方儿童文学经典在被选择、被译介、被改写等传播流程中经由中国文化过滤后发生的一种更为深层的变异过程。本书在西学东渐、文学转型的多维视野中,以历时性方法和典型个案研究深入阐述,探讨西方儿童文学中国化之于中国儿童文学经典品性建构的意义,理性检视其得失利弊。西方儿童文学的中国化研究是一个兼具现实关怀与理论意义的话题,能为儿童文学史的书写提供别样的视野和方法。
对域外儿童文学影响的焦虑与中国传统资源的时代转换是交织在一起的。发生期儿童文学的发展,既要“洋为中用”,借鉴西方儿童文学的经验,又要“古为今用”,立足中国历史语境探求对传统资源的继承与发扬问题。T. S. 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对“传统”有过独到的论述:“历史感不仅感知到了过去的过去性,也感知到了它的现在性;这种历史感迫使一个人不但用铭刻在心的他们那一代人的感觉去写作,而且他还会感到自荷马以来的整个欧洲文学以及处于这个整体之中的他自己国家的文学同时存在,组成了一个共存的秩序。这种历史感既是永恒感又是暂存感,还是永恒与暂存交织在一起的感觉,就是这种意识使一位作家成为传统的;与此同时,它使得一位作家敏锐地意识到他在时间中,在同时代诗人中的位置。”不难看出,在艾略特的认识中,“传统”首先“涉及一种历史感”,传统具有一种规约的力量,是一种“共存的秩序”,这种历史感与现代性的共存,规约着作家的创作。
中国文学发展的漫长历史和丰厚积累,对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的发生发展有着天然的规约作用。换言之,儿童文学的发生,是中国文学传统延续中的一种变更,这充分体现在儿童文学建设中对传统和民族资源的改编。文学传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儿童文学发生发展的滋养,但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作家的创作姿态、文化使命等。中国儿童文学的发生,既是对中国文学传统的延续与更新,又行进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即中国儿童文学在西学东渐、世界文学潮流汇入的大潮中转型和创造。陈思和提出20 世纪之后中国文学发展的鲜明特征是“20 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这些世界性因素与原有的文学传统冲击、碰撞、对话和交流,并最终融入中国文学的发展。“‘五四运动’以后,外来思潮与本国世纪相结合的任务提到了历史的日程;‘五四’时期同时涌入中国的各种外来思潮能否在中国生根,关键在于,是否适合中国社会的需要。”此番言论概括的是“五四运动”之后外来思潮在中国落地生根的命运,但如果将这一言论放置在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同样适用。换言之,是否适合中国社会的需要也正是传统的历史感蔓延的一种表现。即在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中,要考虑哪些传统资源能够而且适合进行现代转换,不断对传统资源重新编码,并在这种重新阐释与创造性转化中实现自我主体的持续建构。
京ICP备05007371号|京ICP证150832号|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884号 版权所有 2004 商务印书馆
地址: 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邮编:100710|E-mail: bainianziyuan@cp.com.cn
产品隐私权声明 本公司法律顾问: 大成律师事务所曾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