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共见之处”:大理鸡足山的多重世界 精装日新文库•第四辑

分享到:

定价:¥75.00

  • 著者:189669 
  • 出版时间:2025年08月本印时间:2025年08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441页
  • 开本:32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5353-6
  • 读者对象:对山川研究、西南地方社会研究、历史人类学研究感兴趣的研究者,院校师生,大众读者
  • 主题词:文化史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一座鸡足山,
融山川二脉崇拜,
见儒释道三重宇宙,
照古今中外四时风物。

鸡足山在富有众多壮丽和秀美山川的西南地区,并不以自然景色见长。在相当长的历史中也默默无闻。直到明清之际,鸡足山一跃成为迦叶道场,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共尊之。此外,在本地政治精英的书写中,鸡足山还和大理地方的政治历史记忆、道教洞天福地思想相结合,从而与汉、白、藏、傣各族人民发生紧密关联,并且成为构建大理当地社会生活不可缺失的要素。
如何理解一座自然山川汇聚了如此多元符合的文化?《“共见之处”:大理鸡足山的多重世界》就尝试利用历史人类学的方法,拨开鸡足山一层又一层厚重的文化面纱。本书以丰富的历史文献和细致的田野考察,向读者细致描绘了鸡足山自身的丰富性,同时也阐明了历史和空间两个维度内各自多重世界如何聚焦并呈现于鸡足山。本书是历史人类学和西南地区研究的佳作。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舒瑜,1981年生,云南文山人。北京大学人类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美国密歇根大学人类学系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历史人类学、生态人类学、物质文化等方面的研究,长期在西南民族地区从事田野调查。著有《微“盐”大义:云南诺邓盐业的历史人类学考察》,在《社会学研究》《民族研究》《民俗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山川是理解中国社会乃至中国文明的重要维度,也是基于历史传统开启现代生活的重要凭借。本书是综合利用历史文献和民族志调查开展的大理鸡足山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全书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大理地区山川崇拜的重心经历了从苍山到鸡足山的转变,与之相伴的是大理地区从唐宋时期的地方政权纳入到元以后大一统王朝国家的过程。鸡足山被建构为隐藏的“妙香国”,重新形塑了山川与府州的关系,还构造了“儒释相翼并行”的本地教化双向路径。其次,鸡足山崛起是多族群共塑圣山的结果,在大理地方社会共享的山川崇拜及祭祀传统的环境中,鸡足山汇集多重宇宙观于一身,是多重宇宙观互动、竞争、合作与共生的场域。最后,与鸡足山有关的隐逸与修行传统,以及年龄组织,形塑了本地个人及社会群体的生活样式,成为大理地区社会生活构建和运行的重要要素,并扩展为西南地区各地群众的重要精神符号。本书描绘了大理鸡足山的“多重世界”及其联结的途径,生动展现了西南地区多元文化群体的交往交流交融历程,这正是“共见之处”意涵所在。

显示全部目 录

导论
第一章  文明交汇处的佛教名山
第二章  隐藏的“妙香国”:从苍山到鸡足山
第三章  多重世界中的鸡足山
第四章  鸡足山与生活世界
第五章  多重世界的联结
第六章  山林佛教与现代生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专家推荐意见一
专家推荐意见二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许愿朝山的人知道佛门清规,不可把血腥荤酒污秽灵山。行前三五天就吃素禁酒,沐浴净身,戒除房事,直到朝山完毕。愿满的那年一般带一只公鸡、一方腊肉,下山后到大庙烧香谢神。他们一般从山上下来,再到山门外的大庙、二庙烧香、献牲。山门,是荤素的界限。山上的佛寺是绝对戒除荤腥的,山门外的大庙、二庙,被白族人视为本主庙,则是要献祭牲醴。按照白族的规矩,用来献祭本主的公鸡必须是自家养的。所以要了愿的香客要从家里带来献祭的公鸡,在上山之前,把一切荤腥之物寄存在山门外的老乡家里,只带着香烛纸火、糖果糕点上山供奉在佛祖面前。进了山门,先到九莲寺拜接引佛,然后过“洗心桥”逐寺进香礼佛,直到金顶寺。有的寺庵可以在登顶下来后才去朝拜,有的寺庵也可不去,根据所许的愿心而定。入寺见佛必拜,拜佛必烧香,在佛前供献水果、糖果等,有的还要点烛或给佛灯加香油,在佛前的“功德箱”里投入钱币。有的要专门在一些大寺里上表。表文事先由寺庵用黄纸印好,上表人填上姓名,籍贯、要求、年月日等,然后跪拜、祈祷、念表、烧表。上表人需交一定费用。此外,年轻人比较喜欢求签。各寺庵都有签筒,内装签片108支,每支签片上写着上中下等级和签号。求签人烧香叩拜后祷告摇签,摇出一支签片后对号领取签票,签票上印好解签诗词,看诗文的意思和诗文后的断语,就算是给求签者的启示和劝告。上上、中上签多吉祥祝福的话,中下、下下签则有警告劝化之语。
白族香客们除了求神拜佛之外,来鸡足山还有一些特别的习俗。众多香客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那些一对对新婚夫妇和未婚恋人,他们穿着漂亮的新衣服,有说有笑来朝山,进山后就放声唱起《朝山调》,歌词很明显地表现出对生育和姻缘的祈求。来朝山的男女情侣,会在两棵树之间缠上红毛线或红丝线,象征月老的线拴住两个人的心。还有的单身男女为求姻缘,来牵线搭桥的。在两树之间缠上几圈红线,再在红线中间搭上一座“桥”,用一根带弧度的树枝代表。“打太子”是白族最有特色的求子活动。“打太子”就在华首门前的太子阁进行。华首门是鸡足山顶峰的胜景,是所有朝山香客必到之处,也是鸡足全山地势最为险要之所在,但在这样险要逼仄的地方却修建起太子阁,阁中供有太子铜像一尊。按照白族风俗,新婚夫妇当年必须去鸡足山打太子,以求明年生子。另一种求子者是多年不生育的或生女不生男的夫妇。一般是用钱币投掷向太子铜像,以打中小太子的阳具为得子之兆。文革时期,太子阁被毁,1980年重新修复,阁楼改为钢架,外面用铁皮制成。2011年笔者第一次到华首门时,太子阁正在重建中。在太子阁上表求子、求婚姻,被认为是最灵验的。华首门前“打太子”求子的仪式,对于理解鸡足山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留待在下一章节进行详细分析。
汉族香客的朝山习俗与白族有相似之处,他们一般也是到鸡足山许愿、上表、求签,青年男女也来“牵红线”。但是他们很少到山门外的大庙、二庙。汉族香客来自全国各地,尤其以四川、贵州、湖南、广东、广西等省份为多。他们多数是以包车组团的方式前来。云南境内的汉族信众,则多是以家庭为单位,自驾车而来,昆明、楚雄、玉溪等地的信众人数较多。饮光会期间,前来朝山的汉族香客,多是逐寺进香礼佛,之后多上表或是投一些随心功德。虔诚者以磕长头的形式,一步一步磕到华首门、金顶。笔者在调查过程中,遇到过很多一路磕长头来到鸡足山的僧侣,最远的一位是来自五台山的和尚,他行程三个多月到达云南,已经衣服褴褛、满身尘土,但虔诚的跪拜令所有经过的人感慨不已。在饮光会期之外,也会有不少汉族信徒前来朝山。其中有一些人是专门来鸡足山请寺庙进行法事。每年中元节,寺庙会对外开放,接受信徒对祖先灵位的供养,并专门举办普渡的仪式。平时,私人也可以请寺院专门为自己进行常规的法事,如斋天、焰口施食、洒净、招亡佛事等。
从上述各民族的朝山习俗中可以看到,各民族的信众都有自己独特的朝山仪轨和传说故事。同时,鸡足山也不仅仅是一座佛教名山,还有着祈求丰产、姻缘等其他方面的功能,这一功能与山川崇拜的原初信仰直接有关。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名山大川日渐成为佛教圣地。但山川崇拜作为祈求丰产、生育的功能作为这个信仰空间的底色,在佛教化的过程中仍然被保留。我们在鸡足山看到多民族朝山过程中与丰产有关的传说、仪式,正是这种底色的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