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文明研究(第一辑):文明是什么 文明研究

分享到:

定价:¥98.00

  • 主编:  
  • 出版时间:2025年06月本印时间:2025年06月
  • 开本:16页数:242页
  • ISBN:978-7-100-25176-1
  • 读者对象:史学爱好者,史学专业的学生和研究者,对文明研究感兴趣的读者
  • 主题词:世界史文化史研究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基于文明交流互鉴,深入考察区域研究和区域文明。

1. 名家荟萃。本刊为学界提供了高质量的交流平台。具体而言,本辑邀请陈恒、钱乘旦、李安山、李伯重、沐涛、晏绍祥、葛兆光、姚远梅等国内人文学科领域知名学者撰文,反映国内文明研究的最新及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2. 主题多元,学术性强。本辑通过跨学科、跨文化的视角,深入探讨不同区域文明的发展历程、互动机制及其对当代世界的影响,既有对文明概念起源抽丝剥茧的追溯,又基于国家、区域、贸易等对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具体探索,从而促进读者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
3. 区域国别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本辑围绕“文明是什么”这一主题,从文明交流互鉴的视角出发,结合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学等多学科视角,涉及古希腊城邦与波斯、中国明朝与东非、当代中国与印度等的文明交流,全面深入地探讨相关主题。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陈恒,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世界史系教授,研究领域为西方史学史与史学理论、西方城市史与城市文化。
乔瑜,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环境史、物种传播史、全球史理论。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文明研究》由陈恒、乔瑜教授主编,是一部以世界历史、人类学、文化研究等学科为核心,融合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综合性学术辑刊。本辑主题为“文明是什么”,包含专题研究、文明对话、区域聚焦、学术评论、研究动态等五部分,收入了陈恒教授的发刊词,钱乘旦、李安山、李伯重、晏绍祥、沐涛等教授的专论文章,葛兆光教授的演讲稿,以及姚远梅教授的评论等。本辑以文明交流互鉴为核心理念,深入考察区域研究和区域文明,致力于为学界提供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旨在通过跨学科、跨文化的视角,深入探讨不同区域文明的发展历程、互动机制及其对当代世界的影响,从而促进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进而为理解当代世界文明格局提供新的视角和洞见,从他国处理周边国家关系的办法中汲取经验与教训,同时也为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贡献学术智慧。

显示全部目 录

发刊词
追求文明对话的区域国别研究 / 陈恒  
专论
什么是“文明” / 钱乘旦  
文明:一个概念的生成、传播与演变 / 李安山  
“伟大的贸易”:联结世界文明的主要纽带 / 李伯重  
从郑和船队东非之行看明代中非文明交流 / 沐涛  
戴摩凯戴斯的历险 / 晏绍祥  
讲坛
在中国,如何叙述全球史? / 葛兆光  
评论
试析印度对中印边界问题东段的虚假叙事 / 姚远梅  
约稿函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培养独立的世界观、建立自主的世界知识体系
马凯硕认为,西方主导世界的时代正在走向终结。西方目前所犯下的最大战略错误之一,便是拒绝接受这一正在发生的现实。西方需要学习如何在他们不再是世界第一的情况下采取战略行动。因此,全世界的政策制定者都必须改变成见,接受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的事实:国家利益必须与全球利益相平衡,权力应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合理分配,美国和欧洲必须让出一些权力,而中国、印度、非洲、拉丁美洲和伊斯兰世界则必须更深地融入全球体系,成为积极塑造未来秩序的力量。
一方面,我们的区域国别研究不仅仅是为了经贸、人员往来和文化交往,更重要的是提出建设性方案、参与全球治理、探索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新模式;为培养独立的世界观、建立自主的世界知识体系,发展出一套合理的解释世界的理论与方法;为文明对话,为构建未来潜在的文明新形态做准备。这在“去全球化”的当下尤为重要,世界日益碎片化、话语权争夺激烈的背景下尤其重要,必须拥有自主的研究能力,必须拥有自己的判断能力。这一切都取决于自身看待世界、解释世界的能力。
另一方面,我们所倡导的“有组织的知识生产”意味着合作与共商,这不仅限于学术共同体的内部合作,更要加强跨学科、跨地域、跨国际、跨文明的外部合作。“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意味着知识在本质上有发展的局限性与工具的殖民性。因此,构建本土化知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紧迫的,这样可以避免盲目跟随任何特定的知识生产模式与学术范式,确保学术发展的独立性与多样性。“三大体系建设”意味着我们的知识体系、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还不够健全、不够领先,面临挑战、等待发展。这是一种学术发展的自省意识、自主意识。“新文科”意味着要有创新能力,能拿得出令人信服的知识产品、自动流传的作品。上述概念的提出在本质上是承认我们当代的世界性知识生产能力不足,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我们的希望在开放、在包容、在青年。思想向外,脚踏实地,放眼未来,一切皆有可能。我们需要更多的跨国对话、合作与交流,要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吸收一切值得借鉴的成果,展现我们的活力与贡献;我们需要熟悉规则、遵守规则,必要时合理修改规则,而不能自说自话;我们需要多出原创性的思想,多出有世界影响力的著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术从来不仅仅是学术——它是政治的前沿,甚至可以引领政治,真正纯粹的学术就是最高形式的政治。

从“他者知识”转变为“文明对话”,构建新的文明形态
要打破西方中心论视野下的区域研究,我们就要重新审视区域国别研究。既要拿来,吸收好的;又要批判,剔除糟粕;还要贯通,不断创新,走出一条属于我们的道路。首先,这是多学科、跨学科的领域,存在很多交叉地带、模糊地带,需要人们携手努力。传统意义上的学科已难推陈出新,我们不仅需要人文学科参与,也需要社会科学参与,更需要自然科学参与,不如此,就无法创新。其次,区域国别是一个什么样的知识系统,我们要从学术史、知识史、思想史的角度梳理过往的一切成果,不否认他人的成就,亦不盲目崇拜。再次,该系统中什么样的变化才算得上是创造性,也就是说,当我们探索区域国别的未知区域时,变化机制的属性是什么。最后,我们要倡导一种广义的学术史研究,研究其内在的机制,研究学科发展与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我们不仅要就事论事的学术史,更要人类整体视野下的学术思潮史研究,研究学术与社会、学术与政治、学术与德性、学术与伦理等方面的互动关系。这就是本刊的宗旨。钱乘旦、葛兆光、李伯重、李安山、晏绍祥、沐涛、姚远梅几位先生为《文明研究》创刊号所撰文章就是我们向这一学术理想国迈进的起点。薪火相传,绵延不绝。诚挚欢迎各位学界同仁支持这朵新芽,围绕相关领域展开探讨。文章可长可短,体裁不限,篇幅不限,即使是数万字的宏文,只要言之有物,具有探索性,都是我们欢迎的。
爱因斯坦说:“当我们回顾自己的人生和种种努力时,很快就会意识到,我们几乎所有的行动和愿望都与其他人的存在息息相关。我们会注意到,我们的整个本性类似于群居动物。我们吃别人生产的食物,穿别人做的衣服,住别人盖的房子。我们的大部分知识和信仰,都是通过别人创造的语言这一媒介传达给我们的。如果没有语言,我们的智力能力将会极其贫乏,仅相当于高级动物的水平。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之所以能胜过禽兽,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生活在人类社会中。如果一个人从出生起就独自生活,那么他的思想和感情将会原始而野蛮,几乎难以想象。个人之所以是个人,并具有他所具有的意义,与其说是由于他的个性,不如说是由于他作为伟大人类共同体的一员而存在——这个共同体从出生到死亡,塑造着他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甘地也表达了类似的精神,他说:“全人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大家庭。”这是我们区域国别研究的根本目的所在,了解人类的往昔,洞察现实的复杂真相,展开跨文化对话,增进彼此理解。我们期冀在这样的基础上构建新的文明形态,让人类共享希望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