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堆城
在本书的前两部分中,我们考察研究了古代蒙古城市史的两个阶段。众所周知,从古代蒙古国家形成的早期阶段开始,就已在成吉思汗王朝的显贵术赤·哈撒尔的封地上出现了西勒西勒城。其是政府所在地,也是军事行政中心。这座城市不仅吸引了术赤·哈撒尔的亲戚和下属在此修建了他们带有防御设施的庄园,工匠和商人随后也接踵而至。最终使这座要塞及其四周的居民点变成了城市(就这一历史产物的经济和社会意义而言)。而从另一个例证——德尧—杰列克城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蒙古人征服的土地上所设立的军事行政管理中心,亦出现了城市。最初它可能仅是一个军事行政点,但很快就具有了城市的全部特征。
就其实质而言,古代蒙古帝国的都城——哈拉和林也经历了这样的一个发展历程。它原先是为成吉思汗的大军提供装备的工匠,如冶炼工、铸炮工的聚集地。但随后很快就发展成了一座城市,这里不仅是最重要的政治中心,而且还是最大的工商业中心。
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同时进行的,还有领地的变化过程。草原贵族们的旧式游牧营地被定居方式所替代。大封建领主,尤其是在瓜分战利品而得到大批财富后,对于建造简陋的帐篷就显得很不屑了,于是他们修建了华丽的宫殿式庄园。庄园周围居住着请来的或是俘虏来的工匠,还有各国的商人。随着这种工匠和商人居住点的增加和扩大,营地也就变成了城市。
这种类型的城市最明显的例证就是康堆城,它位于乌鲁伦贵河的两条支流——康堆河与巴隆康堆河之间(约在西勒西勒河以北50公里处)。这是元代一个蒙古大封建主的宫殿式庄园,其四周建有显贵亲戚们的住宅和商人、工匠所在的城关。
康堆城曾多次在历史考古学的著作中被提及。其中最早提到它的是Г.斯帕斯基,他在报道古代蒙古碑铭的发现时介绍了康堆城。随后是1835年造访过这里的В.帕尔申,他在1844年对康堆城进行了描述:“1803—1804年发现的这一遗址,曾被挖掘过。”看来这指的应该是克里契金矿的造访者所做的那次“发掘”。而且В.帕尔申还认为:“这里的建筑物系由石头建成,而据康堆城关的居民猜测,建筑物所用的一部分砖块还可以用来建造当时他们正在动工的教堂……此外遗址上还保留着残缺的石雕龙像。”虽然此后对康堆城的描述都以所谓新的“挖掘”为基础,但可惜都无法更为清晰地反映出其特征。
工程师А.帕甫鲁茨基在1867年考察了康堆城。他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中央土丘上,并认为土丘是一座寺庙的遗址。其根据是:这座土丘上所发现的花岗岩龙像可作为神像,而当年用于支撑屋顶的木柱所用的花岗岩柱础则可视为寺庙中陈列神像的基座。尽管他在复原砖制屋顶时,发现屋顶并无依托,竟然悬在空中。但他对此却并不以为然。
后来А.К.库兹涅佐夫于1925年又发展了这一论点。他曾于1889年发掘过康堆的主要土丘,也认为康堆的主要建筑物是一座寺庙,石雕是神像。而那些庞大的呈圆柱状凸起的花岗岩柱础则是喇嘛们的座席。库兹涅佐夫在解释康堆主要遗址的残留部分时,竟然排除了任何尝试复原实际建筑结构的可能性。
П.К.弗罗洛夫利用1798—1800年去尼布楚出差之机,用铅笔在两页纸上绘制了《尼布楚工厂区小康堆河畔古代建筑平面图》(带有水渍痕迹)。但这两页图因一直没有发表,所以无人知晓。直到不久前А.П.乌曼斯基才在列宁格勒的М.Е.萨尔蒂科夫—谢德林图书馆中发现了这两页图,并写了一篇短文——《П.К.弗罗洛夫作品的命运》予以介绍。上面提到的关于康堆遗址的种种情况,促使我们首先要尽可能准确地绘制出这处建筑群的平面图,并对其做出描述,最后再在广泛发掘所得材料的基础上对它们进行解释。
康堆遗址与西勒西勒遗址可谓大相径庭,在西勒西勒,呈现在参观者眼前的是集中在城寨周围的复杂的建筑群。而在康堆,基本建筑群则由宫殿、宫前大院、南门遗址、东西两个小亭组成(图70)。主要庄园的最北面有三个亭子,自东向西一字排开。此外,在侧殿的西北和东北各有几个小型建筑物遗址。在宫殿的东部可以看到有一个当年用石头砌成的蓄水池。这个蓄水池的水很可能是通过水渠由康堆河引来的。水渠19世纪还在使用,而如今已经废弃,目前系由当地的哥萨克人管理。
从布局上来看,康堆建筑群的其他建筑物与主要庄园的联系甚少。值得注意的是水渠东边的几座土丘,还有主要宫殿、庄园以北100米处的建筑群(据推测,这其中包括一座大门、两座侧亭和一座主体建筑),以及该建筑群以西的几个单独土丘。对这些遗迹的布局所做的分析研究表明,这其中有与主要宫殿、庄园相似的庄园遗址,只是规模稍小。这些庄园可能属于主要宫殿的主人的亲戚所有。
除了这些,在宫殿西北约1公里处,也可以看到许多小土丘。其外形很像西勒西勒古城居民的住宅,经过发掘后发现,里面有陶器和瓦的残片,因而可以推测,这里住的是那些不能在贵族庄园附近居住的人们。最后要说的是,在康堆主要宫殿以东3公里处发现了一座制砖,以及甚至可能还烧制琉璃瓦的窑。这里发现了不少陶器,应是烧制砖瓦的工匠们的遗物。如此看来,康堆宫殿庄园应当是一个大型居民点的中心所在,而且很可能在14世纪也变成了一座新型的蒙古城市。
上述这些建筑物遗迹,其外形均为近似四边形的截棱锥体土丘。大部分土丘的高度在1—1.5米左右。仅有宫殿土丘是一个例外,其高度可达2.5米(参见图71)。与中央土丘一样,所有土丘(实际上只发掘了两座,姑且以此而言)都是人工堆积的高台,建筑物就建在高台之上。仅凭这一特征就能使我们断定,康堆的建筑物与苏联科学院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科学院所组成的蒙古历史学、民族学考察队发掘的哈拉和林窝阔台宫殿建筑群是很相近的。
C.B.吉谢列夫

康堆宫殿出土的14世纪屋顶装饰

哈拉和林的窝阔台宫殿下面发现的第一种类型彩色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