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剑桥爱尔兰戏剧史 精装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分享到:

定价:¥128.00

  • 出版时间:2024年10月本印时间:2024年10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475页
  • 开本:32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4140-3
  • 读者对象:戏剧、艺术研究与爱好者
  • 主题词:戏剧史爱尔兰1601-2000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爱尔兰戏剧史经典入门读物

★文本经典
本书英文原版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译者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经典文本、专业译者,使本书成为研究与了解爱尔兰戏剧史的重要资料。
★内容广泛
本书时间跨度大、内容广泛,梳理了1601—2000年爱尔兰戏剧发展的历史脉络,涵盖表演、导演、剧本写作、布景设计和剧院建筑等重要方面。
本书浓墨重彩地介绍了17世纪的法夸尔、18世纪的谢里丹、19世纪的布西考尔特与王尔德、20世纪的叶芝、辛格、萧伯纳、奥凯西、贝克特等爱尔兰剧作家。同时,涉及演员、导演、设计师、经理人、赞助人等广泛的人群。
★可读性强
语言通俗易懂、风趣幽默,每章之后附有一个小节“剧院之夜”,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庞贝之死》《犁与星》《等待戈多》等经典剧目在爱尔兰剧院上演时的情景。作者细致钩沉历史资料,准确还原历史现场,精心呈现那些已然消失的观众和他们在那些已然落幕的舞台上所看到的场景。
★设计制作
封面与工艺
精装壳封,布艺书脊,书名烫金,潘通灰紫色专色印刷。
开本与版式
经典32开设计,版式舒朗,易于翻阅携带。20余幅历史珍贵插图、地图,生动再现爱尔兰经典戏剧。
纸张与印装
圆脊锁线,180°平摊,提升阅读体验。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克里斯托弗•莫拉什,文学学士、哲学硕士与博士,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爱尔兰文学教授,曾任爱尔兰国立梅努斯大学的英语教授。出版大量有关爱尔兰戏剧和爱尔兰文化研究的著作,例如《牛津现代爱尔兰戏剧手册》(2016)、《爱尔兰剧院地图:空间与场所理论》 (2013)等。
陈越,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在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和译文多篇,出版译著1部。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剑桥爱尔兰戏剧史》是一本介绍爱尔兰戏剧历史和演出情况的重要指南,获2022年英国“戏剧图书奖”。本书依托丰富翔实的文献和尚未发表的手稿资料,梳理了1601—2000年爱尔兰戏剧的发展历程,探讨了剧作写作、戏剧导演、表演风格、戏剧观众、剧院建筑、剧院管理等爱尔兰戏剧的重要方面,并对17世纪的法夸尔、18世纪的谢里丹、19世纪的布西考尔特与王尔德、20世纪的叶芝、辛格、萧伯纳、贝克特等知名的爱尔兰剧作家展开重点介绍。每章之后附有一个小节“剧院之夜”,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庞贝之死》《犁与星》《等待戈多》等经典剧目在爱尔兰剧院上演时的情景。

显示全部目 录

插图目录
著者简介
致谢
年表
引言 敬请就座
第一章 宫廷表演,1601—1692
剧院之夜1
《庞贝之死》,斯莫克巷剧院,1663年2月10日
第二章 舞台权利,1691—1782
剧院之夜2
《穆罕默德》,斯莫克巷剧院,1754年3月2日
第三章“我们的国家剧院”,1782—1871
剧院之夜3
《屈身求爱》《汤姆•萨门》,皇家剧院,霍金斯街,1822年12月14日
第四章 任性的精神,1871—1904
剧院之夜4
《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骑马下海人》,阿贝剧院,1907年1月29日
第五章 “不了解时代的节奏”,1904—1921
剧院之夜5
《犁与星》,阿贝剧院,1926年2月11日
第六章 余波,1922—1951
剧院之夜6
《等待戈多》,派克剧院,1955年10月28日
第七章 凤凰浴火,1951—1972
剧院之夜7
《翻译》,德里市政厅,1980年9月23日
第八章 巴别塔,1972—2000
结语千禧年的繁荣
传记辞典
参考文献
索引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塞缪尔·贝克特《等待戈多》
     派克剧院
1955年10月28日,星期五
一条乡间小路。一棵树。傍晚时分。
 “无事可做。
或者,正如 1955 年 10 月 28 日《等待戈多》在都柏林派克剧院开演时所说的那说的那样:“没戏。”
《等待戈多》的首批爱尔兰观众与站在他们面前的两个人物几乎近在咫尺,他们的轮廓在灯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鲜明。导演艾伦·辛普森为两个流浪汉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贡(分别由德莫特·凯利和奥斯汀·伯恩扮演)穿上了破旧的大号黑色西装,戴上了圆顶礼帽,给凯利打了领结,给伯恩打了领带,以此区分他们。松松垮垮的西装表明该剧对综艺节目的借鉴;同样,它们也是辛普森整体构思的一部分,即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贡应该是以两个落魄的都柏林人的形象出现,他们喋喋不休地交谈。弗拉基米尔在辛普森的另一句都柏林化台词中说“当我们闲聊胡侃的时候,时间过得真快”,用的是那种被《舞台》称之为“地道的具有奥凯西特色的口音”。
   直到波卓和幸运儿在开场的三分之一处踉踉跄跄地走上舞台,辛普森诠释的政治意图才显露出来。“由于我自己的爱尔兰血统,”辛普森写道,“我把波卓看作是一位盎格鲁—爱尔兰人或英国绅士,他优雅的举止和表面上对他人的关心 掩盖了他傲慢和自私的本性。”为此,他让奈杰尔·菲茨杰拉德扮演波卓。菲茨杰拉德曾在英国公立学校接受教育,并曾在英国军队中服役,他扮演的波卓被装扮成“萨默维尔和罗斯地区的一位盎格鲁—爱尔兰乡绅”,穿着斜纹软呢外套和斗篷,头戴礼帽,身穿马甲,打着领结,留着严肃的军人式的小胡子。
同样,多纳尔·唐纳利饰演的幸运儿穿得就像布西考尔特戏剧中的爱尔兰仆人,他穿着一件破烂不堪的暗红色天鹅绒男仆夹克,带有金色的纺锤形纽扣,下身穿着海军 缎面及膝马裤,条纹马甲,但没有穿长袜。在一个几乎是单色的布景中,与身着黑色和棕色服装的演员对戏的是这位红、白、蓝 三色相间的幸运儿,他留着一头蓬乱的白色长发,化着鲜明的灰白色妆容——在这样一个小剧场里,妆容的浓重程度远远超出了需要——即使他安静地站在那里(除了他精彩的独白之外)也在视觉上主导了整个舞台。唐纳利的角色身着制服(就像让·马丁在巴黎扮演的幸运儿,但与蒂莫西·贝特森在伦敦扮演的幸运儿不同,后者穿的是脏兮兮的厚呢 短大衣),提醒观众,无论舞台上发生了什么,这部剧都关乎权力和苦难。“流浪汉与波卓之间建立的关系,”辛普森称,“就相当于爱尔兰本地人与盎格鲁—爱尔兰人或英国地主之间的关系。”“所以你在等人?”波卓问弗拉基米尔,“在这里?在我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