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对生态存在论美学观之系统阐发,当代中国生态美学之前沿性代表性著作。
生态美学是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重要收获之一。
本书所讲的生态美学,包括当代生态美学、环境美学、生态文艺学、生态批评等,它们名目各异,但总体上都是一种包含生态维度的美学与文艺学研究,共同构成了中国当代美学与文艺学领域生态审美研究的亮丽风景。
定价:¥88.00
对生态存在论美学观之系统阐发,当代中国生态美学之前沿性代表性著作。
生态美学是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重要收获之一。
本书所讲的生态美学,包括当代生态美学、环境美学、生态文艺学、生态批评等,它们名目各异,但总体上都是一种包含生态维度的美学与文艺学研究,共同构成了中国当代美学与文艺学领域生态审美研究的亮丽风景。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生态美学成为中国美学领域富有生命力的新的理论形态与艺术生长点,愈来愈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与重视。本书以生态美学为中心,立足哲学美学,整合古今中外相关资源,总论中外文学艺术,阐发“生态存在论美学观”,堪称当代中国生态美学前沿性、代表性著作。
从 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生态美学成为我国美学领域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新的理论形态与学术生长点,愈来愈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与重视。事实证明,生态美学是我国新时期美学研究的重要收获之一。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所讲的生态美学,包括新时期出现的生态美学、环境美学、生态文艺学与生态批评等,它们尽管名目各异,但总体上都是一种包含着生态维度的美学与文艺学研究,相互之间是互补与共存的,共同构成了我国新时期美学与文艺学领域的生态审美研究的亮丽风景。
一、生态美学的研究意义
(一)现实的需要
1894 年,恩格斯在致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是科学进步的最根本动力。自 20 世纪 60 年代至今,现代工业革命中的负面因素——唯科技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所造成的自然环境与生态的污染破坏愈来愈严重,已经直接威胁到数亿人的生存与安危。
新时期以来,中国经过 20 多年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取得了西方用近 200 年才获得的发展成果,但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也使我国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与资源代价——西方近 200 年经济发展所导致的环境问题在中国 20 年中集中涌现出来了。问题的严重性已经达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生态与环境问题逐步引起了国家领导层与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在继 20 世纪 90 年代提出“可持续发展”方针之后,我国又在近年提出了“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目标,成为新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这种形势下,以“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为指导的包括生态美学在内的各种生态理论必然成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结果与发展趋势。
(二)学科建设的需要
在我国,美学学科因其所特有的人文精神,一直都得到学术界与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广泛关注。近百年来,我国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独特风采的著名美学家,如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蔡仪、蒋孔阳、李泽厚等,他们富有生命力的丰硕成果直到今天还在不断滋养着一代代学人。但随着时代发展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已有的理论形态的某些局限性也愈来愈明晰地呈现出来。即使是具有深厚理论积累的“实践论”美学,也随之暴露出了明显的理论弊端,具体表现在:其哲学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于机械的认识论,只简单以认识论为指导,较多地关注审美的认识功能,而相对忽视了美学所应深刻地揭示的人之生存与价值的意义功能;就美学理论本身而言,“实践论”美学过分地强调审美是一种“对象的人化”,而忽视对象,特别是自然本身的价值,容易走向“人类中心主义”;在自然美的问题上,受黑格尔轻视自然美的观念与马克斯·韦伯的“祛魅”论等的影响,“实践论”美学在一定程度上无视自然自身所特有的价值以及自然在审美中的独特地位;在思维方式上,“实践论”美学总体上没有完全摆脱启蒙主义以来主客、身心二分思维模式的影响与束缚;在美学的研究对象上,由于长期受黑格尔思想的浸染,“实践论”美学一直将美学等同于艺术哲学,自然之美在很大程度上被排除在美学之外。这些倾向,同当前自然审美愈来愈受重视的现实很不相称。
总之,“实践论”美学总体上是一种以“人化”为核心概念,忽视“生态维度”,并且存在着“人类中心主义”倾向的美学形态。在当前的形势下,应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已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对这种美学形态的改造与超越,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生态美学的提出就是对“实践论”美学的一种改造与超越,是美学学科自身发展的时代需要。
(三)全球化语境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
当前,世界经济正面临着全球化的新趋势。在实际生活中,交通的便捷、网络通信的发展也大大拉近了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正是在这种新形势下,民族文化的自身发展成为一个国家以其特有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独特标志。中华文明有着 5000 多年悠久的发展历程,在历史的长河中光辉灿烂,彪炳于世,独具风采。这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与骄傲。包含着丰富深刻的生态审美智慧的生态文化观念和传统,是中华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宝贵财富与重要遗产。儒家的“天人合一”“民胞物与”,道家的“道法自然”“万物齐一”,佛学的“万物一体”“众生平等”等等思想,都是极为珍贵的古典形态的生态智慧,并且对当代西方哲学、深层生态学等的兴起产生了重要启示作用。因此,当代包括生态美学在内的各种中国形态的生态理论的建设与发展,都将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传播,也将为 21 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京ICP备05007371号|京ICP证150832号|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884号 版权所有 2004 商务印书馆
地址: 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邮编:100710|E-mail: bainianziyuan@cp.com.cn
产品隐私权声明 本公司法律顾问: 大成律师事务所曾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