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生态美学导论(修订版) 平装

分享到:

定价:¥88.00

  • 著者:2126 
  •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本印时间:2020年12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425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17603-3
  • 读者对象:生态及美学相关专业研究人员、高校师生、具有一定知识层次和审美诉求的大众读者
  • 主题词:生态学美学研究
  • 人气:276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对生态存在论美学观之系统阐发,当代中国生态美学之前沿性代表性著作。

生态美学是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重要收获之一。
本书所讲的生态美学,包括当代生态美学、环境美学、生态文艺学、生态批评等,它们名目各异,但总体上都是一种包含生态维度的美学与文艺学研究,共同构成了中国当代美学与文艺学领域生态审美研究的亮丽风景。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曾繁仁,著名美学家,山东大学终身教授,中国生态美学研究领域领军人物。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国际重点学科山东大学文艺学学科学术带头人,教育部社科委委员、文学语言新闻艺术学部召集人之一。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生态美学成为中国美学领域富有生命力的新的理论形态与艺术生长点,愈来愈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与重视。本书以生态美学为中心,立足哲学美学,整合古今中外相关资源,总论中外文学艺术,阐发“生态存在论美学观”,堪称当代中国生态美学前沿性、代表性著作。

显示全部目 录

导言:生态美学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1
第一编 生态美学的产生
第一章 生态美学产生的经济社会背景  23
 一、人类已经走在交叉路口上——由工业文明过渡到生态文明的觉醒  23
 二、《增长的极限》——人类应该选择另一种发展模式  28
 三、人与自然的崭新关系——从“祛魅”到部分“复魅”  34
 四、我们已处于后工业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时代  37
 五、生态文明建设对中国的现实紧迫性  41
第二章 生态美学产生的哲学与文化背景  43
 一、由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整体的转型  43
 二、海德格尔存在论哲学的提出——由传统认识论到当代存在论的转型  58
第三章 生态美学产生的文学背景  69
 一、现代生态批评产生的文学基础  69
 二、文学生态批评的产生与发展的历程  81
 三、生态批评的原则与主要特征  83
 四、生态女性主义与生态女性文学批评  91
第二编 生态美学的理论指导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理论  107
 一、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实践存在论的生态理论  108
 二、中国当代社会主义创新理论中有关生态文明的论述  118
 三、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生态理论建设中的基本贡献  121
第三编 生态美学的西方资源
第五章 生态美学的西方资源  129
 一、西方 18 世纪以来的生态美学资源  129
 二、海德格尔的生态审美观  142
 三、西方 20 世纪兴起的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  147
 四、生态神学与对《圣经》的生态美学解读  167
第四编 生态美学的中国资源
第六章 儒家的生态审美智慧  191
 一、孔子与儒家的古典生态智慧与生态审美智慧  192
 二、《周易》的“生生之谓易”的生态审美智慧  198
第七章 道家的生态审美智慧  210
 一、“道法自然”的生态存在论  211
 二、“道”为“天下母”的生态生成论  214
 三、“万物齐一”论的生态平等论  217
 四、“天倪”“天钧”说的生物环链思想  220
 五、“守中”与“心斋”“坐忘”的古典生态现象学  222
 六、“至德之世”的生态审美理想  224
第八章 佛学的生态审美智慧  228
 一、佛教的生态审美智慧  228
 二、禅宗的生态审美智慧  234
第九章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生态审美智慧  237
 一、国画是中国特有的“自然生态艺术”  237
 二、国画特有的“散点透视法”  239
 三、国画“气韵生动”的美学原则的生态审美意蕴  241
 四、国画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原则与“天人合一”思想  243
 五、国画“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艺术目标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  244
 六、国画“意在笔先,寄兴于景”呈现人与自然的友好关系  244
第五编 生态美学的内涵
第十章 生态美学的内涵(上):生态存在论美学观  249
 一、马克思实践存在论哲学的指导  249
 二、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的内涵  252
 三、中国古代的生态存在论审美智慧  257
 四、生态存在论视野中的环境美学  258
第十一章 生态美学的内涵(中):生态美学的对象与方法  260
 一、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生态系统的审美  260
 二、生态美学的研究方法——生态现象学  268
第十二章 生态美学的内涵(下):生态美学的基本范畴  271
 一、生态审美本性论  271
 二、“诗意地栖居”  283
 三、“四方游戏说”  286
 四、家园意识  291
 五、场所意识  300
 六、参与美学  305
 七、生态文艺学  310
 八、两种生态审美形态:阴柔的安康之美与阳刚的自强之美  317
 九、生态审美教育  323
第六编 生态美学的文学作品解读
第十三章 中国作品的生态美学解读  331
 一、《诗经》的生态美学解读  331
 二、回望家园:《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生态美学解读  354
第十四章 外国作品的生态美学解读  374
 一、《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生态美学解读  374
 二、《白鲸》的生态美学解读  379
第七编 生态美学建设的反思
第十五章 生态美学建设的反思  401
 一、关于生态美学学科建设的反思  401
 二、坚持生态美学的生态存在论的哲学基础  408
 三、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关系  410
 四、生态美学今后的发展  415
主要参考书目  420
后 记  423
再版后记  425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从 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生态美学成为我国美学领域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新的理论形态与学术生长点,愈来愈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与重视。事实证明,生态美学是我国新时期美学研究的重要收获之一。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所讲的生态美学,包括新时期出现的生态美学、环境美学、生态文艺学与生态批评等,它们尽管名目各异,但总体上都是一种包含着生态维度的美学与文艺学研究,相互之间是互补与共存的,共同构成了我国新时期美学与文艺学领域的生态审美研究的亮丽风景。

一、生态美学的研究意义
(一)现实的需要
1894 年,恩格斯在致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是科学进步的最根本动力。自 20 世纪 60 年代至今,现代工业革命中的负面因素——唯科技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所造成的自然环境与生态的污染破坏愈来愈严重,已经直接威胁到数亿人的生存与安危。
新时期以来,中国经过 20 多年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取得了西方用近 200 年才获得的发展成果,但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也使我国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与资源代价——西方近 200 年经济发展所导致的环境问题在中国 20 年中集中涌现出来了。问题的严重性已经达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生态与环境问题逐步引起了国家领导层与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在继 20 世纪 90 年代提出“可持续发展”方针之后,我国又在近年提出了“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目标,成为新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这种形势下,以“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为指导的包括生态美学在内的各种生态理论必然成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结果与发展趋势。

(二)学科建设的需要
在我国,美学学科因其所特有的人文精神,一直都得到学术界与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广泛关注。近百年来,我国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独特风采的著名美学家,如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蔡仪、蒋孔阳、李泽厚等,他们富有生命力的丰硕成果直到今天还在不断滋养着一代代学人。但随着时代发展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已有的理论形态的某些局限性也愈来愈明晰地呈现出来。即使是具有深厚理论积累的“实践论”美学,也随之暴露出了明显的理论弊端,具体表现在:其哲学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于机械的认识论,只简单以认识论为指导,较多地关注审美的认识功能,而相对忽视了美学所应深刻地揭示的人之生存与价值的意义功能;就美学理论本身而言,“实践论”美学过分地强调审美是一种“对象的人化”,而忽视对象,特别是自然本身的价值,容易走向“人类中心主义”;在自然美的问题上,受黑格尔轻视自然美的观念与马克斯·韦伯的“祛魅”论等的影响,“实践论”美学在一定程度上无视自然自身所特有的价值以及自然在审美中的独特地位;在思维方式上,“实践论”美学总体上没有完全摆脱启蒙主义以来主客、身心二分思维模式的影响与束缚;在美学的研究对象上,由于长期受黑格尔思想的浸染,“实践论”美学一直将美学等同于艺术哲学,自然之美在很大程度上被排除在美学之外。这些倾向,同当前自然审美愈来愈受重视的现实很不相称。
总之,“实践论”美学总体上是一种以“人化”为核心概念,忽视“生态维度”,并且存在着“人类中心主义”倾向的美学形态。在当前的形势下,应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已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对这种美学形态的改造与超越,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生态美学的提出就是对“实践论”美学的一种改造与超越,是美学学科自身发展的时代需要。

(三)全球化语境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
当前,世界经济正面临着全球化的新趋势。在实际生活中,交通的便捷、网络通信的发展也大大拉近了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正是在这种新形势下,民族文化的自身发展成为一个国家以其特有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独特标志。中华文明有着 5000 多年悠久的发展历程,在历史的长河中光辉灿烂,彪炳于世,独具风采。这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与骄傲。包含着丰富深刻的生态审美智慧的生态文化观念和传统,是中华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宝贵财富与重要遗产。儒家的“天人合一”“民胞物与”,道家的“道法自然”“万物齐一”,佛学的“万物一体”“众生平等”等等思想,都是极为珍贵的古典形态的生态智慧,并且对当代西方哲学、深层生态学等的兴起产生了重要启示作用。因此,当代包括生态美学在内的各种中国形态的生态理论的建设与发展,都将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传播,也将为 21 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