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中国心学(第1辑) 中国心学

分享到:

定价:¥80.00

  • 编者:
  • 出版时间:2021年04月本印时间:2021年04月
  • 开本:16页数:237页
  • ISBN:978-7-100-19743-4
  • 读者对象:对传统文化、哲学感兴趣的读者
  • 主题词:王守仁(1472—1528)心学研究
  • 人气:33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学习阳明心学,践行知行合一

★涵盖面广,内容丰富
本书分为“心学理论与现代意义”“心学历史与思想学派”“心学视域与文明互鉴”“心学人物与史迹考证”“学界进展”五个板块。其中,“心学理论与现代意义”总论心学研究的思想理论意义,“心学历史与思想学派”关注南宋陆九渊、明朝泰州学派、清代黄宗羲等心学学者的研究,“心学视域与文明互鉴”关注心学与其他哲学流派如儒学、佛学等关系研究,“心学人物与史迹考证”重在考证心学学者的生平事迹,“学界进展”综述今人心学研究成果。从心学总论到学术流派分论到具体心学学者研究,书稿涵盖面广泛、内容丰富。
★作者来源广泛,均为学术大家
既有国内知名学者杨国荣、陈来等,也有中国香港地区学者黄敏浩、台湾地区学者张崑将,还有国外学者如日本学者吉田公平、韩国学者崔在穆,均是哲学研究尤其是阳明学研究学术名家。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目前王阳明心学研究已成为国内“显学”,某种意义上也为传统文化当代复兴的代表领域。
本书是《中国心学》丛书第1辑,以阳明心学研究为主题,集中展示学术界关于阳明心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关注中国哲学史上与心学相关的人物、思想、问题研究,心学与国外哲学思想的比较研究等。


 

显示全部目 录

心学理论与现代意义
意义追寻与心学的价值内蕴  杨国荣  
“万物同体”与王阳明思想的晚年发展  陈来
心学历史与思想学派
士人之气—司马光与王开祖论孟子  沈今语   
“发明本心,经世济民”——陆象山的心学精髓与政教精神探析  李英华   
东亚近世近代阳明心学述评 〔韩〕崔在穆 著 〔韩〕金明月 译 钱明 审校  
阳明学与泰州学派  陈寒鸣   
阳明后学讲学运动的兴盛与曲折——以杭州天真书院为主线  钱明  
黄宗羲对“四句教”诠释的检讨——以耿宁的讨论为中心  黄敏浩  
心学视域与文明互鉴
明清之际王学对天主教的接引及其意义  陈卫平  
经世与出世:心性论下的阳明学儒佛之辨   米文科   
德川末期《禅海翻澜》对《禅海一澜》的儒佛论争  张崑将  
日本的书院  〔日〕吉田公平 著 申绪璐 译  
心学人物与史迹考证
《王阳明佚文辑考编年》(增订版)关于绍兴史迹之辨正  汪柏江  
学界进展
阳明后学文献整理的新进展   张宏敏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编辑缘起
董平


“心学”虽难以下一确切定义,却不妨理解为中国哲学得以展开其独特面向的一个基本维度。这一独特维度展开了以“心”或“心体”为人之“主本”的现实生存境域,强调存在境域与意义境域的本质同一性。若上溯其源,则必推诸尧舜禹相授受之“十六字心传”。“道心惟微”,称之为“微”,是为隐幽而未显现的状态。隐微之“道心”必须借人物全体之总相而得以显现,然一切个体之显现者皆非“道心”本身,故谓之“微”。“人心惟危”,“危”与“微”为对文,谓已显现而著明, 向释之为“危殆”者,非也。虽曰“人藏其心不可测度”,然“人心”即事行以显明,凡人之事行皆为其心之显著表象,故谓之“危”。既“惟微”之“道心”须由“惟危”之“人心”来得以表达呈现,故须隐显不二、显微无间,即“道心”以显“人心”, 即“人心”以达“道心”,故谓之“惟精惟一”。“人心”与“道心”之同一,即是“惟精惟一”;“道心”借“人心”而开显于人事之全体活动,即是“允执厥中”,中者,正也,凡“道心”之所在,皆无往而非中正,故“道心”即是中正之本原。以精一执中之学而实现大中至正之道,是既为“中国心学”之根源,而也为其宗原也。
孔子“罕言”性命,而并非不言,否则“天生德于予”“五十而知天命”“天 何言哉”“性相近”皆茫然无可索解。仁即是天生之德,德即是性,故凡孔子之言 仁,实皆言性。《中庸》谓“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内之道”即“道心惟 微”,“外之道”即“人心惟危”,性一而合外内之道,即心一而上下内外之通体同 一,是为“执中”之道。尧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又 咨于舜曰:“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即以“天时”为“人时”,而以人事 之“危”彰显道心之“微”,是为“允执其中”之本原法则,故孔子赞舜之为“大 知”,乃在“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孟子承孔子之学,彰显孔子言性之隐微 未显者而大言心性,以性之本原善为生民现实道德之攸归,是也即以“人心”之 “危”而开显“道心”之“微”,故又以“时中”之实现为正义之本原法则。迨宋学昌明,而始有“理学”“心学”之异,然其为“圣人之学”则同。推究朱、陆之异,非其本旨或理论目的有异,而实为各自哲学体系建构之逻辑行程有异,由此而 导致本旨实践工夫之展开而有离有合。朱子醇谨端严,陆子则清通洒脱;端严者欲 以人而合天,通脱者乃即人而即天。故朱子之工夫严密,而陆子之工夫简捷,虽其气 象不同,而必欲以人道之行于大中至正,则又略无差别。洎乎明代中叶,阳明先生崛 起于浙东,重浚心学之源,以为“圣人之学心学也”,于是乎综罗百代,体之于心 而见之于行,而集心学之大成。
阳明心学尽管有它所从诞生的历史空—时结构,但作为一种思想形态或哲学, 其意义与价值并不停留于其所从诞生的固有空—时语境,而在其自身的历史绵延中 呈现其存在的丰富多姿,带着历史的朴茂天真之气而进入现代,且为现代人生展开 其淳庞浑厚的存在境域。阳明心学体系沉淀了尧、舜、周公、孔子、孟子为之坚持的大中至正之道,以之为人道的终极原理,而实现其人生境界的博厚高明;浑融了 天地并生、万物为一而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上下与天地同流之人格的健全独立,而充分彰显其生命境界通体莹彻的无限通透乃至于孤标高拔;涵化了性体显密不二 因而理行一体、体用一原的实践系统,而以知行合一为个体存在实性得以开显、表 达、体现的唯一工夫,一以贯之,直道而行,粹然展开其现实生命无限丰富的绚烂华彩。基于不同思想资源的广泛资取,融液参贯而又会归有极,阳明心学非但以其独特的精神气质而与古先圣人骨血相契,尤以宏大的理论涵融度圆摄不同体系的思想精粹;非但在其所处的特定空—时语境中爽然脱颖而出,尤以践行原理之简捷而彰显生命之整全的独特风姿而进入于历史的绵延。
阳明心学是关于存在的哲学,是关于个体如何实现其生命之本原真实状态的生存论哲学。在这一哲学中,“心即理”被确认为人的本原性实在,是人的存在性同一于宇宙之终极实在性的“先验真实”。将这一“先验真实”转化为“经验真实”, 使之呈现为生活之事实,则是人的使命。“知行合一”“致良知”正是成就这一人的根本使命的实践之方,是确保心身一元之统体完整性得以展布于经验境域的实践工夫。心身一元的呈现即是个体之本原存在性的现实体现,存在性的实现只能由主体自身来实际承担,通过其自我的心身活动来开显,舍此没有任何其他途径。职是之故,个体处乎其中之当下的“对象性交往关系情境”即是展开其作为主体而存在的经验境域,舍此也没有任何别的场域可以称之为存在境域。生存是实现存在性的过程,个体的生活实践所展开的全域即是个体的生活世界,同时也是其意义与价值的世界。存在的本真实在性得以充分实现的境界全域,在阳明心学的固有语境之中, 即是“心即理”所转换出来的生活世界之全域,是为“万物一体”。职是之故,“万物一体”即是“心即理”的实现,是存在之“先验真实”经由个体自觉、自主的生活实践而被转换为生存事实所达成的全体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