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汤显祖学刊(第十二、十三辑合刊) 精装

分享到:

定价:¥138.00

  • 著者:141937 
  • 出版时间:2025年08月本印时间:2025年08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442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5280-5
  • 读者对象:文学、戏曲专业从业人员及爱好者,图书馆,专业收藏机构和收藏人
  • 主题词:汤显祖(1550-1616)戏剧文学文学研究丛刊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展示汤显祖研究的最新成果 

1.汤显祖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戏剧作家之一,其《临川四梦》等戏剧为中国传奇戏剧的代表作品。本刊为国内唯一以汤显祖及晚明戏剧为研究中心的学术刊物,遴选国内优秀的汤显祖及晚明戏剧专家撰写的专业学术论文,讨论汤显祖的生平与作品、中国与世界戏剧艺术的比较研究、地方文献与文学等相关问题,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2. 本辑从五十多篇来稿中精选其中的二十五篇,并根据内容的不同,分别安排在相应的栏目中。文章都具有创新性和资料性,是汤学研究在不同维度的深入展开。比如,“临川汤公”栏中,杨华林先生的文章将汤显祖的伴郎周孔教都挖出来进行研究,非常罕见;“文物文献”栏中,胡梓颖对前些年发现的《玉茗堂书经讲意》进行了研究,也是对这部新发现的颇为艰深的文献的初步探讨;“影响传播”研究方面,青年学者的视野已经触及了《牡丹亭》在清宫中的演出状况和明清瓷绘中的传播样貌;等等。本辑的“汤学学案”则隆重推出在汤学研究方面卓然成家的邹自振先生,让我们对这位学者颇不平凡的治学历程与学术经验有了深入的了解。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抚州汤显祖国际研究中心成立于2016年1月。研究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开展课题研究和学术研讨活动,创办汤学刊物、网站,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收集整理汤学史料,出版专著译著等。中心实行全员聘任制,均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艺术家等担任中心顾问、研究员等名誉职务和学术职务。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汤显祖(1550—1616),江西临川人,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汤显祖有多方面的成就,而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这些剧作不但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
本学刊为汤显祖研究专刊,主要刊载有关汤显祖的研究性论文,涉文学、戏曲、文艺、历史学、社会学等领域。本辑为第十二、十三辑合刊,收录论文二十五篇,研究动态若干则。根据稿件内容,大体将文章分为“临川汤公”“文献文物”“艺文哲思”“案头场上”“影响传播”“汤学学案”“学术动态”等栏目。所收论文选自2024年各地来稿及相关论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汤显祖研究的最新成果。 

显示全部目 录

临川汤公
汤显祖与邹元标交谊述略 /罗伽禄
汤显祖眼中的王安石 /高琦
汤显祖与伴郎周孔教 /杨华林
端严庄悫 耕读继世:汤显祖家族家风的四重特质 /徐伟鹏 艾传贵
宜黄地方文化对汤显祖的影响之探究 /许爱珠
文献文物
《汤显祖全集》笺注订补二十八则 /万安飞
徐闻贵生书院沿革新考 /钟大生
儒家政治理念的再现——《玉茗堂书经讲意》与汤显祖的读书策略 /胡梓颖
关于汤显祖被称为“汤比部”与郑元勋的考证 /刘世杰
艺文哲思
情与梦:“牡丹亭”意象世界的建构 /施旭升
汤显祖文人茶美学思想的研究 /邓 俊
汤显祖戏曲创作中的诗歌特点 /杨安邦
论汤显祖诗歌戏曲的共相 /杨 桐
案头场上
潘之恒《情痴》漫论 /周育德
论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的来源、形成与特征 /刘 祯
梅兰芳艺术生涯中的《游园惊梦》的重大意义 /周锡山
尽解汤郎意 梅舞展天穹——梅兰芳之《游园》探微 /柳琳 谭丽
浅谈梅兰芳重构汤显祖之《牡丹亭》的戏曲舞蹈身段 /闻慧莲
影响传播
《紫箫记》和《紫钗记》古今传播述略 /黄建荣
论南曲谱收录《临川四梦》曲调的曲学史意义 /黄振林
《牡丹亭》中戏折在清宫的演剧相关记载考
明清时期瓷绘戏曲《牡丹亭》图案的特征及启示 /陈丽芬
汤学学案
我与昆曲及汤显祖研究——纪念青春版《牡丹亭》首演二十周年 /邹自振
学术动态
汤显祖研究资料目录索引(—) /廖舒婷 王婷婷 辑译
近十年抚州汤显祖研究述略 /何映芳
汤学大事记
稿约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汤显祖一生交友甚多,不仅有文学家,还有思想家,也有师友、乡友、僧人、伶人等,而邹元标便是其中之一。邹元标以理学著称,他与汤显祖一样从学于罗汝芳,为罗汝芳的重要门人。他们俩交往密切,本文就此略事梳理,以求教于方家。
一、邹元标其人
邹元标(1551—1624),字尔瞻,号南皋,江西吉水人。九岁时,能通晓五经,后从泰和胡直学,有志于学问。胡直是嘉靖年间的进士,官至福建按察使,师事欧阳德、罗洪先,得王阳明之传,与罗汝芳交往尤密。万历五年(1577),邹元标中进士,观政刑部。九月十三日张居正父亲去世,按礼,张居正必须回家“丁忧守制”三年,但张居正不愿停下正在手上进行的改革,希望万历皇帝以工作需要而缩短或取消他的“丁忧”。这有违礼制,受到许多大臣的反对。十月十八日至二十日,有吴中行、赵用贤、艾穆、沈思孝等大臣上疏反对夺情。而二十四日,邹元标不仅不惧怕酷刑,甚至认为他们的上疏还不够尖锐,于是他又写好奏疏。他在疏里言辞恳切,直接指出张居正并不是陛下所言有利社稷的人,此人:“才虽可为,学术则偏;志虽欲为,自用太甚”,由是造成“进贤未广”,还有诸多问题,如“断刑太滥”“言路未通”“民隐未周”。如果说他夺情不归,使陛下圣学终成,圣志终定,是“宗社无疆之福”,正丁艰,犹可挽留;脱不幸遂捐馆舍,陛下之学将终不成,志将终不定耶”?邹元标还进一步指出,张居正并非“非常人”,不奔丧是有违纲常的。他说:“臣观居正疏言‘世有非常之人,然后办非常之事’,若以奔丧为常事而不屑为者。不知人惟尽此五常之道,然后谓之人。今有人于此,亲生而不顾,亲死而不奔,犹自号于世曰我非常人也,世不以为丧心,则以为禽彘,可谓之非常人哉?”他在现场看到吴中行等人受杖刑,待杖毕,即取出怀里的奏章交给中官,并说:“此乞假疏也。”然这并非乞假疏,而是弹劾张居正的奏疏。张居正读到邹元标的奏章后大怒,在朝廷之上杖打了他八十棍,贬谪他戍守贵州都匀卫。都匀卫在万山之中,十分艰苦,而邹元标处之安然,他正好借机研究心性之学,学业大有长进。六年后,张居正去世。他被召回,授吏科给事中。不久,他又弹劾了礼部尚书徐学谟、南京户部尚书张士佩。万历十一年(1583),慈宁宫火灾,邹元标又向万历皇帝陈述时政六事,他说:“臣曩进无欲之训,陛下试自省,果无欲耶,寡欲耶?语云:‘欲人勿闻,莫若勿为。’陛下诚宜翻然自省,加意培养。”万历帝认为邹元标是在讽刺自己,十分愤怒,降旨斥责。邹元标是首辅申时行的门生,邹元标却弹劾了申时行的姻亲徐学谟,因而申时行心怀憎恨,把邹元标贬为南京刑部照磨。由于得罪权贵,谪居南京三年后,称病告退还乡。数年之后,邹元标被召任刑部郎中,但未赴任。不久母亲去世,回家居丧。后在家乡仁文书院,聚徒讲学达三十年。明光宗时起为大理卿,升刑部右侍郎,转左都御史。邹元标为“东林”首领之一,与赵南星、顾宪成号为“三君”。天启二年(1622),建首善书院,与副都御史冯从吾讲学,为魏忠贤所忌,被迫辞官归里。卒后追削为民,夺去诰命。至宗继位,赠太子太保,谥号忠介。著有《愿学集》《太平山居疏稿》《日新编》《仁文会语》《易谷通》《礼记正义》《语录合编》等。
邹元标从政名声很大,以至于掩盖了他学术思想的造诣。但在辞官归里后,他办书院从事讲学,宣传自己的思想,名声也大震,从学者数以百计。邹元标师胡直是阳明学派人物,但邹元标小时候对于阳明学并不甚了解,他在《何善山先生文录序》里说:“盖良知之说,余幼而闻之,长而不能竟其义。”邹元标对自己的从学经历做了回顾,小时候不爱阳明,也不明其义,却爱读薛蠧的《读书录》。而对于阳明学有悟是到贵州任职后,王阳明当年正是在贵州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