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了解辞赋历史,领略名作魅力
辞赋是中国文学史上产生较早的一种文体,对今天的读者而言比较陌生,同时它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重要的一大体裁,在文学史上产生过极其重大的影响,几乎所有有名的文学家都尝试过辞赋写作。《汉魏六朝辞赋》内容充实、线索清晰、语言通俗,非常适合对中国古代文学感兴趣的读者了解辞赋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熟悉名家名作。
定价:¥59.00
了解辞赋历史,领略名作魅力
辞赋是中国文学史上产生较早的一种文体,对今天的读者而言比较陌生,同时它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重要的一大体裁,在文学史上产生过极其重大的影响,几乎所有有名的文学家都尝试过辞赋写作。《汉魏六朝辞赋》内容充实、线索清晰、语言通俗,非常适合对中国古代文学感兴趣的读者了解辞赋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熟悉名家名作。
汉魏六朝是辞赋文体的全盛时期,“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曹道衡先生以专业的研究视野、简洁平实的语言将辞赋文体的来源、流变、盛衰与影响从容道来,又将《子虚赋》《两都赋》《洛神赋》《哀江南赋》等名作赏析穿插其间,深入浅出,以期帮助读者跨越时代和语言的隔阂,领会汉魏六朝辞赋的魅力。
至于汉代大赋辞汇丰富和善于夸饰的特点,对后世的影响尤为明显。关于这点,晋代葛洪在《抱朴子·钧世篇》中曾认为《诗经》不及汉晋大赋“汪博富”。他这样比较虽不一定很确当,但汉魏两晋人的辞赋在描写手法的丰富及辞藻的广博华丽方面,确实大大超越了《诗经》。这是文学本身发展的必然结果,虽不能以此苛责《诗经》,却不妨说后人比前人确有高明之处。特别应该提到的是在汉代诗歌写作几乎陷于停顿,锺嵘《诗品》说:“自王扬枚马之徒,辞赋竞爽,而吟咏靡闻。”这一时代的所谓纯文学作品,其实只有辞赋一体,所以文学语言的丰富和发展,基本上依靠这些辞赋家的努力,而这些辞赋家也确实作出了他们的贡献。刘勰在《文心雕龙·夸饰篇》中曾谈到这些辞赋的长处:“至如气貌山海,体势宫殿,嵯峨揭业,熠耀焜煌之状,光采炜炜而欲然,声貌岌岌其将动矣。”这个评价也许过高了一些,但这些辞赋家对丰富文学语言及描写技巧,确实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事实上魏晋以后许多杰出的诗人,大抵都兼作辞赋。他们不但在作赋时曾向两汉赋家学习,就是作诗,也有不少意境取自汉赋。如曹操《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等名句,显然化用司马相如《子虚上林赋》中“日出东沼,入乎西陂”之句。曹植的《白马篇》中“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与“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诸句,亦属化用张衡《西京赋》中“弯弓射乎西羌,又顾发乎鲜卑”之句。建安诗人所以取得这样辉煌的成就,不能说和他们熟悉汉赋并从中吸取营养无关。建安以后如晋太康诗人和南朝元嘉诗人之作,其辞藻华丽,亦与吸取辞赋创作的成就有一定关系。特别像谢灵运、鲍照一些描写山水的诗,常有较古奥的辞汇,这显然是为了反对平淡无味的玄言诗,而向辞赋学习的缘故。事实上这些诗中的一些古字,往往是辞赋中常用而在前人的诗中较少出现的。所以汉赋本身虽不甚为今天读者所喜爱,而其影响后代诗人,特别是为魏晋以后诗歌的繁荣准备了条件,这个功绩似亦不应忽视。至于魏晋以后的辞赋,在技巧和辞藻方面,亦曾不断地影响后来的诗人,如前面谈到的孙楚、颜延之等人的赋,就对唐代李白、杜甫等大诗人也有所沾溉。至于唐诗中效法辞赋的作品为数亦不少,如杜甫的《火》《三川观水涨》,韩愈的《南山诗》等,排比铺张,手法即与辞赋类似。
在赋的发展过程中还有一点很值得注意的是它在文体方面和诗的相互影响。赋本身虽是由诗发展而来,但到后来似乎分了家。据陆机《文赋》的说法,赋是“体物”之作,而诗则为“缘情”之作。所以在汉魏,诗、赋在辞藻、技巧方面虽相互影响而文体则颇有区别。但自抒情小赋出现后,西晋傅玄、夏侯湛等人由于试图用接近诗的句子写赋,后经湛方生等人的努力,终于发展成为像沈约《八咏》那样的作品。这种作品使梁陈的抒情小赋进一步接近诗,而这些小赋的句法又为隋唐歌行的出现准备了条件。试看唐代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帝京篇》诸作,从反映社会生活而论,显非南北朝后期那些短赋所能及,但从刻画贵族生活的手法以及文体特点方面看,都和萧纲、萧绎等人的小赋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可以说汉魏六朝辞赋不但本身有它的卓越价值,而且它为唐诗繁荣所作的准备,亦功不可没。
(节选自曹道衡《汉魏六朝辞赋》结束语)
京ICP备05007371号|京ICP证150832号|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884号 版权所有 2004 商务印书馆
地址: 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邮编:100710|E-mail: bainianziyuan@cp.com.cn
产品隐私权声明 本公司法律顾问: 大成律师事务所曾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