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士变:近代中国的思想转折 精装

分享到:

定价:¥88.00

  • 著者:162287 
  • 出版时间:2025年10月本印时间:2025年10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526页
  • 开本:32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5665-0
  • 读者对象: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者、爱好者
  • 主题词:思想史研究中国近代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罗志田教授剖析中国近世思想巨变的重磅新著
揭示近代从“士治”到“士变”的关键性转折


近代中国是一个旧渐去而新未立的过渡时代。罗志田教授以“士变”为轴,考察了近代多个关键性的社会思想转折,既有世事更迭,也有思想激荡,以此连缀起时代的变迁。作为一本考察中国近世思想巨变的通论性著作,本书视野宏阔,洞察敏锐,剖析细腻,读来一气呵成,展现了一幅连绵变幻的历史长卷。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罗志田,四川大学历史系毕业,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历任四川大学历史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现任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著有《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权势转移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革命的形成 :清季十年的转折》和《乱世潜流 :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等。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梁启超曾言,近代中国处于“互起互伏,波波相续”的过渡时代。因士人身处“四民之首”,中国从世事到人心各个层面的演变遂常带有“士变”的意味,亦为时代巨变之关键。
西潮大规模到来之前,中国学术自身已生出“务为前人所不为”的道咸新学,然而西潮的全面冲击引起士人的思想震荡,导致近代中国学术和社会都渐失重心。读书人先是面对中西“道出于二”的巨变,旋即又要适应因西方的分裂而呈现“道出于三”的局面,不得不在国家与文化的紧张之中,努力探索中国的主体性。
这本带有通论性质的新著,旨在以“士治”到“士变”的转折为中心,贯通地考察近代中国的世事更迭与人心流转的互动。既希望能在史事中呈现思想的作用,也力图在世变中揭示思想的转折。

显示全部目 录

自序
说明与致谢
第一章    士治:从“郡县空虚”到礼下庶人
一、引言:从地方看历史
二、君位与皇权:郡县空虚的形成
三、道不远人:宋以后礼下庶人的努力
四、以家达乡:“家”与“乡”的在地关联
五、道与国家:乡绅兴起及其与各地方势力的互动
六、余论:立足于“地方”的近代反思
第二章    道咸新学:19世纪中期的自我变革
一、引言:王国维论道咸新学
二、从经学到“一切诸学”
三、道咸新学与西来新学
四、道咸新学的转折和延续
五、余论:道咸新学与“冲击/反应”模式
第三章    天下与世界:19世纪末的认知转型
一、    天下、中国与世界
二、    厘清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
三、    余论
第四章    天变:近代中国“道”的转化
一、“道一而已”乎?
二、转向“道出于二”
三、往“道通为一”的再转向
四、近代道的时段化
五、中西文化的竞存与融通
第五章    由器变道:补论近代中国的“天变”
一、道与闻道以及载道
二、道因器而显——侧重章学诚的言说
三、由器变道:道器关系的颠倒
四、余论
第六章    千年大举动:20世纪初科举制改革的社会影响
一、    何以为学:改科考的社会影响
二、    士与大夫分离:废科举的直接后果
三、    异军突起:四民均失其业的结构失序
第七章    失去重心:清末民初思想与社会的权势转移
一、    思想权势转移:从西学不能为用到中学不能为体
二、    社会权势转移:从士到知识人
三、    社会权势再转移:知识人的边缘化与边缘知识青年的兴起
第八章    走向“士变”:中国读书人的持续革命
一、    引言
二、    革命的时代
三、    面向未来的广义大革命
四、    革命者互相革命
五、    仍要“继续革命”
六、    余论
第九章    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民国初年的理想与现实
一、    理想与现实:世界主义和民族主义
二、    想要跳进世界流的中国与仍然外在的“世界”
三、    余论
第十章    回向天下:1922年的“好人政府”
一、“好人政府”的语境
二、无政府与有政府:民初关于政府作为的思考
三、针对无政府的好政府
四、从国家与社会的关联探究政府定位
五、以好社会造好政府的新政治
六、转向自下而上
第十一章     道出于三:1926年后西方在中国的再次分裂
一、    引言:国难时仍须虑及根本
二、    西方的新旧:俄化对欧化的冲击
三、    苏俄等西方建国新模式的挑战
四、    从中西对立到一中二西鼎立
五、    道出于三之后的思想混成
六、    余论:大国怎样自立
第十二章     探索主体:20世纪30年代的文化与国家
一、    引言:世界眼光与民族论述的紧张
二、    相生相克的国家与文化
三、    主体与实体:国家与文化之间的中国“本位”
四、    以文化说国家的困窘
五、    余论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整个近代的“士变”,都是在因应中国所遭遇的问题。由于问题是前所未有的复杂和棘手,因应的手段也往往溢出常轨。复因西潮冲击是一个进行时态,冲击是持续的,故因应也是持续的。其间隐伏的张力在于,乱象虽与外患脱不了干系,却表现在本地;而那原本外向的救亡图存意识,也造成内部的激变。对很多读书人来说,不论世事的安与危,“新旧中西”这一时空缠绕始终盘踞心头。即使在实际的外患基本消除后,“救亡图存”的心态仍长期持续,挥之难去,衍生出广泛的革命情怀。充满破坏性的“革命”,逐渐被视为改变现状的建设性手段。读书人持续向往革命并推动各方面的革命,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在外国历史上恐怕也少见。这有力凸显出革命的正当性,也深刻形塑了20世纪的中国。
不过,尽管革命已被理解为主动寻求美好未来的正面努力,实际仍偏于破坏,尚未进入由乱转定的建设阶段。在重建一个众皆认可且相对稳定的内部秩序之前,中国实难以改善外在的世界地位。在某种程度上或可以说,激烈破坏、不断革命和调适传统、重建主体性,仿佛一个硬币的两面,都是对时代问题的因应,始终伴随着典范转移的近代中国。
与既存思想史研究的表述方式不同,本书多疏离于“空言”,而让思想转折“见之于行事”。盖人心之变不仅反映世事之变,本身也是一种世事之变。全书多将思想与近代政治、社会的变迁合论,甚或直接探讨一些基本的“事变”本身,既希望能在具体史事中呈现思想的作用,也力图在事变中揭示思想的转折。本书虽承认思想、社会、政治等“门类”的存在,却不以分门别类的方式展开论述,而是侧重于士变这个连接思想与行事的“问题”。通过对“士变”的探讨,形成一个重新认识近代中国的诠释取向。


(摘自《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