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历史性中的人与世界:赫尔德文化哲学思想研究 精装

分享到:

定价:¥108.00

  • 著者:189065 
  • 出版时间:2024年12月本印时间:2024年12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356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3632-4
  • 读者对象:赫尔德哲学、文化哲学的研究者、爱好者
  • 主题词:赫尔德(Herder,JohannGottfried1744-1803)文化哲学研究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系统深入地了解赫尔德文化哲学思想

1.本书系统梳理了赫尔德的文化哲学思想,揭示了这位被忽视的一流思想家的深刻洞见,重新确立了他在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赫尔德不仅是启蒙运动的参与者,更是最早对启蒙理性展开批判的思想家之一。他将情感与个性融入哲学,倡导理性与信仰的平衡。本书详尽探讨了他的历史主义与解释学方法,为重新审视启蒙遗产和反思现代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3.赫尔德强调文化的多样性与平等性,反对文化霸权。本书深刻阐述了他的多元文化主义思想,展现了其如何超越文化相对主义,为当代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冲突与融合提供了重要启示。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陈艳波,哲学博士,贵州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省“中国共产党人'心学’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高端智库”研究员,中宣部“国家青年文化英才”(理论类)人选者,贵州省第九批省管专家人选者,第五批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国家一流专业(哲学)负责人,荣获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先锋”称号,兼任贵州省哲学学会会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当代文化哲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德国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在《哲学研究》《世界哲学》《哲学动态》《光明日报》(理论版)等刊物发表理论和学术文章50余篇,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近10项,获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两次。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德国启蒙哲学研究。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认为,不管是从思想本身的原创性,还是从对后世思想的影响来说,赫尔德都是一位第一流的哲学家。因此本书将赫尔德作为一个哲学家来理解,力图澄清和讨论其思想中那些极具原创性的观念。 具体地说,本书将赫尔德文化哲学思想放置到他的存在论、认识论、人性论和语言哲学的基础上来理解,力图揭示他的文化思想和观点背后充分的哲学理据,呈现赫尔德思想的有机性与系统性,纠正人们对赫尔德文化思想的印象——充满混乱与矛盾,消除人们对他思想的诸多标签式误解,真实客观地理解赫尔德的文化哲学思想。

显示全部目 录

群星璀璨的德国启蒙时代(代序) /赵林
导 论
第一章 赫尔德文化哲学思想的源起
第一节 经验主义的兴起及其对赫尔德文化哲学的影响
第二节 赫尔德文化哲学思想的形成
第二章 赫尔德文化哲学思想的本体论与认识论基础
第一节 赫尔德的《论存在》
第二节 赫尔德文化哲学思想的本体论基础
第三节 赫尔德文化哲学思想的认识论基础
第三章 赫尔德文化哲学思想的人学基础
第一节 启蒙时代人性即理性的人性观
第二节 赫尔德对启蒙理性观与人性观的批判
第三节 赫尔德的表现主义人性观
第四章 赫尔德文化哲学思想的语言哲学基础
第一节 西方近代主流的语言观
第二节 赫尔德语言哲学的三个主要概念
第三节 赫尔德语言哲学视域下的主体与文化
第五章 赫尔德文化哲学核心议题一:历史主义与解释学方法
第一节 历史主义:赫尔德文化哲学的本体性原则
第二节 解释学方法:赫尔德文化哲学的认识论
第六章 赫尔德文化哲学核心议题二:文化有机论与文化民族主义
第一节 赫尔德文化有机论的实质:文化的生发性与整体性
第二节 赫尔德文化民族主义的基本逻辑:由文化而民族
第七章 赫尔德文化哲学核心议题三:多元文化主义与人道
第一节 超越文化相对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赫尔德的多元文化主义
第二节 实现人道:人类文化的最终目的
第八章 赫尔德文化哲学的意义及影响
第一节 赫尔德对启蒙世界观的反思和批判
第二节 哲学理解范式的转换与历史解释模式的转变
第三节 赫尔德文化哲学思想对德国浪漫主义的影响
参考文献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根据赫尔德的人性观和语言哲学观,人被描述为在语言—历史中展开的场域,那么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由于他们生活于其中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的不同,他们对自我的理解和对世界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正是由于这些不同,理解者与理解者所希望理解的对象之间就可能存在着巨大的鸿沟,特别是对于那些和理解者有着完全不同的生存背景—自然环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传统的人,理解者为了理解他们就需要付出特别的努力,因此理解经常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这种困难主要来自理解者与被理解者生活世界的区别。因此,在理解中就有一个特别值得理解者注意的问题:当他理解一个历史性的他者的时候,他很容易把自己的思想投射到对他者的理解当中,进而歪曲了被理解者的思想。这种倾向如何避免,如何才能更好地理解与自身文化完全不同的他者文化,这些问题始终都是赫尔德解释学关注的核心问题,而且正是在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解理论。
赫尔德的理解理论建立在他的语言观之上。在他看来,语言是我们用自身的全部力量与世界打交道所形成的“形象”。这“形象”有两方面的含义:一、它是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世界在“形象”中被照亮,成为我们可以理解的对象;二、“形象”是我们自身全部黑暗力量作用的结果,黑暗力量的整体作为自我在“形象”中被照亮,成为自我这个黑暗深渊中可被理解的部分。这样,一种语言就不但是使用这种语言的人眼中世界的“形象”,也是他们自己的“形象”,一种语言编织了一种对世界和自我的理解的网络结构。在这种理解下,一个语词观念的意义就不像传统思想家所理解的那样是这个观念所指称的事物,而是这个语词在它被使用的语言网络中的用法,因为它关涉的不只是使用它的人眼中的世界,而且还是使用它的人力量的表达。另外,我们也谈到,人是在语言—历史中展开的场域,人通过语言认识世界的同时也认识了自己,语言既是照亮世界的光,同时也是照亮人自身的光。所以,在赫尔德的理解中,语言就是思想,语言的界限就是思想的界限,也是自我的界限。
因此,赫尔德在语言跟思想和观念的关系中主要是强调语词的意义,这种对观念的理解,尤其是对概念与思想关系的理解和传统思想家有很大的不同。在传统思想家特别是理性主义思想家看来,思想和观念都先于语言,并且它们和语言的关系是外在的,思想和观念可以独立于语言而存在,语言只是表达思想和观念的物质外壳。但是在赫尔德的理解中,语言跟思想和观念的关系都发生了变化,语言与思想的关系被赫尔德理解为语言就是思想自身,语言的界限就是思想的界限,而语言和观念的关系被理解为语词的意义在于它的用法。(第五章第二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