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高句丽与拓跋鲜卑国家起源比较研究 平装欧亚备要

分享到:

定价:¥98.00

  • 著者:25615 
  • 出版时间:2025年03月本印时间:2025年03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290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4309-4
  • 读者对象:东北民族史研究者和爱好者
  • 主题词:高句丽拓跋鲜卑民族历史研究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高句丽与拓跋鲜卑国家起源研究的经典之作

本书通过对高句丽、拓跋鲜卑两个民族的国家起源过程的分析,以个案研究为基础,辅以对两个个案的比较研究,总结了中国北方民族由前国家形态向国家演进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对目前学术界流行的恩格斯和塞维斯的两种国家起源理论的异同与正确性进行了深入研究。


 

显示全部序言

在本书绪论中,作者宣称,他要完成的工作有二:一是对高句丽、拓跋鲜卑这两个民族的国家起源问题作个案研究;二是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对国家形成的模式作理论方面的探讨。他谦逊地补充说:相对于个案研究而言,理论的探讨更为重要,只是从自身的知识结构、研究兴趣、理论水平等方面考虑,他还是将重点放在了两个个案研究上。
尽管作者就国家起源问题对高句丽、拓跋鲜卑两者所作个案研究非常精彩,但我相信读过本书的人都会将兴趣集中于理论方面的探讨。这是因为作者选择高句丽和拓跋鲜卑两者同时进行个案研究就是为了将典型农耕民族和典型游牧民族的国家形成模式进行比较,以求得更具普遍意义的结论。事实上,本书的主要价值正体现在作者对这些理论的求索,特别是所采用的方法之中。以下指出最有借鉴意义的三点:
一、作者深知,理论必须从事实出发,作没有史料依据的逻辑推导无济于事。问题在于,究竟需要作多少有关的个案研究才足以从中归纳出理论来?换言之,如何才能使有限的个案研究成果能够具备作为理论基础的条件?正是考虑到这一点,作者在比较高句丽和拓跋鲜卑之前,先作了高句丽和夫余、百济,以及拓跋鲜卑和秃发鲜卑、吐谷浑之间的比较,目的是分别考察高句丽和拓跋鲜卑的国家形成模式是否具有代表性;在得到确认之后,才开始条分缕析进一步比较高句丽和拓跋鲜卑的国家形成模式。既然客观上个案研究无法穷尽,这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二、显而易见,要得出更具普遍意义的结论,仅仅将自己个案研究成果(即使这些个案研究具有各自的代表性)进行比较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个案研究成果和已有的国家起源理论进行比较,才能在明确合理内核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克服局限性。
在本书中,作者将个案研究所得高句丽和拓跋鲜卑的国家形成模式与恩格斯和塞维斯的国家起源理论作了探同析异的比较。可以说,作者关于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向国家演进的规律很大程度上是在这一探析、比较的过程中发现的。
三、在进行有关国家起源问题的理论研究时,不能不面对一个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的问题。如所周知,国家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部分,有关国家起源的理论是这一学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没有理由不认真对待。
作者将自己个案研究成果和恩格斯关于国家起源理论比较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对这一理论验证的过程。而正是在这一验证的过程中,作者汲取了恩格斯有关理论的营养(主要是得到验证的部分),加上从其他理论借鉴的可信成分,形成了自己关于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向国家演进的理论—本书表述为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中得出的结论。这一结论,正展示了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起源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这就是说,作者不仅在自己的创造性理论思维过程中自觉地将经典作家的理论作为向导,而且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起源学说视为己任,为学术研究中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典范。当前关于中国国家起源的讨论正在不断深入,成绩显著,但中国北方民族,特别是游牧民族的国家起源一直是其薄弱环节,而只有同时系统研讨游牧和农耕民族国家的起源,中国国家起源的研究才能更上层楼。在这方面,
本书可视为一个良好的开端。希望作者百尺竿头,再接再厉,更广泛地进行个案研究,从中概括出关于中国北方民族的国家形成模式的科学结论。
余太山
2006 年1 月9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杨军,1967年生,辽宁朝阳人。199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获专门史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7年于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获中国古代史博士学位。现任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东北地方史。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高句丽、拓跋鲜卑两个民族的国家起源过程的分析,以个案研究为基础,辅以对两个个案的比较研究,总结了中国北方民族由前国家形态向国家演进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对目前学术界流行的恩格斯和塞维斯的两种国家起源理论的异同与正确性进行了深入研究。

丛书简介:
所谓“欧亚”指内陆欧亚(Central Eurasia)。这是一个地理范畴,大致包括东北亚、北亚、中亚和东中欧。这一广袤地区的中央是一片大草原。在古代,由于游牧部族的活动,内陆欧亚各部(包括其周边)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有了密切的联系。因此,内陆欧亚常常被研究者视作一个整体。
由于内陆欧亚研究难度大,早期的研究者要克服的障碍往往多于其他学科。本套丛书选择若干较优秀、尤急需者,请作者修订重印。这些原来分属各传统领域的著作(专著、资料、译作等)在“欧亚”的名义下汇聚在一起,有利于读者和研究者视野的开拓。

显示全部目 录

序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前国家形态  
第一节 来自大兴安岭  
(一)拓跋鲜卑起源地  
(二)高句丽起源地  
(三)迁徙前的经济类型  
第二节 早期社会组织  
(一)拓跋鲜卑早期社会组织  
(二)高句丽早期社会组织  
(三)家庭、私有制与权力  
小结  
第三章 向国家过渡:高句丽模式  
第一节 社会组织形式  
(一)朱蒙所部迁入前的浑江流域  
(二)朱蒙所部带来的变化  
(三)城民谷民:新的整合  
第二节 权力与机构  
(一)王权的出现  
(二)统治结构  
小结  
附录:高句丽王世系积年考—兼论朱蒙建国时间  
第四章 向国家过渡:拓跋鲜卑模式  
第一节 社会组织形式  
(一)南迁匈奴故地前后的变化  
(二)离散部落:新的整合  
第二节 权力与机构  
(一)王权的出现  
(二)官员与机构  
小结  
第五章 国家形成的模式  
第一节 两种理论体系的解读  
(一)重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二)关于酋邦理论  
第二节 拓跋鲜卑与高句丽的比较研究  
(一)关于高句丽的比较研究  
(二)关于拓跋鲜卑的比较研究  
(三)拓跋鲜卑与高句丽的比较研究  
(四)与两种理论的比较研究  
小结  
参考书目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