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20世纪初以来潮汕教育史研究的发展历程,勾勒学术脉络
“潮学集成”总序
陈平原
在中国,从源远流长的方志编纂,到清儒大规模辑存乡邦文献,再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各省蔚然成风的地方文献整理与刊行,具有学科意味的地方性知识建构,终于逐渐成型。在此过程中,“地方上的”学问、思想与情怀,日渐显示其内涵与意义。若兼及对象、方法与境界,这四个互相关联但又不尽相同的关键词——“地方”“民间”“乡土”“边缘”,对于一向高高在上的主流 / 中心 / 整体的论述策略,隐约构成某种强有力的挑战。
从事人文中国研究,除了纵向的学科划分,如文学、史学、哲学、宗教、艺术、人类学、社会学等,还有横向的都市研究(比如“上海学”“北京学”)与地域研究。后者中,已发展成为世界性学问、拥有一大批专业人士的,当属藏学、敦煌学、吐鲁番学,这三大显学起步早,视野宽,资料丰富,学术积累深厚。至于第二梯队,目前还在开疆辟土,有很大发展空间,我首先推选的是潮学、徽学、客家学。
有趣的是,这“三大潜力股”都发轫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此前也有若干专门论述,但由浅入深、由小及大,逐步建设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术领域,这需要某个机缘。这里的标志性事件是:1992 年 9 月,香港中文大学举办首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1993 年 12 月,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的“首届潮州学国际研讨会”上,饶宗颐教授发表了著名的《潮州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何以要建立“潮州学”》;同年年底,饶先生及诸多专家商定,将“潮州学”简称为“潮学”。同样是1993 年,安徽黄山市举办全国首届徽学学术讨论会暨黄山建设研讨会,第二年推出“首届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与敦煌学由外而内的发展路径不同,这“三大潜力股”的形成,明显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虽有一定程度的国际合作,但还是大陆学者起主导作用,且得到当地政府的鼎力支持。
所谓“潮学”,主要以潮汕本地民众以及全球潮人的历史与现状为研究对象,涵盖地理、方言、经济、文化、宗教、民俗等,乃牵涉面甚广的综合性学科。若从 1993 年饶宗颐教授首举义旗算起,至今已过去三十二载。中国人喜欢说“三十而立”,因众多专家学者的共襄盛举,加上“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如今的“潮学”已初具规模,在学界也有一定的影响力。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院顺应此学术潮流,邀请二十位专家通力合作,编纂了十卷本的“潮学集成”。
从学术史立场,精心选择晚清以降国内外有关潮学的研究成果,分历史、方言、思想、民俗、文学、戏曲、美术、教育、文献、海外潮人等十个专题,各自单独成书,由久负盛名的商务印书馆一次性推出,这既是一种知识积累,也是一种学术表彰,更是一种精神标杆。此举的目的是正本清源、扬清激浊,影响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潮学研究的学风与方向。这项工作,起始于 2022 年 3 月 25 日——在当天暨大潮州文化研究院讨论年度工作计划及经费预算的会议上,我建议编纂“潮学集成”。获得初步响应后,我用半个月时间拟就“潮学集成”编纂计划,并广泛征求师友及出版方意见。6 月 8 日,暨大潮州文化研究院正式立项,由我担任编委会主任,林伦伦、黄挺、程国赋担任编委会副主任,并陆续敲定了各卷的主编人选。筹备工作进展十分顺利,于是,6 月 21日,暨大潮州文化研究院召开各卷主编视频会议,详细介绍工作计划及编纂体例,得到积极的反馈。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学术史总结,确立潮学研究的学术 / 精神标杆,为后来者指引方向。这就要求“潮学集成”必须将巨大的信息量、准确的历史描述,以及独立的学术判断,三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样一来,对各卷主编的资格、能力及志趣提出很高的要求。有鉴于此,我们拒绝时下盛行的申请制,而是采用邀请制——敬请若干学有专长的朋友共同参与。
最初的设想其实很简单,只有以下这几条:第一,每卷 30 万字,包含一篇万字左右的导言,站在学术史角度,总结此领域的发展线索及现状;第二,特别注意钩沉早期文章,即便论述粗疏或表达不规范,只要真有见地,或曾推动学术发展,便值得收录;第三,兼及海外及港台学者的研究业绩;第四,名家好文章很多,但考虑到代表性,每册中同一作者论文原则上不超过两篇;第五,重要论述牵涉不同领域,初选时各自为战,而后再统一协调,互相趋避;第六,选录标准是曾在学术史上留下痕迹,除了完整论文,也可以是著作摘录,甚至残篇断简。
此后两年半时间里,我们不断完善编辑思路。除了个别沟通,解决一个个具体难题,全体编委集中深入讨论的是以下这两次:2023 年 9月 7 日召开的“潮学集成”编纂讨论会,再次商讨“潮学集成”的编纂宗旨、工作目标与技术要点,各分卷主编介绍编纂进度及面临的困难,出版方则详细分解编辑要求。2024 年 9 月 29 日召开的“潮学集成”统稿会,就篇目确定、导言审读、体例统一,以及联系版权、交稿时间等,做了明确规定。
拿到陆续交来的文稿,阅读各卷选目及导言,说实话,我相当欣慰。这十卷“潮学集成”,包括陈春声、刘正刚主编的“历史卷”,林伦伦、陈晓锦主编的“方言卷”,陈少明、陈椰主编的“思想卷”,黄挺、陈贤武主编的“民俗卷”,吴承学、黄景忠主编的“文学卷”,吴国钦、梁卫群主编的“戏曲卷”,王璜生、李伟铭主编的“美术卷”,陈平原、林晓照主编的“教育卷”,周少川、陈广恩主编的“文献卷”,以及张应龙、李志贤主编的“海外潮人卷”。可以说一卷在手,百年潮学的规模、进路及境界,基本尽入眼中。
“潮学集成”共收录论文 346 篇,涉及作者近 300 人。受制于研究的历史及现状,各卷论文水平不太一致,有的比较成熟(比如历史、思想、方言、民俗、海外潮人这五卷),有的则相对稚嫩或松散。至于收文的时段以及评价的标准,取决于各卷主编的立场与眼光 —为什么如此划界,甄选标准何在,导言怎么撰写,我等虽参与讨论,最终还是由各卷主编自行定夺。有大体,而无定体,允许伸缩,不强求一律,我以为是主持大套丛书应遵循的原则。
最后说一句略带广告意味的自我评价:十篇导言,固然代表十卷主编的学术立场;合起来,何尝不是一部言简意赅的“潮学”学术史?
2025 年 1 月 28—29 日,除夕及大年初一,于京西圆明园花园
导 言
林晓照
作为“潮学集成”的一部分,按照“潮学集成”编辑的总体构想,《教育卷》重在梳理20世纪初以来潮汕教育史研究的发展历程,勾勒蕴含于其中的学术脉络,彰显前人研究的主要成就,努力为后继者提供某种有益参考。
近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在历代学者的努力下,潮汕教育史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在编辑本卷之前,笔者搜集了相关研究成果并按时间顺序整理成目录。据不完全统计,不下500篇可供选辑。由于编辑体例的限定,入选的篇数仅限20多篇,实在难以呈现潮汕教育史研究的全貌。因此,本卷只能选取某一时期、某一方面、某一学者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以点代面,勉为其难地呈现潮汕教育史研究的一斑。由于篇幅所限,许多高质量的成果只能在导言中给予补充介绍。导言的写作,意在呈现20世纪初以来潮汕教育史研究的发展概貌,但同样由于篇幅所限,无法将所有成果一一介绍。挂一漏万,自是难免,敬请理解。
潮汕教育史研究是潮学的一部分,其学术研究历程与潮学研究历程相始终。潮学主要是以潮汕区域历史文化语言等为研究对象,用现代学术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的新式学问。1992年11月,饶宗颐先生在《弘扬潮汕文化的几个问题》学术报告中指出:“潮汕文化可研究的东西很多,应该成为一个独立的‘潮州学’,作为研究的对象。”1993年,饶宗颐在《潮学研究》的创刊号上发表专文进一步探讨建立“潮州学”的必要性。在饶宗颐的倡导下,潮州学(潮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开始出现于学术界。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关于潮汕区域历史文化语言的研究在1992年才开始。用现代学术研究方法研究潮汕,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同样,现代学术意义上的潮汕教育史研究也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
通过以上梳理可以发现,近代以来,在学者的精心耕耘下,潮汕教育史研究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绩。清末民初,关于潮汕教育发展现状的记述便陆续出现。到了20世纪30年代,开始出现教育史的专篇书写。改革开放后,学术研究得以全面恢复,潮汕教育史研究进入突飞猛进、全面发展的阶段。纵观近代以来的潮汕教育史研究,可以总结出若干特点。
其一,就研究力量而言,从事潮汕教育史研究的学者,大部分为潮籍学人。其中,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地方的文史工作者,一类是在外求学或工作的潮籍学人。地方文史工作者比较喜欢考据,而科班出身的学人则更强调问题意识。当然,这种区别是相对而言的,并不绝对。除了潮籍学人之外,来潮工作的外地学者也是重要的研究力量,他们为潮学研究带来新气象。
其二,就研究方向而言,新的研究方向的开拓,以及同一方向的研究视角更新,往往跟当时的社会动态及学术研究潮流息息相关。某一方向的研究可能持续很长时间,并推陈出新,呈现出历史阶段性特征。
其三,就研究成果而言,绝大部分的研究成果发表在潮汕本地三大学术期刊,即《潮学研究》《汕头大学学报》《韩山师范学院学报》上,发表在其他重要学术期刊上的文章明显偏少。个中原因,一方面因为选题相对狭小,地方性较为明显;一方面可能也与论文的质量有关。此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成果的规范化程度越来越高。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总结过往,展望未来。下一步如何推动潮汕教育史研究走向深入?
首先,相关史料的整理与出版是推动研究走向深入的基础。改革开放后,潮汕教育史研究得以快速发展,离不开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史资料的整理与出版。80年代文史资料中关于潮汕教育的文章,很多被挑选出来陆续结集出版,有1991年的《潮汕教育述往》,2009年的《汕头文史资料精选•文教卫体卷》,以及2012年的《汕头教育述往》。除了以上三辑,以专题出版的教育史资料还有《潮汕教育事业发展资料》。此系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组织出版的《潮汕历史资料丛编》第14辑,共收集了超过40万字的相关资料。专题史料的结集,为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极大方便。不过,遗憾的是自2005年以后,教育史资料结集出版,步伐缓慢,接近停滞。近年来,各种数据库纷纷面世,史料挖掘变得相对容易,有志之士如能充分利用数字化带来的方便,对潮汕教育文献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出版,那么,必能推动潮汕教育史研究迈上新台阶。
其次,拓宽研究视野恐怕是最为关键的一步。作为资深的潮学研究者,黄挺教授一直强调:我们与其说是研究潮汕,不如说是在潮汕做研究。黄挺教授强调的是,潮学研究应该从地方史研究模式里走出来,问题意识不能局限于潮汕,而是应该以潮汕文献为基础,通过梳理潮汕的历史来讨论全国性的,乃至国际性的大问题。在大视野下,很多以前被忽视的话题、史事便成为值得研究的对象。与此相关联,除了与潮汕直接相关的文献,更多看起来貌似与潮汕无关的间接文献将被纳入研究范围。可以预期,一旦研究视野得到拓宽,那么,潮汕教育史研究必然得到极大推进。幸运的是,黄挺、陈平原、夏晓虹、程美宝、胡卫清等学者在研究方法上已经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潮汕教育史研究方兴未艾,未来可期。
陈平原,1954年生,广东潮州人,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河南大学近现代中国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北大中文系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第七届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讲座教授,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等。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三次获得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24年1月商务印书馆推出24卷《陈平原文集》。
林晓照,1981年生,广东澄海人。现为韩山师范学院潮学研究院副院长、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兼)、中国近现代史副研究员。长期从事近代中国的教育与文化研究、潮学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省级项目4项,《广州大典》重点项目1项。在《文艺研究》《学术研究》《艺术史研究》《潮学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多篇。
《潮学集成·教育卷》除卷首导言外,共收录文章18篇,分为“整体风貌”“政治风潮”“教育机构”“女子教育”“乡土教材”“相关人物”六辑,重在梳理20世纪初以来潮汕教育史研究的发展历程,勾勒其中蕴含的学术脉络。在凸显前人的主要成就的同时,努力为后续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导 言 林晓照 /1
整体风貌
潮州志• 教育志(节选) 饶宗颐 /29
“海滨邹鲁是潮阳”——潮州古代教育史述要 庄义青 /51
近代潮汕教育概论 黄 挺 /67
政治风潮
国民革命时期潮汕的收回教育权运动 陈三鹏 /91
海滨邹鲁的国家认同——以汕头华英学校风潮为典型个案 胡卫清 /98
教育机构
宋代潮州官学文教的探索 马楚坚 /141
宋元潮州的书院 吴榕青 /174
明清时期的书院政策、 职能与潮州地区的书院 杜家骥 /195
民国时期潮汕地区筹办大学的论争 林晓照 /206
1925 年汕头孔教总会创办的国粹专门学校 曾旭波 /225
女子教育
清末民国潮汕新旧教会的妇女事业 蔡香玉 /249
性别、社会与教育:清末民国的潮汕女子兴学 张 丽 /270
乡土教材
由爱乡而爱国:清末广东乡土教材的国家话语 程美宝 /291
在“爱国”与“爱乡”之间——以晚清潮州乡土教材的编写为中心 陈平原 /324
相关人物
赵德科名辩析 曾楚楠 /367
宋代潮州进士述论 陈占山 /378
心关国粹谋兴学——丘逢甲教育理念的展开 夏晓虹 /404
民国学人李芳柏校长史事补证 陈海忠 /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