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瓜饭楼藏紫砂壶 精装瓜饭楼外集

分享到:

定价:¥660.00

  • 著者:183932,599 
  • 出版时间:2024年01月本印时间:2024年01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148页
  • 开本:8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3079-7
  • 读者对象: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文史爱好者、研究者,收藏爱好者
  • 主题词:青花瓷(考古)中国明代图录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一部紫砂壶文化的简史
镌刻陶艺大师与文化名家的百年情谊


冯其庸先生的紫砂壶收藏,与一般的收藏不同,是深入参与紫砂壶制作,并与紫砂壶制作者关系匪浅。有的是自己题字,邀请名家为自己制壶;有的则是为制壶名家题字增辉。冯先生对紫砂壶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阐述。本书有助读者了解宜兴紫砂壶世家及其制作风格,还见证了冯先生与紫砂壶世家数代的交谊,犹如一部紫砂壶文化简史。



 

显示全部序言

自序
我與紫砂大師顧景洲早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就認識了,顧景洲早期用的印章,是我的好友高石農刻的,由於高石農的關係,我們很早就認識了,那時顧景洲大約四十歲,我還不到三十歲。
一九五四年八月我調到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我與顧景洲的交往暫時間斷了,但不久,宜興紫砂廠在北京有紫砂展銷等商業活動,顧景洲也經常來京,同來的還有紫砂廠廠長高海庚。有一次,顧景洲同高海庚一起來看我,我住張自忠路,這次,顧景洲鄭重對我説,他的徒弟中只有高海庚能傳他的絶藝。這時顧景洲的壺藝已是紫砂第一人了。這次,海庚還送我一把
他做的壺。海庚爲人樸誠信厚,我們一見如故。之後,海庚又送我一把他夫人周桂珍做的小方壺,我纔知道他夫人也是製壺高手。
後來,我又認識了紫砂雕塑藝術大家徐秀棠。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我經常有機會到南方去,每去,我總要到宜興丁山去看顧老和海庚。不幸海庚突然患心臟病去世了,這是紫砂藝術的一大損失,幸而他的紫砂藝術,也是顧老的紫砂藝術,由他的夫人周桂珍繼承并發揚了。
那時,我每次去丁蜀鎮,都爲他們題紫砂壺,我是直接寫在壺上的,左手拿壺,右手執筆書寫,開始是爲周桂珍題壺,後來被大家看見了,就都來要我題壺,幾乎一寫就是半天或一整天。因此我也得到了他們不少饋贈,桂珍還特意爲我做了不少把壺。周桂珍現在已是紫砂藝術的『雙大師』,是顧景洲以後的第一人。
紫砂刻字最好的是徐秀棠,我寫的不少壺都是他刻的。他刻的壺燒好填墨後,稍遠一點看,就同我剛寫在紫砂壺上的墨迹一樣。當然,他的更高成就是他的紫砂人物雕塑,那是開拓了紫砂雕塑的新天地,他是這一領域的創始人。在這之前,雖也有紫砂雕塑,都還是游戲之作,遣興而已,從未被當作專項來從事創作。從徐秀棠開始,有了紫砂雕塑的專項藝術。秀棠也榮獲了『大師』的稱號。
紫砂上刻字的還有譚泉海,也是一流的功力,我寫的壺有一部分是他刻的。
宜興紫砂中的『花貨』,即摹寫果蔬之類實物形象的作品。當時年齡最大的作者是蔣蓉,與周桂珍同輩的是汪寅仙,蔣蓉已去世,汪寅仙後來也獲得了『大師』的稱號。
顧景洲先生後來改名『景舟』,他創作極嚴,一年只做幾把壺,每把壺做完後要反復看幾個月,纔拿去燒製。所以,直到他去世時,缸裏還有幾把已做好、未看够、未曾燒製的壺。
顧景舟大師以他的成就,成爲紫砂史上劃時代的人物。在此之前的紫砂壺,其藝術水準和製作的工細,從來未達到這樣的高度。其内在原因是他更具有文化素質。他在早期常與吴湖帆交往,現在還有一把吴湖帆爲他題的壺。但這把壺,現在看來,比他晚年的創作又有些差距了。
喜歡紫砂的人都推崇陳曼生的壺,其實陳曼生并不會製壺,他只是題字。他題字的壺大都是楊彭年做的,而楊彭年的壺藝并不是絶頂的。我有一把曼生壺,顧老晚年來京時鑒定過,他説這把曼生壺藝術極高,絶不是楊彭年做的。
現在,顧老的繼承人,自然就落到了周桂珍。這是純客觀的自然選擇,不是炒作出來的。舉個事實,前些年,桂珍爲我做了一把壺,我用來泡茶,無意之間,拿起壺蓋,把一壺茶都提起來了,我萬萬没有想到這把壺的精密程度會達到如此高境界,因爲這是古人傳下來鑒證紫砂壺精良程度的最高標準。上面所説的我藏的那把曼生壺,也能做到以蓋提壺。這可證周桂珍的壺藝早已達到古人最高的標準。我把這個情况告訴周桂珍,她説她做好了壺,自己覺得滿意了,燒好後就給人了,自己没用過,也就不知道有這個效果了。
我的藏品中,有幾把是高振宇做的,特别是那把大匏瓜壺,靈動而書卷氣,儒雅大方,真正表現了紫砂本身的文化素質。這是我藏的紫砂三大件之一。
我的紫砂藏品中,最奪人眼目的是秀棠大師給我做的紫砂大畫筒,口徑約三十多厘米,形如竹筒,在紫砂藝術中,這恐怕是空前的杰作,我把它視同拱璧。
還有周桂珍給我做的那把特大曼生提梁,那是壺件中的極品,即使是曼生來看了,也絶想不到有這樣的大器。
我平生的紫砂交游,都印刻在這些藝術品上,這都是傳世之作,因此我的紫砂情誼也會隨着這些名器傳之久遠。
本書的砂壺攝影都是汪大剛兄的精心杰作,若無此高妙攝影,則讀者無從鑒賞這些名壺的神韵,所以本書的砂壺原器與攝影可以妙合無間,故特爲奉告讀者。
二〇一三年七月二十四日,寬堂九十又一於瓜飯樓

显示全部后记

我與紫砂藝術家的交往,從我還在家鄉無錫時算起,至今已有六十多年了。我現今還藏有一把紫砂廠合作社時期的作品,那時『左』的風氣説來難以令人置信,那時紫砂壺上不准署個人的名字或印章,哪怕你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也不准留名。做完後,壺底只准蓋『中國宜興』一個公章,其他位置,都不准有個人的印記。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我到宜興去,買了一把綫圓壺,就是這樣的作品,我一直用它泡茶,有一次,周桂珍來看到了這把壺,她説這是五十年代名家的作品,那時不准署名,哪怕是最有名的高手,也不准用私章。那是提倡無名氏的時代,有了個人名字,就是個人突出,就是個人主義。所以這把壺儘管是名家作品,但也只准蓋『中國宜興』一枚公章。這把壺總算被我保存了七十年,可以作爲時代的見證。
這本書裏收的一些紫砂名作,還有一些要向讀者説明的,我那把曼生壺,壺蓋上的款爲『維松』。顧景舟曾説過,這把壺不是楊彭年做的,比楊彭年的好得多。當時他未説下去,後來知道,當時爲陳曼生製壺的,并非只有楊彭年一人,故顧老的意思是説這是另一位比楊彭年水平更高的人爲陳曼生做的。但『維松』是何人,我一直未能考查出來。
我另有一把綫圓壺,是汪寶根的杰作。據説汪寶根製壺,自守極嚴,凡做得不滿意的,寧可把它毁了,也不讓傳世。我藏的這把壺,曾經名家品評,均推爲典範之作。還有一把馮桂林的菱花壺,其花瓣上下綫條準確,無絲毫差錯。最近,有友人用相機拍攝放大,其上下綫條凹凸交錯,儘管一小半在壺蓋上,一大半在壺身上,而壺蓋圓轉自如,停下來依然上下綫條只是一根綫,分不出上下截。這種手工的絶藝,允稱絶活,所以我一直珍藏着它。
從當代的紫砂大師中,我極賞周桂珍,前面序言裏提到她給我做特大曼生提梁,當時共做了三把,一把爲南京博物院收藏,一把爲我收藏。當時正值我於一九八四年十二月末,奉國務院外交部、文化部之特派,去蘇聯列寧格勒(今稱聖彼得堡)鑒定《石頭記》抄本,擔任專家組組長和中方發言人,蘇聯的《石頭記》抄本經過我們鑒定後,由我代表鑒定組做了結論性的發言,肯定了這個抄本,因此與蘇方達成了聯合出書協議。李一氓先生是全面策成此事者,蘇、我兩方聯合出書協議的簽訂,實際上是重開了中蘇政治對話的新局面。李一氓先生爲此大喜,寫詩贈我和李侃、周汝昌(後二位是小組成
員)三人,詩云:『泪墨淋漓假亦真。紅樓夢覺過來人。瓦燈殘醉傳雙玉,鼓擔新鈔叫九城。價重一時傾域外,冰封萬里識家門。老夫無意評脂硯,先告西山黄葉村。』我收到李老給我親筆手書的詩稿後,立即次其原韵,敬賀一首。詩云:『世事從來假复真。大千俱是夢中人。一鐙如豆拋紅泪,百口飄零繫紫城。寶玉通靈歸故國,奇書不脛出都門。小生也是多情者,白酒三杯吊舊村。』此詩隨即抄奉李一氓先生。這時,恰好周桂珍製成此特大曼生提梁,而且兩把已定出,我正在此時到宜興,幸運地得了最後一把。我立即把我奉和李一氓老的上述七律,寫在了壺上,由秀棠爲我刻寫。此事一時傳爲紫砂佳話。實際上這壺上還銘刻着一段當時中蘇復交的友好史話。
這把壺在京展出過,凡見到的人,無不高度稱贊周桂珍的壺藝和徐秀棠的刻工。以上一段特殊内情,我從未公布過。今已事過三十年,李一氓老及其他兩位俱已作古,就連當時蘇方主要參加談判的李福清、孟列夫也已作古。我趁此書之出,特將這一段紫砂佳話公之於衆,藉以懷念故去的諸友和李一氓老。
本書除叙跋及所附詩、文爲我所作外,有關紫砂壺的作者、刻者、壺件的評析等文字均爲我的助手高海英廣集前人資料所作。所以,特此説明并致謝。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十五日夜於瓜飯樓,時年九十又一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冯其庸(1924—2017),名迟,字其庸,号宽堂。江苏人。著名红学家、史学家、书画家。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文字博物馆首任馆长、中国红楼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汉画学会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红楼梦学刊》主编等职。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为《瓜饭楼外集》第7卷,收录了冯其庸先生收藏的37件紫砂壶,多为名家所制。如曼生壶为紫砂壶史上的著名壶器,极具收藏价值。书中不仅展示了许多名家名壶,还记录了宜兴陶艺世家顾景舟、高海庚、周桂珍、高振宇、徐秀棠、徐徐等人的生平以及与作者的交谊。读者可了解紫砂壶艺术的发展过程、紫砂壶的工艺特点,提升鉴赏能力。
本书主体为紫砂壶收藏介绍,依次是作者简介、壶器介绍、照片、拓文、释文。拓文高清易辨,释文便于使用;后附作者关于宜兴紫砂艺术和名家的文章,另有作者与宜兴紫砂壶世家的珍贵合影集。

显示全部目 录

自 序——我与紫砂
瓜飯樓藏紫砂壺
001 八角杯 楊彭年
002 菱花杯 楊彭年
003 圓角四方杯 趙松亭
004 六方杯 趙松亭
005 委角六方杯 趙松亭
006 曼生銘高虚扁壺 維  松
007 杮竹提梁壺 范大生
008 菱花綫圓壺 馮桂林
009 綫圓壺 汪寶根
010 傳爐壺 文  耀
011 綫圓壺
012 集玉壺 高海庚
013 追月壺 高海庚
014 均玉方壺 周桂珍
015 大曼生提梁壺 周桂珍
016 大彬如意壺 周桂珍
017 聯璧壺 周桂珍
018 曼生提梁壺 周桂珍
019 梅花提梁壺 周桂珍
020 掇球壺 周桂珍
021 卧虎壺 周桂珍
022 陶靈壺 周桂珍
023 調砂印方壺 周桂珍
024 杮圓壺 周桂珍
025 杮圓壺 周桂珍
026 瑞獸吉祥壺 周桂珍
027 玉匏提梁壺 周桂珍
028 大掇球壺 周桂珍
029 高井欄壺 李碧芳
030 仿時大彬隱元壺 高振宇
031 吉祥提梁壺 高振宇
032 石瓢壺 高振宇
033 大玉匏提梁壺 高振宇
034 爐鼎壺 徐  徐
035 掇球壺 劉建芳
036 石瓢壺 徐秀棠
037 仿竹根大畫筒 徐秀棠
宜興的紫砂藝術
記陶壺名家顧景舟
工極而韵 紫玉藴光——記周桂珍大師的紫砂藝術
走在世紀前列的藝術家——記紫砂工藝大師徐秀棠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飾——記青年陶藝家高振宇
紫砂詩録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宜興的紫砂藝術

宜興紫砂,是中國傳統的茶文化和陶文化相結合的産物,是製陶工藝史上的一枝奇葩。
據現代考古所得,宜興鼎蜀鎮周圍有豐富的新石器時代以至於各代的陶器遺存,羊角山的發掘,更證實了從北宋中期一直到明初,已經開始用當地的紫砂製陶。
宜興歷來又是著名的産茶區,唐代詩人盧仝的名作《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説:『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陽羨就是宜興的古稱,此詩下半部分描寫喝茶的豪興: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這一段文字,已成爲描寫飲茶的千古名句,殊不知它恰好是描寫飲陽羨茶的,由此可見陽羨茶聲名之高。
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有寫煎茶的名詩《汲江煎茶》云: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脚,松風忽作瀉時聲。
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

此詩短短八句,把汲水煎茶到茶熟而飲,一直到茶後不眠,坐聽夜更種種情事,寫得生動逼真。東坡晚歲曾買田陽羨歸隱,至今宜興東坡書院還有東坡買田碑的石刻,昔年我去書院曾親見。現在宜興紫砂中流行的東坡提梁,雖并非東坡實迹,但也足見詩人見愛於茶鄉兼陶都的人們了。
以上種種,都説明宜興於陶、茶二事,是得天獨厚、淵源極深的。
我家鄉無錫與宜興緊鄰,近年宜興與無錫又合爲一市,多年來我常去宜興鼎山、庚桑、善卷、慕蠡諸洞,東氿、西氿水區,國山碑,周孝侯墓,蛟橋諸名迹,都曾尋訪。我十分欣賞陽羨山水,尤其是從宜興到鼎蜀鎮的一段,真是風景絡繹,如行山陰道上,據説南山深處茶區,風景更爲清絶,無怪乎宜興會成爲人文之鄉了。
宜興紫砂自明供春、時大彬以來,盛名不衰,供春壺我只看過顧景舟老先生的臨本,大彬壺則看過幾件,書載大彬壺初期題刻係用竹簽畫刻,我在故宫看到過這樣一件用竹簽題名的大彬壺,現在此壺還陳列在珍品展覽室,實爲罕見的珍品,但是否爲真品,也待確證。大彬以下各家,我雖未能盡閲,但大都是親眼見過的。紫砂之得享盛名,一是因爲宜興鼎蜀鎮的紫泥優質獨絶,冠甲天下,無與倫比;二是歷代以來,工藝相傳,青出於藍;三是與文人結合,一握紫泥,詩畫題刻,琳瑯滿目,雖黄金美玉,無以過也。因此數端,宜興紫砂至今見重於世,珍貴勝於翠玉。當代的紫砂大師顧景舟先生,我與他論交已四十餘年,他的藝術,實在已臻紫砂的至高境界。論歷史,大彬、曼生等功不
可没,論工藝,則今天已是後來居上,顧老先生早已度越前輩了。我曾有詩贈顧老云:

彈指論交四十年。紫泥一握玉生烟。
幾回夜雨烹春茗,話到滄桑欲曙天。

然而,并不僅僅顧老先生孤峰獨秀,與顧老同輩的蔣蓉,以花器馳名天下,其所作瓜果草蟲,傳神文筆,妙絶一時。而顧老的傳人高海庚、周桂珍、徐秀棠也都是一時俊才,還有汪寅仙、徐漢棠、李昌鴻、顧紹培等,如群星燦爛,輝耀陶都。
其中尤以周桂珍的《曼生提梁》《井欄六方》《仿古如意》《僧帽》《追月》等壺,綫條端莊流暢,風格樸實凝重,呈現出大家風範,我也有詩贈云:

長空萬里一輪圓。憶得荆溪寒碧仙。
我欲乘風歸去也,庚桑洞外即藍田。

在紫砂雕塑中,徐秀棠天南獨秀,一時無雙。他的作品傳神寫意,别具風韵。他的羅漢、八怪諸塑,早已是馳名宇内、洛陽紙貴了。秀棠還能書能畫,他的刻尤爲精妙,我近年在宜興所寫茶壺,大部分是秀棠所刻,能與我的字妙合無間。我在壺上的書法也大抵借重他的刻,纔得傳神,所以我也有詩贈他:

秀出天南筆一支。千形百相有神思。
曹衣吴帶今何在?又見江東徐惠之。

今以顧老的聲望功力,秀棠、昌鴻諸君的才思,編此一部大書,自然聚百代壺珍於一集,晴窗展玩,衆美畢備,如對古賢,如接今秀,其樂爲何如也!因樂爲之序云爾。
一九九一年七月十八日於京華雨窗,時蘇、錫、宜、常正在洪水包圍中也,遥望南天,不勝神馳

記陶壺名家顧景舟

去年我到美國講學,參觀舊金山博物館時,看到展品中有兩件中國江蘇宜興的陶壺,其中一件標明是清代名手時大彬製的。我拍了照片回來,經宜興紫砂壺的老工藝師、著名的製壺名手、紫砂壺的鑒定專家顧景舟同志看後,指出它是贋品,他説時大彬很少做這種菊花形的壺。一件贋品尚且被陳列在舊金山的博物館裏,可見紫砂壺是如何地被人珍視了。
這種馳名中外、享有盛譽的藝術珍品紫砂陶歷史悠久。根據對古窑址的發掘,可追溯到北宋中葉,距今已有千年。製壺的能手,自明清以來,名家輩出,代不乏人。明代最著名的有供春、時大彬、李仲芳、徐友泉等;到了清代,又有陳鳴遠、項聖思、楊彭年、陳曼生、邵大亨等名手。他們製作的茗壺,在今日已經成爲稀世之珍,爲收藏家所寶藏。
我與顧景舟同志相識已經十多年了,他在紫砂工藝上的成就是卓越的,在國内和國際上早已享有盛名。一件蓋有他的圖章的紫砂壺,在國際市場上就會成爲巨富們争奪的對象。景舟同志的作品所以能獲得這樣高的國際國内的聲譽,絶不是偶然的。他今年已經六十八歲,自幼就從事紫砂工藝,對紫砂工藝的全過程有十分精辟透徹的瞭解,精於鑒别古器,又工於造型設計。他分析品評傳品,往往片言中的,發人之所未發。我有兩件藏器,一直很珍視,也經幾位行家鑒定過,都是贊揚一通,稱兩壺不分高下,我也不清楚到底有没有高下之分,但經過景舟同志的法眼,他一下就指出了兩個壺時代的先後,特别指出其中一壺在造型上的不足之處,而另一壺則骨肉亭匀、穩重沉静雅致,弧綫正反的結合十分諧和清秀,壺把和壺嘴自然渾成而又藏巧於拙,不見刻鑿痕迹。景舟同志對一件舊壺的分析評論,實際上反映了他對紫砂壺的全面而深厚的美學修養,這是與他具有很高的書、畫、金石、文物覽賞的修養分不開的。他與海内許多著名書畫家都有很深的交往。前面提到的明代的製壺名家時大彬,他的原作目前國内只有一件,而這一件珍品,是一九七五年在江蘇江都縣丁溝公社的一個明代萬曆四十四年(一六一六)的墓葬中出土的,當時認爲是一把普通壺。顧景舟同志聞訊後騎了四十里路的自行車趕到丁溝,對這件茗壺做了十分精確的鑒定,指出它確是大彬壺無疑。不久前,我國著名的陶瓷專家馮先銘也明確地指出,國内真正可信的大彬壺,就只這一件,可見景舟同志鑒别之精。
五十多年來,景舟同志創作了數十種壺型,他善製素面光身,不事堆雕。實際上製壺藝術中,素面最難,因爲它全身綫條畢露,既無假借,亦無藏躲,完全靠造型美、綫條美、色調美來抓住觀衆。所以一件素面壺,一入鑒賞家的眼睛,就好壞立見。其精者,就如二王的書法,耐人尋味;其俗者,往往搔首弄姿,反而不成姿態。當然,我絶没有輕視『花貨』(以堆雕捏塑手法摹擬自然形態的器形)和『筋囊貨』(壺身處理成有規則的曲直綫條紋,如花瓣樣筋囊器形)的意思,這兩種壺形及其製作手法,也自有它們的獨到之處,所謂各有所長,不能相輕也。
一件佳壺,往往要形神兼備。所謂『形』,當然就是指造型、綫條;所謂『神』,就是通過結構匀稱、綫條流暢簡潔、製作精巧、色澤沉静幽秀等各個方面綜合形成的一種藝術氣質、藝術風格,它往往能引人入勝,叫人入眼難忘。景舟同志的作品,就能够做到形神兼備,令人看後不能忘懷。
景舟同志幾十年間帶了二十多個徒弟,其中水平較高的有十多人,現任紫砂陶廠的副廠長高海庚就是景舟同志最得意的傳人,他繼承了景舟同志的技法,設計和製作也能一絲不茍,而且亦能自出新意,創製佳作。景舟同志説,二十七年來,像小高這樣特别拔尖的人只有一兩個,可見人才之難。然而,我們畢竟已經有了一批紫砂特種工藝的優秀傳人了,這是值得慶賀的事。
一九八二年十月四日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