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全部序言
近年来,一批汉语近义词辨析词典陆续面世,其中也不乏明确标示是为学习汉语的外国学习者编写的,但据用后的学习者反映还不能完全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仔细追究起来,不外乎是针对性还不够强,要么所辨析的词语并非学习者最感困难的;要么辨析所用词语超出了他们的语言能力,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么辨析的项目仅局限于词义、搭配、用法的宏观对比,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外国学习者在近义词语使用上的迷茫与困惑。尽管如此,随着近义词辨析词典愈出愈多,必定前修未密,后出转精。置于读者案头的这本《商务馆学汉语近义词词典》就是后出的很有特色的一部。特色如下。
1.读者对象明确。凡例中明确圈定,使用该词典的读者一是对外汉语教师,这自然使词典具有教学参考的价值;另一类更加广泛而迫切需要查阅该词典的读者是“具有中级汉语水平的外国人”。宗旨既立,编写就有了难度。要想让中级汉语水平的外国学习者看懂、领悟,然后能正确使用,就必须对释义语言在难度上有所控制,做到简明、浅显、易懂。编者从四个方面控制释义语言的难度:用词范围、用词数量、句式难易、术语选择。释义用词限定在:初、中级词汇之内,并以初级为主。用词数量控制在3200个之内,且完全不用英语翻译。不难看出,词典运用了“元语言”理论,即把这用于释义的3200个词,看做描写、辨析近义词时所使用的一种更高层次的语言,一种“对象语的解释性符号”。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可以把这3200个释义词语看做元语言词元。这种词典编法,在外语辞书编写中已多有所见,但在汉语辞书编写中尚属草创。
2.收词宽泛、实用。既为近义词词典,首要的问题是要界定何谓近义词?如何判断两个词(语)为近义,标准确实很难把握。学界的观点也不尽相同。本词典取一种宽泛的理解。实际上是在意义方面存在着细微差别的一组词(语),也就是在词的理性意义或色彩意义上存在细微差异的一组词语。理性意义是词的概念意义,色彩意义是附加意义,后者更难掌握。正是这些差异,对语言的表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同中有异”,使用时才不得不有所区别,也就是所谓的用法不同。本词典不拘泥于对近义词的学术上的理解,而是从教学实际出发,为中级水平的汉语学习者服务,在捆绑近义词语时,也就不论词性是否相同,音节是否相等,只要意义相同或相近,学习者容易发生混淆,就排在一起,予以辨析。如:大约/约,不见得/不一定/未必,帮/帮助/帮忙,同样/一样。这样的收词与编排,目的全为实用。
3.辨析框架新颖、细密。一般的近义词典注重意义方面的分析,大多是以词义为单位的辨析,这是指同一义项范围内的差异,是“同中之异”;而以词为单位的辨析,不限于同一义项范围内,是“同外之异”。正如吕叔湘先生(1983)所说:“两种做法各有长短。主要以词义为单位,兼顾以词为单位的做法是扬长避短的做法。”本词典在传统做法上又有创新。采取的是既析同又辨异,以辨异为主的原则。自行设计了一套新颖、细密的释义框架。简言之,就是先“析同”,再“辨异”。所谓析同,即通过概括描写,指出一组近义词在意义、用法方面的相同之处。所谓辨异,就是通过分析对比,在不同层次上显示其差异。第一层次是从语义、句法、语用三个范畴进行分析、对比,然后在每个范畴下再设分项。比如在句法对比项目下又设语法特征、组合分布、句型句式三个分项。如此由大到小,如剥春笋,层层剖析,十分清楚。
此外,本词典的编写宗旨是,从学习者的视角出发,服务于中级汉语水平的外国学习者,故描写与辨析只能说清楚基本道理,而真正的理解近义词还要靠例句。为了让学习者能从本词典中切实受益,编者不从文学作品中选取例句,而是或从汉语教材中摘取,或是编者自造,编好之后,再发给学生,看其是否能懂,反复修改、斟酌,力求简明、熨贴、实用,颇见功夫。
词典编出,只有在使用中才能见短长。无论如何,这是一本有新意的近义词词典,还望读者在使用中发现不足或罅漏以便修订时更臻完善。
是为序。
赵金铭
2007年6月于北京语言大学
1.读者对象明确。凡例中明确圈定,使用该词典的读者一是对外汉语教师,这自然使词典具有教学参考的价值;另一类更加广泛而迫切需要查阅该词典的读者是“具有中级汉语水平的外国人”。宗旨既立,编写就有了难度。要想让中级汉语水平的外国学习者看懂、领悟,然后能正确使用,就必须对释义语言在难度上有所控制,做到简明、浅显、易懂。编者从四个方面控制释义语言的难度:用词范围、用词数量、句式难易、术语选择。释义用词限定在:初、中级词汇之内,并以初级为主。用词数量控制在3200个之内,且完全不用英语翻译。不难看出,词典运用了“元语言”理论,即把这用于释义的3200个词,看做描写、辨析近义词时所使用的一种更高层次的语言,一种“对象语的解释性符号”。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可以把这3200个释义词语看做元语言词元。这种词典编法,在外语辞书编写中已多有所见,但在汉语辞书编写中尚属草创。
2.收词宽泛、实用。既为近义词词典,首要的问题是要界定何谓近义词?如何判断两个词(语)为近义,标准确实很难把握。学界的观点也不尽相同。本词典取一种宽泛的理解。实际上是在意义方面存在着细微差别的一组词(语),也就是在词的理性意义或色彩意义上存在细微差异的一组词语。理性意义是词的概念意义,色彩意义是附加意义,后者更难掌握。正是这些差异,对语言的表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同中有异”,使用时才不得不有所区别,也就是所谓的用法不同。本词典不拘泥于对近义词的学术上的理解,而是从教学实际出发,为中级水平的汉语学习者服务,在捆绑近义词语时,也就不论词性是否相同,音节是否相等,只要意义相同或相近,学习者容易发生混淆,就排在一起,予以辨析。如:大约/约,不见得/不一定/未必,帮/帮助/帮忙,同样/一样。这样的收词与编排,目的全为实用。
3.辨析框架新颖、细密。一般的近义词典注重意义方面的分析,大多是以词义为单位的辨析,这是指同一义项范围内的差异,是“同中之异”;而以词为单位的辨析,不限于同一义项范围内,是“同外之异”。正如吕叔湘先生(1983)所说:“两种做法各有长短。主要以词义为单位,兼顾以词为单位的做法是扬长避短的做法。”本词典在传统做法上又有创新。采取的是既析同又辨异,以辨异为主的原则。自行设计了一套新颖、细密的释义框架。简言之,就是先“析同”,再“辨异”。所谓析同,即通过概括描写,指出一组近义词在意义、用法方面的相同之处。所谓辨异,就是通过分析对比,在不同层次上显示其差异。第一层次是从语义、句法、语用三个范畴进行分析、对比,然后在每个范畴下再设分项。比如在句法对比项目下又设语法特征、组合分布、句型句式三个分项。如此由大到小,如剥春笋,层层剖析,十分清楚。
此外,本词典的编写宗旨是,从学习者的视角出发,服务于中级汉语水平的外国学习者,故描写与辨析只能说清楚基本道理,而真正的理解近义词还要靠例句。为了让学习者能从本词典中切实受益,编者不从文学作品中选取例句,而是或从汉语教材中摘取,或是编者自造,编好之后,再发给学生,看其是否能懂,反复修改、斟酌,力求简明、熨贴、实用,颇见功夫。
词典编出,只有在使用中才能见短长。无论如何,这是一本有新意的近义词词典,还望读者在使用中发现不足或罅漏以便修订时更臻完善。
是为序。
赵金铭
2007年6月于北京语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