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乾嘉学术札记训诂理论研究 平装

分享到:

定价:¥128.00

  • 著者:183423 
  • 出版时间:2020年08月本印时间:2020年08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479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18460-1
  • 读者对象:训诂学研究者和普通读者
  • 主题词:训诂研究
  • 人气:301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该书以科学的方法整理、研究乾嘉学术札记,揭示了乾嘉训诂学的真谛。

该书从乾嘉学术札记中发掘出一些鲜为人知的训诂理论材料,并进行系统的梳理与汇整,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曹海东,男,1962年生,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主要为汉语史、经典诠释学。在《中国语文》《语言研究》《古汉语研究》《语文建设》《孔子研究》《辞书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独著《古文阅读精要》《朱熹经典解释学》《(今注)新译曹子建集》《诸葛亮:智圣人生》等;主编《历代寓言小品》《二十五史通鉴》等;参编《后汉书辞典》《聊斋志异全本译赏》等。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乾嘉学术札记训诂理论研究》一书是作者对乾隆、嘉庆年间学术札记中训诂理论进行系统细致研究的著作。清代乾嘉时期,传统训诂学臻于全盛,期间学术札记多至难以计数,是清代学术的重要载体。学术札记以训诂考据为主,亦不乏理论性探讨。该书便致力于乾嘉学术札记中此类训诂理论材料的研究,对其表而出之,类而聚之,剖而析之,推而演之,议而评之,试图展现乾嘉学者训诂学理论的基本面貌和内在精神。

显示全部目 录

第一编 绪 论
一、“乾嘉学术札记”界说 / 001
二、乾嘉学术札记与训诂学研究 / 008
三、研究缘起及研究价值 / 014
四、研究工作之说明 / 020
(一) 对学术札记中训诂理论材料的发掘和搜集 / 020
(二) 对乾嘉学者训诂学思想体系的整理和建构 / 023
(三) 对乾嘉学者训诂学思想内涵的诠释和阐发 / 024
(四) 对乾嘉学者训诂学理论的综合考察和评价 / 025
第一章 学术札记中的训诂总论
第一节 训诂之名实 / 028
一、“训”“诂”分用之义 / 028
二、“训”“诂”合用之义 / 030
三、训诂与相关学术 / 034
第二节 训诂之作用 / 038
一、训诂有助于古书解读 / 039
二、训诂有利于经世济时 / 046
三、训诂有裨于博物识古 / 049
第三节 训诂之条件 / 051
一、识文字 / 052
二、分句读 / 055
三、知音韵 / 057
四、达古语 / 059
五、晓文例 / 062
六、精校勘 / 064
第二章 学术札记中的训诂对象论
第一节 论文本之文字 / 066
一、文字之讹误 / 066
二、文字之校勘 / 069
三、文字之通假 / 073
第二节 论文本之词汇 / 078
一、联绵词 / 078
二、同义复词 / 087
三、同源词 / 093
四、词义的存现、发展 / 100
第三节 论文本之文法 / 113
一、倒文 / 114
二、省文 / 117
三、互文 / 120
第四节 论文本之文理 / 122
一、文本有文理存焉 / 122
二、语脉与文势 / 124
三、训诂须顾及文理 / 128
第三章 学术札记中的训诂体式论
第一节 传注体 / 134
一、传与注 / 136
二、笺 / 137
三、疏 / 140
四、章句 / 149
五、集解 / 154
第二节 辞书体 / 159
一、辞书体专书概述 / 159
二、《尔雅》 式 / 162
三、《说文解字》 式 / 165
第三节 考辨体 / 172
一、笔记著作类 / 172
二、单篇短章类 / 180
第四章 学术札记中的训诂方法论
第一节 因声求义 / 184
一、探求语源 / 187
二、破假借字 / 190
三、释联绵词 / 194
第二节 依形解义 / 197
一、依形解义法概述 / 197
二、依形解义法的主要作用 / 199
三、依形解义应注意的问题 / 204
第三节 考求故训 / 206
一、训诂释义需要考求故训 / 206
二、考求故训应注意的问题 / 210
第四节 循文求义 / 214
一、循文求义为解经之善道 / 215
二、循文求义所依语境因素 / 216
第五节 旁通互证 / 224
一、旁通互证法界说 / 225
二、旁通互证法的运用 / 227
三、旁通互证忌于牵合 / 231
第六节 以图解经 / 233
一、以图解经法的历时发展 / 233
二、以图解经法的适用范围 / 235
三、以图解经法的诠释效应 / 236
四、以图解经应注意的事项 / 240
第七节 方言证古 / 242
一、方言证古法的理据 / 242
二、方言证古法的运用 / 245
第八节 名字证发 / 250
一、名字证发法的合理性 / 250
二、名字证发法的功效 / 253
第九节 以目验之 / 259
一、以目验之法的适用范围 / 260
二、以目验之法的实用效果 / 263
第五章 学术札记中的训诂弊病论
第一节 轻改经字 / 268
一、不得其解而臆改 / 269
二、曲护误说而强改 / 271
三、依据他本而误改 / 273
四、随意破字而滥改 / 274
五、径以本字易借字 / 277
第二节 穿凿附会 / 279
一、穿凿附会的表现形态 / 282
二、穿凿附会产生的原因 / 286
第三节 望文生训 / 293
一、依据借字而为解 / 294
二、依据误字而为解 / 296
三、不晓古义而强作训释 / 297
四、不明语源而强作训释 / 299
五、泥于联绵词字面而求义 / 300
六、泥于音译词字面而求义 / 301
第四节 增字解经 / 302
一、增字解经概说 / 302
二、增字解经的成因 / 304
第五节 不识文法 / 310
一、不识字 (词) 法而误解 / 311
二、不识句法而误解 / 319
三、不识章法而误解 / 327
第六节 以今例古 / 330
一、以今例古之所以为弊 / 330
二、以今例古的存在范围 / 332
第六章 学术札记中的训诂发展论
第一节 汉代训诂 / 345
一、传注之作繁富,训诂专书兴起 / 348
二、因近古之便利,得古人之真意 / 355
三、讲究家法师承,利弊得失并存 / 358
四、治学态度朴谨,训诂方法合理 / 363
第二节 魏晋六朝训诂 / 368
一、总体呈衰微之势 / 369
二、局部有可称之善 / 372
第三节 唐代训诂 / 376
I一、义疏之学的得失 / 376
二、其他成果的评鉴 / 378
第四节 宋代训诂 / 379
一、经籍诠释发生转向 / 380
二、功过是非各有论断 / 382
第五节 元明训诂 / 385
第六节 清代训诂 / 388
一、成果超迈前代 / 388
二、研究特点突出 / 392
第七章 学术札记训诂理论的综合考察
第一节 训诂理论的特点 / 401
一、学术精神:具有崇实性、求真性 / 401
二、学术思维:具有创新性、辩证性 / 406
三、学术品格:具有实践性、实用性 / 411
四、学术观点:具有会通性、开放性 / 415
第二节 训诂理论的局限性 / 420
一、话语形态的局限性 / 421
二、思想观点的局限性 / 425
第三节 训诂理论的贡献与影响 / 433
一、改变了过去训诂重形不重音的观念 / 433
二、促使传统训诂学向科学语言学转轨 / 437
三、为乾嘉以后的训诂学研究奠基铺路 / 442
余论:学术札记训诂理论的现代转化 / 455
附录:引用古籍书目 / 467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由是观之,札记(笔记)文的特点较为鲜明:内容涉及广泛,包罗宏富,庞杂而零碎;写作自由灵活,随得随记,不拘定格。对于札记(笔记)文的特点,今人也有不少论述。如刘叶秋说:“笔记的特点,以内容论,主要在于‘杂’:不拘类别,有闻即录;以形式论,主要在于‘散’:长长短短,记叙随宜。”郭预衡说:“以‘笔记’‘笔谈’‘随笔’‘杂记’‘纪闻’‘笔录’之类名书者,宋代为多。这类著作可以统称之为‘笔记之文’。这类文章,正如王若虚所说,‘典实过于浮华,平易多于奇险’。也如近人吕叔湘所说:‘作者不刻意为文,只遇有可写,随事写去,是“质胜”之文,风格较为朴质而自然。’(《笔记文选读序》)……洪迈于《容斋随笔》卷首曾说:‘予老去习懒,读书不多,意之所之,随即记录,因其后先,无复诠次,故目之曰随笔。’‘意之所之,随即记录’,就是说,写时是很随便的。”
以上对“札记”的名与实做了简要的诠说,下面再对“学术札记”概念做一些解释。顾名思义,“学术札记”是一种以学术问题探讨为主要内容的札记(笔记)之文,它以阐发、论证作者特定的学术观点或学术主张为旨归,是古人所撰札记(笔记)中重要的一类。刘叶秋有言:“归纳一下从魏晋到明清的笔记看,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是小说故事类的笔记……第二是历史琐闻类的笔记……第三是考据、辨证类的笔记。始魏晋迄明清的读书随笔、札记,从晋崔豹的《古今注》、唐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宋沈括的《梦溪笔谈》、戴埴的《鼠璞》等,到清钱大昕的《十驾斋养新录》、孙诒让的《札迻》等,都属于这一类。”刘氏此处提及的考据、辨证类笔记,其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术札记”。张舜徽论及清人笔记,曾说:“今兹所采百家笔记之言,有辨章学术者,有考论经籍者,有证说名物制度者,有订正文字音义者,有品定文艺高下者……得失互见,多可商榷。”张氏此处所说的清人笔记之言,也属于本书所言“学术札记”的范畴。
学术札记是我国古代学者常用的撰作形式,也是我国传统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它与西方人讲究形式之系统、整饬的著述样态有所不同。正如论者所云:“札记体这一学术形态为中国传统学人所惯用,其体例如同诗话,由若干没有直接关联或逻辑联系的知识片段连缀而成,结构松散。”“以札记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人文学术的著述形态,确乎迥异于以‘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为特征的‘系统化’的西学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