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相关图书

图书搜索:

艺术社会学 平装

分享到:

定价:¥50.00

  • 主编:  
  • 出版时间:2023年12月本印时间:2023年12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268页
  • 开本:32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2301-0
  • 读者对象:高等院校美术学学科教师、学生(本科生、研究生)及相关科研人员
  • 主题词:艺术社会学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作为艺术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学科——艺术社会学在国内的产生和发展状况研究


 

显示全部前言


艺术到底是什么?艺术一词大家耳熟能详,它承载着丰富的价值。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艺术的内容与形式均发生着相应的变化。现在艺术不再局限于画布上的油彩、博物馆的雕塑、音乐厅华丽的乐曲、舞台上舞者们优雅的舞姿,艺术的内涵与外延变得更加宽泛,一些学者不再局限于从美学的角度来阐释艺术,而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阐释艺术,艺术社会学由此诞生。
学科的建立与完善伴随人类社会教育的发展,某一学科的建立,应当首先明确该学科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矛盾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是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论,也是艺术社会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从学术发展的历程来看,早期学者从社会学角度考察艺术问题的研究活动受到各自知识谱系、研究旨趣及研究对象界定方法之影响而呈现出种种区别。
受美学、艺术哲学的影响,李泽厚、乔治•迪基(Geroge Dickie)等学者侧重从哲学的角度去回答“审美的社会性”及“艺术定义的社会机制”等抽象问题。从社会维度方面,将“美的本质”“艺术定义”等普适性概念作为研究对象,提出“艺术界”这一概念,作为解释和界定日常生活用品与艺术品的区别。
受艺术史的影响,W. J. T.米歇尔(W. J. T. Mitchell)、弗朗西斯•哈斯克尔(Francis Haskell)、李铸晋等学者,以历史的角度来回答具体的艺术问题,诸如图像及图式所反映的历史社会文化、画家公会及工坊等社会协作组织对艺术创作的影响、艺术消费及市场对艺术家创作的影响等。他们在研究对象的择取上表现出共同特征,即以艺术家及其作品为对象,尤其是以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图像与图式等内容为重点研究对象。这种研究路径始终以“作品”为着眼点和指归,意在阐明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美学与艺术问题。
受社会学的影响,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霍华德•贝克尔(Howard Becker)等学者主张从社会整体、“艺术界”等社会学角度探究艺术的社会生成、生产、分配及功能。这一脉络对于艺术活动及艺术现象中的社会存在、社会关系及社会环境等要素更加敏感,对于亚文化艺术的产生、艺术的合作生产、艺术家薪酬、社会阶层与艺术消费等话题的建构更具社会关切的意味。社会学知识与方法的运用也使得艺术研究更加客观化、科学化。

艺术从诞生之初就具有社会性,有些艺术作品也被艺术家赋予社会价值。相对艺术家对艺术生产的主体性参与而言,作为社会主体的公众以多样性身份参与艺术消费与传播,影响着艺术的发展。艺术与社会二者相互影响、紧密相连。艺术的发展依赖材料、工具、技术水平和人类知识的进步,从简单走向复杂,从原始走向成熟。艺术表现形式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社会意识的改变总会引起艺术观念的改变。艺术与社会间的密切互动使得艺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艺术社会学研究的范围不仅包括客观领域的研究对象,还包括主观领域的研究对象,如对价值与意义的追问等,目的是要通过强调对生活世界的“主体”分析,树立一种全新且全面的科学观。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所具有的根本属性,在文化体系中,主体性是人性的核心内容。作为一对主客相对的概念,主体是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客体是指主体活动中所指向的对象。
将艺术家视为艺术创作的主体固然不错,但是美学及艺术史研究中,也有人为了强调艺术家个人的创造力,而有意将其与大众群体对立起来。艺术家被描述成离群索居、独自在工作室中完成艺术创作的孤僻人物,这显然脱离了艺术家创作的真实情境。
艺术活动的主体不是艺术家,也不是艺术圈。如果认为艺术家是艺术活动的主体,那意味着艺术创作是艺术活动的全部内容,从而将艺术的界定视为某种个人表达。如果将艺术圈看作艺术活动的主体,认为艺术创作是艺术圈的某种合谋与合作,那么仍然是将艺术创作视为少部分人的兴趣表达,艺术圈只是他们通过“艺术”行为整合的小型社会共同体。
从艺术家个体到艺术界,艺术创作主体的认定已经朝着社会的方向更深一步发展,艺术活动通常是一批人的共同活动。通过合作,艺术界对艺术品生产和消费带来影响。

艺术社会学是一种以艺术为对象,来研究审美活动中的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艺术意义的揭示途径应当更加丰富、多元,因为艺术不仅可以依其技艺与风格来欣赏,更可以依其社会文化背景来欣赏、诠释。将人民群众认定为艺术创作的根本主体。从“艺术接受”角度来看,艺术需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趣味才能够作为一种文化活动持续的存在。
艺术社会学的客体容易与艺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混淆,但是二者具有明显的区别。艺术社会学的客体是针对艺术社会学研究的主体而言,不仅包括艺术生产中社会意识的物化和物态化,更包括艺术活动各环节的社会化过程。这一环节包括:第一,艺术生产的社会化机制;第二,艺术中介流通的社会化机制;第三,艺术消费的社会化机制。
艺术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其任务在于说明艺术社会现象及其一般规律,但无法回答价值问题。其研究对象是以艺术的社会现象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且研究素材主要取自社会生活。因此,事实和价值的区分是研究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为适应“艺术社会学”课程教学,引领学生迅速把握学科所包蕴的丰富知识、精深内涵与独特思维,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升艺术社会调研以及艺术管理工作的综合能力,我们编写了这本书。书的内容包含“艺术社会学导论”“艺术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艺术与公众”“艺术与鉴赏”“艺术与风格”“艺术与文化”“艺术与市场”“艺术与群体”“艺术与社会”九个章节。除前两章为课程概述,其余各章分别选取艺术社会学中的特定专题展开讨论,既有理论分析,又有艺术社会学现象与案例,各章后附有相应的思考题,学生可结合自身专业,深入学习和独立思考。
艺术社会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的丰富内涵来自生活与实践本身的富饶,探索艺术世界中日新月异的好奇心与践行时代赋予发展要求的实践欲,是本学科发展的不竭原动力。我们期待培养更多能够开展艺术社会调查和研究的英才。
在本书编撰过程中,得到苗双编辑的热心帮助,其专业、热情的工作态度与轻松、友好的沟通方式给我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特此致以谢意。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陶小军,美术学博士后,上海戏剧学院创意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艺术史与理论。侯力,艺术学博士、公派赴英国联合培养博士,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社会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研究方向:艺术史与理论。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艺术社会学将艺术品视为一种社会创作现象,充分考虑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社会联系,并从社会角度考察艺术作品及其创作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特征。艺术社会学有着深刻的理论内涵与丰厚的理论基础,为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管理、艺术美学等研究提供了独到的理论视角和理论阐释。本书围绕“艺术与公众”“艺术与鉴赏”“艺术与风格”“艺术与文化”“艺术与市场”“艺术与群体”“艺术与社会”展开专题讨论,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实践案例,便于读者体认、掌握和运用艺术社会学理论。
 

显示全部目 录

第一章 艺术社会学导论
第一节 艺术社会学溯源
第二节 艺术社会学概念
第三节 艺术社会学主题
第二章 艺术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艺术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
第二节 艺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三节 艺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技术
第三章 艺术与公众
第一节 艺术群众
第二节 艺术接受
第三节 艺术机构
第四章 艺术与鉴赏
第一节 艺术书籍
第二节 艺术评论
第三节 艺术史
第五章 艺术与风格
第一节 时代风格
第二节 地域与群体风格
第三节 个人风格
第六章 艺术与文化
第一节 艺术传统
第二节 艺术隐喻与符号
第三节 艺术创意
第七章 艺术与市场
第一节 艺术商品
第二节 艺术品经纪人
第三节 艺术品消费
第八章 艺术与群体
第一节 艺术分层
第二节 艺术界限
第三节 艺术融合
第九章 艺术与社会
第一节 艺术教育
第二节 艺术资产
第三节 艺术政策
附录 艺术赞助机制与政策研究:兼论艺术赞助政策的若干
建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