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生成与解构:德里达早期现象学批判疏论 平装中大哲学文库

分享到:

定价:¥60.00

  • 著者:25582 
  • 出版时间:2019年04月本印时间:2019年04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288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17184-7
  • 读者对象:普通高校、研究所哲学专业教师、研究员,哲学专业及对哲学感兴趣的大学生
  • 主题词:德里达(Derrida,Jacques1930-2004)现象学研究
  • 人气:164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以互文式的解读、细致入微的考察,重构德里达的解构思想。
本书围绕着差异、延迟、充替三个概念的生发过程,通过对德里达《胡塞尔哲学中的生成问题》《胡塞尔<几何学的起源>引论》以及《声音与现象》三本书的解读,重构了德里达的解构思想。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方向红,男,1967年8月出生,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人。哲学博士,中山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洪堡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国法国哲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东亚现象学会(PEACe)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德国哲学和法国哲学,尤其侧重于现象学。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采用一种互文式的解读方案和开放性的研究策略,将研究的理论目光投射在德里达的早期(从1953年至1967年)思想上并重点解读了德里达的三本著作:《胡塞尔哲学中的生成问题》《胡塞尔<几何学的起源>引论》以及《声音与现象》。本书的主线试图详尽、客观、不带目的论色彩地重构德里达解构思想从胡塞尔现象学中潜滋暗长、走向成熟的历史轨迹,尤其是德里达解构思想的三个核心原理——差异原理、延迟原理和“充替”原理——的生发过程;本书的副线从胡塞尔和德里达的原始文本出发,对两个不同视域的并置、启发和融合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同时尖锐地批评了德里达对胡塞尔现象学的误解、挪用和阉割并由此挑明胡塞尔思想的博大精深和顽强的生命力。

显示全部目 录

导言..................................................................... 1
第一节 德里达的历史初始语境与思想支援背景 ............................... 1
第二节 德里达早期现象学批判的解读模式 ..................................... 14
第三节 本书的理论立场与学理进路 ................................................. 19
第一部分 生成与差异
引 言....................................................................................... 27
第一节 生成的含义 ............................................................................. 27
第二节 辩证法的含义 ......................................................................... 30
第三节 生成与辩证法的关系 ............................................................. 33
第四节 《胡塞尔哲学中的生成问题》的文本学考察....................... 34
第一章 心理主义的生成......................................................................... 37
第五节 胡塞尔“哲学之路”的“起点” ........................................... 37
第六节 心理生成主义所面临的困难之一:“第一性的”关系“心灵的”关系 ........................................................................... 38
第七节 心理生成主义所面临的困难之二:“零”与“统一性”的生成 .............................................................................. 40
第八节 心理生成主义所面临的困难之三:“某物一般”的生成....43
第二章 描述性现象学的“生成”................................................................ 47
第九节 从生成向生成中立化的过渡 ................................................. 47
第十节 生成中立化所带来的问题之一: 难以还原的客观时间...... 48
第十一节 生成中立化所带来的问题之二:“原印象”是现象学的
辩证法还是本体论的辩证法? ......................................... 50
第十二节 生成中立化所带来的问题之三:自由、绝对主体性及其
限制 ..................................................................................... 55
第十三节 生成中立化所带来的问题之四:现象学的“剩余”与
“全部现象学的崩溃” ......................................................... 57
第十四节 生成中立化所带来的问题之五:纯粹之“我”与“现
显”之“我”的内在困境 ................................................. 62
第十五节 生成中立化所带来的问题之六:胡塞尔的“漏洞”—
“原素”(hylé)地位的两难 .............................................. 65
第十六节 生成中立化所带来的问题之七:“无限性”与“无定限
性”的混淆 ......................................................................... 69
第三章 先验现象学的“生成”:先验性与世间性................................... 75
第十七节 从静态的结构描述向动态的生成分析的过渡................. 75
第十八节 “非实项的内在性”的“不可还原的悖论”....................76
第十九节 暧昧和可疑的“生活世界” ............................................... 80
第二十节 “否定性”的起源 ............................................................... 85
第二十一节 理论兴趣与非沉思的兴趣 ............................................. 89
第二十二节 纯粹目的论观念的“二难选择” ................................... 92
第二十三节 “主动生成”说的两个困难 ........................................... 95
第二十四节 “被动生成”说与本体论 ............................................. 100
第四章 生成与目的论................................................................................ 105
第二十五节 先验目的论出现的必然性 ........................................... 105
第二十六节 目的论观念批判 ........................................................... 106
第二十七节 原意向与后生成的“现象学循环” ............................. 112
第二十八节 先验主体性的生成和运动 .......................................... 117
小结 解构之第一要素的出现:差异 ............................................... 122
第二部分 起源与延迟
引言 《 几何学的起源》与“生成”问题的重提........................................ 127
第五章 “远程通信”:从几何学的当下意义到它的“初次性”............ 129
第二十九节 胡塞尔向几何学源头进行回溯的思路 ....................... 129
第三十节 德里达对这一思路的辨明与怀疑 ................................... 131
第六章 本我的基础性地位质疑................................................................ 137
第三十一节 德里达的“令人惊异的转变” ..................................... 137
第三十二节 德里达与胡塞尔的分歧:如何跨越先验之我与先验之
“我们”之间的鸿沟 ..................................................... 140
第三十三节 为胡塞尔一辩 ............................................................... 141
第七章 语言文字的“身体化”:与“充替”概念擦肩而过................ 144
第三十四节 “书写的现象学” ........................................................... 144
第三十五节 中间地带的发现 ........................................................... 147
第三十六节 单义性与“充替”概念的初露端倪 ........................... 149
第八章 对观念的“看”与“听”:无限延迟的“终极创建”.............. 155
第三十七节 地理学和亚结构 ........................................................... 155
第三十八节 康德意义上的观念及其显现的方式 ........................... 157
第三十九节 三个影响深远的结论 ................................................... 162
小结 解构之第二要素的出现:延迟 ............................................... 166
第三部分 声音与充替
引言 《 声音与现象》的问题域及其解读方法............................................ 171
第九章 在表述与指号的根源处................................................................ 176
第四十节 表述与指号的区分 ........................................................... 176
第四十一节 德里达对这一区分的反驳:“缺口”说与逆命题..... 179
第十章 声音(1):“声音”概念的诞生................................................. 188
第四十二节 “声音中心主义”的显性思路 ..................................... 188
第四十三节 “声音中心主义”的隐性思路 ..................................... 191
第四十四节 对这一思路的简评 ....................................................... 198
第十一章 对自言自语的解构(1):符号的充替性............................... 201
第四十五节 孤独的心灵生活及其带来的解构学上的困难........... 201
第四十六节 解构学上的第一个切入口:“作为机遇性表达
的我” ............................................................................. 209
第四十七节 解构学上的第二个切入口:“代现” ........................... 217
第十二章 对自言自语的解构(2):“眨眼瞬间”与滞留..................... 227
第四十八节 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与德里达对“滞留”性质的
论证 ............................................................................... 227
第四十九节 对这一论证的合法性批判:多此一举的惊讶、沙堆及
其它 ............................................................................... 232
小结 解构与推翻 .................................................................... 239
第十三章 声音(2):声音与观念化的共谋性....................................... 242
第五十节 “超越”与“触发” ........................................................... 242
第五十一节 声音的超越性与“自身触发”性 ............................... 244
第五十二节 从“自身触发”的解构策略到“充替” ..................... 248
小结 解构之第三要素的出现:“充替” ........................................... 252
代结束语:从德里达与马克思的相遇看解构的边界................................ 256
附 录 论“Idee”的现象学分层 ............................................................. 278
参考文献................................................................................... 291
外文部分.................................................................................... 291
中文部分.................................................................................... 294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生成(genèse),顾名思义,一般来说是指起源、创世、创造、产生和发生。但是,在德里达看来,生成在胡塞尔那里自有其与众不同的含义:“胡塞尔将要说的生成绝不会与产生或‘实在的’形成(devenir)相混淆。”如果生成不是现实的发生或产生,那它究竟是什么呢?
德里达也没有给我们提供一个关于“生成”的定义,而是采取了一种迂回的策略:虽然我们不能定义“生成”,但我们可以指出“生成问题”在胡塞尔那里意味着什么。德里达说:“为什么总是从构成之物出发即从派生的产物出发我们才有可能追根溯源,回到构造性的起源,即达到最原初的因素?我们将会看到,这是这里提出的生成问题的全部。”原来“生成问题”是胡塞尔现象学的一条道路!德里达借用芬克(E. Fink)的话说,这是一条“考古学”的道路。胡塞尔为什么要走上这样一条道路?这样一条道路将通向哪里?德里达的解释是:

正是生成的课题引起了胡塞尔全部的不安。如果我们粗略地看一下有关这一课题的几个大的步骤的话,这有点类似于伴随着两个巨大的前进与后退的运动:它首先是对心理学主义、历史主义和社会学主义的拒绝;对自然科学或“世间”科学的逻辑的、哲学的企图是非法的、矛盾的。一言以蔽之,“世间”生成的存在,—虽然它还没有被胡塞尔所否认,可是在他的眼里,既不能抵达逻辑含义的客观性,与之相应,也不能抵达现象学意识或先验意识的存在或尊严。这种意识才是一切生成的构造性源泉,它在自身之中原初地自我产生、自我呈现。

胡塞尔走上这条道路的原因在于对生成问题的“不安”,他虽然从已构成之物出发,但这种被构成的存在绝不存在于现实世界或自然科学之中。这条道路最终通向的是先验现象学的意识,全部的起源和生成只有在这里才能得到发现和显现。这也间接回答了我们开始时的问题:生成不是现实的发生,而是作为构造性源泉的意识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