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
军队一旦形成对峙,那就是消耗战,消耗的是人力、物力和财力。在这场对峙中,秦一直是采取攻势。廉颇也尝试过进攻,但连连失利,所以坚守壁垒,不再与秦军交战。但是,任何单纯的防御总是不稳固的,所以不断有赵军的营垒被攻破。
相对而言,比起有着关中、巴蜀、汉中以及三川地区丰富资源的秦国,消耗战对赵国更不利。孝成王着急了,消耗粮饷不算,胡服骑射以来,野战乃是赵军的特长,怎么龟缩在壁垒之中,弃长而用短,还连连失利?所以不断派人到前线,催促廉颇与秦军决战。但老成持重的廉颇明白,赵军固然善战,但遇上秦国的战争机器,还是以谨慎为好。
昭襄王也着急,两年时间没有拿下上党,岂不让他国笑话?比起赵孝成王只知道督促廉颇出战不同,昭襄王把眼光放在了敌国。他采纳范雎的建议,要让赵国自乱阵脚。秦国派出了间谍,到邯郸散布谣言,说廉颇虽然英名卓著,但和秦军作战就从来没有胜过,所以犯上了恐秦症,不敢出战。秦军怕的,是赵奢父子。赵奢虽然死了,但他儿子赵括精通兵法,当年赵奢打败秦军,用的就是他的计谋。如果赵括为将,还用得着担心秦军吗?秦国间谍散布的谣言,经过赵国民众和贵族的认同,成了舆论。而舆论是可以影响上层决策的。
赵孝成王接受了这股舆论的影响:赵国和秦国多次交战,真正给秦军以重创的,还真是赵奢,廉颇什么时候打败过秦军?早就听说赵奢的儿子比老子还厉害,谈论兵法,老子也甘拜下风。主意一定,命赵括为上将,带领增援部队,开赴长平前线,取代廉颇,与秦军决战。
赵括自小随军,在父亲的指导和熏陶下,精通兵法,自认为当今天下,除了秦国将领白起之外,无人是自己的对手。所以,赵括一直在等待报效国家的机会,现在机会终于来了,可以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了。
儿子高兴,母亲却担忧。老太太亲自来见孝成王,请求国君收回成命,说儿子虽然谈论兵法头头是道,但缺乏实战经验,把战争看得过于简单,乃至当成游戏,当年他父亲曾经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孝成王笑了,别人都希望自己的儿子出息,您丈夫倒好,怎么尽说儿子的不是?赵括的经验可能差一些,但经验都是在实践中取得的,如果不让他实践,怎么可能有经验啊?另外,他从小生在军营,多次随父出征,又怎能说是没有经验呢?
赵母为了说服国君,只得揭露儿子,说当年他父亲带兵,无论是国君的赏赐,还是战场的缴获,都分给将士,根本不往家里带,所以将领效力、士兵卖命。但儿子不是这样,您刚刚奖赏给他的财物,他全搬回家了。您说打起仗来,有人给他卖命吗?
真是有见识的母亲。中国历史上这样有见识的母亲还真不少,当年吴起带兵,给士兵吸毒疗伤,引起了士兵母亲的担忧。别人问她,吴起将军爱兵如子,你有什么可担心的?这位母亲说,将领爱兵如子,士兵就在战场上拼命。当年我丈夫为吴起将军拼命,战死疆场,看来儿子也回不来了。
两位伟大的母亲为军事家们揭示了一个极其简单却常常被忽视的道理:只有爱兵才能得到士兵的爱戴,两军相遇,将领的命运、国家的命运其实掌握在普通士兵的手中。
孝成王没有接受赵括母亲的请求。赵括带领增援部队,来到长平前线,立即改变廉颇的战术,筹划与秦军主力决战。
昭襄王早就等着这个消息,立即做出两个决定。第一,命武安君白起日夜兼程,赶赴长平,为秦军统帅,同时严密封锁消息:“有敢泄武安君为将者斩。”第二,动员秦国所占领的靠近长平的“河内”地区,年满十五岁以上的男子,统统编成军队,增援奔赴长平。有些教科书和普及读物说全国十五岁以上的男子赶赴前线,那是误解。
白起来到前线,一场空前的“斩首”行动开始了。行动分为四步:
第一步,选择有利地形,深沟高垒,构筑坚固的“秦壁”,又叫“秦长垒”,白起亲自带领部分秦军在此坚守,并指挥作战。
第二步,派出主力,向赵军发起攻击。赵括正在筹划与秦军主力决战,见秦军挑战,正中下怀,率领赵军主力迎战并击溃秦军,乘胜追击。秦军打打退退,一直退至秦壁并进入秦壁。赵括指挥赵军大举进攻,但秦壁固若金汤。
第三步,早已派出的数万秦军“奇兵”尾随赵军而至,从侧后向赵括所率领的赵军发动攻击,并切断其与大本营的联系。赵括既无法攻破前面的秦壁,又无法突破后面秦军的拦截,只得就地构筑工事,以待大本营的救援。但赵军大本营也受到秦军的攻击,所以并不敢轻易救援。
第四步,对被困赵军发起总攻。此时赵军已经被困四十余天,兵粮早断,内部哗变,赵括冒死突围,被秦军射杀,残余赵军及困守在大本营的赵军经过一场血战,活着的缴械投降。
此时,秦军统帅白起竟然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将放下武器的赵军全部坑杀,仅留下二百四十人,让其逃回赵都邯郸报信。邯郸城内,一夜三惊。
持续两年、双方投入的总兵力达上百万的长平之战,以秦军完胜而告结束。
说起来,赵括其实也挺冤,一位可能成为一代军事天才的青年将领,没有经过多少磨炼,就遇上天下第一杀星。爱惜士兵的理念,其实也是需要在实践中建立的。昭襄王散布谣言,推动赵国起用赵括,并不是因为赵括没本事,而是看中他的狂妄,看中他“敢战”的特点。所以,赵括一为将,昭襄王立即换将,说明他也认为,除了白起,秦国恐怕还真没有谁制得了赵括这个狂人。据各方面的记载,秦军在这场战争中,也是伤亡惨重。后人说赵括“纸上谈兵”,未免过于以成败论英雄。
赵孝成王接受上党的决策其实也没错,秦、赵终有一战,对于赵国来说,拖得越久,秦国越强大,特别是如果听任秦国兵不血刃得到上党,对于赵国更加不利。所以,接受上党,提前和秦军决战,这也是赵国不得已的选择。
昭襄王亲临前线,犒劳将士,准备兵发邯郸。赵国是否就此成为第一个被秦军消灭的“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