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跨洋话史:在全球化时代做历史 平装

分享到:

定价:¥69.00

  • 主编:  
  • 出版时间:2017年01月本印时间:2017年01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519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12862-9
  • 读者对象:历史学的学习者和研究人员,大中专学校和中学历史教师,爱好世界历史的读者
  • 主题词:世界史研究
  • 人气:279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在全球化时代看历史学家如何做历史,重新反思过去,想象未来

 

  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对世界范围的历史研究和教学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知识屏障被打破,众多被埋没的史料得以使用,知识和信息的交流达到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和广度,大大促进了不同地域的历史学家之间的交流,也对各国的历史研究与教学提出了挑战。本书就展现了部分历史研究者对于这一挑战的回应和思考。书中收录的23篇文章,大部分(70%)为世界史各领域的专题研究,小部分(30%)为与中美高校世界史教学相关的研究论文。专题研究分别涉及欧洲史、拉美史、美国史、日本史、古罗马史、东南亚史、拉美史、中华民国史的区域史和国别史,在主题上则涵盖宗教史、数据史学、冷战史、妇女史、老年史学、口述史、环境史、思想史、政治史、宪政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等。这些文章部分回答了全球化时代如何做历史的问题,是对全球化时代历史学者工作方式的想象付诸于实践的结果。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王希,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印第安纳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河北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著有《民主的考验:黑人选举权与北部共和党人的政治 (1860—1910)》,《原则与妥协: 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西方国家政治制度•世界历史第11卷》(合著)。译著包括《美国自由的故事》和《给我自由!一部美国的历史》。
  肖红松,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河北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兼任中国社会史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华北区域史、中日关系史。著有《近代河北烟毒与治理研究》和《中共政权治理烟毒问题研究——以1937—1949年华北乡村为中心》。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对世界范围的历史研究和教学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信息屏障被打破,无数埋没的史料得以发掘,知识的分享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和广度,历史的讲述变得更为多元,讲述的方式不断翻新,讲述的材料也更为丰富多彩,所有这一切对传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历史叙事,甚至价值观念都提出了挑战,也迫使历史学家反思史学知识的生产与传播。如何在全球化时代从事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成为历史学家不得不思考的一个大问题。

  本书就展现了部分历史研究者对于这一挑战的回应和思考,代表了一种难得而独到的努力。23位在中美两所高校任教、具有不同学术训练的历史学家,通过各自的研究,建构起一场跨越太平洋的史学笔谈,内容涵盖史学理论、史学史、世界史研究与教学,既有对传统史学领域(如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革命史、文化史等)的精致个案研究,也有对新兴史学领域(如老年史、口述史、跨国史、环境史、数字史学、新劳工史等)的深入评介,展示了中美历史学家对全球化呈现的挑战的一种积极思考与想象——如何以更为多元的方式和更为丰富的材料来研究和讲述历史。

显示全部目 录

前言
第一部分   史学方法与史学史
1. 近代早期欧洲的老年妇女:作为分析范畴的年龄 -- 波 琳
2. 数字史学:它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20年 -- 莫思特
3. 作为公共史学的口述史:  通过见证来创造和解释过去 -- 康艾琳
4. 外交官、公民与跨国网络: 21世纪的美国冷战史研究 -- 卢淑贞
5.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的美国移民政策史研究 -- 韩 玲
6. 美国学界对中华民国史的近期研究-- 包安廉
7. 多棱镜下的《大自然与权力》:环境史写作的再思考 -- 慧黛米
第二部分   专题研究(世界史)
1. 东南亚与中国、印度的文明对话:从东南亚文明多样化谈起 -- 程爱勤
2. 罗马—拜占廷帝国的社会变迁在丝路交往中的影响 -- 郭云艳
3. 统一天下的理想与力不从心的权力:公元10世纪伊斯兰帝国的权争 -- 贝柯丽
4. 英国都铎王室领地探析 -- 张殿清
5. 从欧洲自由主义到意大利法西斯主义:历史的反思 --欧保罗
6. 二战前日本政党政治探析 -- 连会新
第三部分   专题研究(北美史)
1. 论墨西哥波菲里奥时代的现代化 -- 张家唐
2. 布拉塞罗项目与美墨跨境劳工组织研究,1948—1955  --  海安迪
3. 美国革命有多革命?从“新军事史”中寻求答案-- 薄卫恩
4. 《独立宣言》阐微 -- 刘 研
5. “我们亲爱的家园在此、在彼,无处不在”: 论内战前美国的修道院革命 -- 马约夫
6. 美国现代化进程论纲:略论“拓荒性”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 宋东亮
第四部分   世界史教学
1. 《世界古代史》课程教学的挑战与变革 -- 孙艳萍
2. 在21世纪亲历中世纪宗教史:来自朝圣之旅的反思 --  费凯伯
3. 历史教学:芬兰模式及其全球影响力 -- 傅雪仑
4. 作为政治的历史知识:中国的美国史书写与教学(1949—2009)-- 王 希
作者、编者简介
索引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在全球化时代做历史

                                     

  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时代,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冲突、渗透与融合,资本、技术、思想与人口的跨国快速流动,核武器的存在与扩散,以及环境、气候和资源构成的挑战,正在改写传统的经济规律和政治秩序,将人类命运更加紧密地锁定在一起。虽然全球化的进程始于5个世纪之前的地理大发现,但我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地感受到它的冲击和影响。居住在不同地区的人群对全球化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但所有人都分享一种共同的感受: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需要重新反思过去和重新想象未来。

  历史研究与历史教学也面临同样的挑战。传统的信息屏障被打破,无数埋没的史料得以发掘,知识的分享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和广度,历史的讲述变得更为多元,讲述的方式不断翻新,讲述的材料也更为丰富多彩,所有这一切对传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历史叙事,甚至价值观念都提出了挑战,也迫使历史学家反思史学知识的生产与传播。如何在全球化时代从事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成为历史学家不得不思考的一个大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本书代表了对这个“大问题”进行思考的一种努力,但它提供的不是一个直截了当的回答——目前可能也没有人能够提供这样的回答。本书呈现的可谓是一种“思想碎片的组合”。如何理解呢?本书23篇文章按主题大致可以分为史学方法解释、史学史梳理、专题研究,历史教学法讨论、历史研究与教学的国际案例等几类。每篇文章讨论的是某个领域内的具体问题,作者的训练背景和他们服务的大学体制也非常不同,有些繁杂。然而,他们却分享一个共同的职业身份——历史学家,并且分享对全球化时代的史学研究和教学的深切关怀。正是这种共同的身份和共同的关切,构成了对上述“大问题”共同进行思考的基础,因此也就有可能产生意义相关的“思想碎片”。

  就史学方法的介绍而言,波琳、莫思特、康艾琳、慧黛米分别介绍了老年史学、数字史学、口述史学和环境史学的近期发展与研究方法。老年史学在西方学界的兴起的历史也不长,在国内则可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波琳对“老年”作为新分析概念所具有的跨学科潜能的讨论应该对国内学者具有启发性。在2015年第22届国际历史学科大会在济南举行之后,数字史学似乎已在国内形成先声夺人之势,但莫思特的切入角度十分独特,他除了介绍该领域在美国史学界的起源和发展之外,也讨论了如何“合理合法地”将其纳入现行专业评估体制的程序。康艾琳刻意在讨论中加入对中国口述史传统的梳理,彰显这一学科并非是西方学界的独创。慧黛米对影响力巨大的《大自然与权力》的深入点评则展示了环境史学在纵横双向上具有的广大研究空间。

  ……

  这些文章是否回答了全球化时代如何“做”历史的问题,我们并不确定,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它们共同引发我们去思考超出各自研究之外的问题,并至少在三个方面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重要的启示。首先,在研究视野方面首先,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历史研究虽依然占据主流位置,但力图突破和跨越这种传统分界的主题研究正在蓬勃兴起,标志着历史学家希望重新发现那些被“民族国家”的思维框架所遮掩和淡化的历史,跨国史研究对于认识民族国家历史本身也是极为重要的。这种新的视野不光体现在老年史、妇女研究、环境史、移民史、国际商贸史、古代文明交流史的研究中,而且在较为传统的政治史、经济史、外交史、军事史、思想史和劳工史中也得到采用。其次,在研究方法方面,我们观察到,“跨域借鉴”正在成为一种普遍的史学实践。“跨域借鉴”是卢淑贞教授在描绘外交史领域的史学史发展时使用的词,可以直白地理解为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但我们认为,“跨域借鉴”的含义更为深远和丰厚。它的含义不单是指从其他学科借鉴研究方法或解释模式。它并不主张在方法论上的生搬硬套,它也不否认史学拥有独特的实践形式。在哲学意义上,“跨域借鉴”有一种更高的期许——它赋予历史学家一种新的观察和想象历史的眼光,它鼓励历史学家摆脱过去那种以单一知识结构、单一方法训练和单一语言和单一种类的材料(包括口述和文字材料)作为基础来生产历史知识的模式。历史学家必须以一种更为开放的心态和眼光来做历史和开辟新的史学路径。再者,在研究工具与研究技能方面,我们注意到,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材料的收集、整理、保存和呈现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变化的速度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料之外。这种变化直接影响到此刻和未来的研究质量,也决定着历史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发展。我们深感,历史学家不仅需要熟悉和驾驭电子化的史料资源,而且还需要积极参与到电子化史料的建设之中,这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趋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这句古训在全球化时代并不过时,未来历史学家的训练必须加强针对电子化信息的使用的技能训练。

  我们同时认为,至少在另外两个意义上,本书具有独特的价值。首先,它是中美学术一次特殊合作的历史记录。中美学术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形式多样,但发生在历史学者之间的、以专业院系为基础的集体交流与合作,应该并不多见,很有可能这是第一次,所以意义非同寻常。其次,本书也是一次打破“行业隔阂”的尝试。因为专业分工的原因,隔行如隔山,不同史学领域的同事,即便在同校同系共事,也很少有机会坐在一起,就共同关心的史学问题进行有深度的交流或合作出版文集。本书则力图显示,不同背景的历史学者能够坐在一起,通过思想的冲撞,学会欣赏彼此的工作,并找到能够分享的东西。应该说,这也是一种将我们对全球化时代历史学者工作方式的想象付诸于实践的结果。

 

  数字史学:它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20年

             莫思特(R. Scott Moore)

  “历史,作为一种探索知识的领域,此刻正站在其观念被颠覆的悬崖边上。”

  “在21世纪的早期,我们很可能会面临史学专业的重造,这一新使命的广阔前景将令我们受益无穷。”

 

  归根结底,历史学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学术领域了。它的最基本的功能是记录和追述过去。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历史学家们对作为历史学家的职业了然于心,即当那些被选定的事件发生之时,将它们记录在册。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公元前5世纪写作了一部关于希腊人与波斯人的战争史,他在导言中提及为何要记录这场战争历史的原因:“哈利卡纳索斯人希罗多德在此发表他的研究成果,他这样做是为了使希腊人和异邦人所创造的令人惊异的各项成就,不致因年代久远而湮灭无闻,特别是为了把他们发生冲突的原因记载下来。”他的继任者,也就是后来被称为“史学之父”的修昔底德,在其所著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导言中也表示了同样的目的: “作为雅典人,我修昔底德写作了这部发生在伯罗奔尼撒人与雅典人之间的战争的历史。在这次战争刚刚爆发的时候,我就开始写我的历史著作,相信这是一次伟大的战争,比从前发生的任何战争都更有记忆的价值。” 罗马历史学家李维在他的《罗马史》中写道:

我打算做的是记录罗马人自建城以来所取得的各种成就,是否能够获取与这项劳作相称的成果,我一无所知;即便可以做到,我是否又敢于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如我想见的一样,新一代历史学家会不断前来,他们相信自己掌握信息更真实的事实,或拥有比前人的写作更优越的方法,他们不仅会证明这个题目的老朽,而且会证明过去研究的迂腐。即便如此,如果我能尽我所能记述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的行为,我就感到心满意足了;如果我的名字被如此众多的作者所湮没,我将从那些令我相形见绌的作者的盛名与辉煌之中寻求慰藉。

 

  一千八百年之后,著名德国历史学家兰克对历史学领域做了几乎完全相同的描述:“史学被赋予了评判过去、并指引人们从中获取对未来的教益之功能。但当前的史学并不期望去承担如此高远的责任。从根本上讲,它希望做的只是展示事情是如何发生的。” 作为一个领域,从最早的历史学家开始,史学始终如一地保持了自身的研究方法。这并不是说它从未改变过(尤其针对过去一个世纪而言),而是说它发生的变化并没有改变历史学家使用的基本方法和欲达到的基本目标。譬如,历史学家及时而正确地扩展了研究主题,将更为多元的群体(如妇女、少数族裔和其他被从前史学忽视的群体等)纳入到研究的范围、并发展和借鉴了新的哲学方法论(如社会史、马克思主义史学、后现代理论等),然而,史学研究方法的根本并没有改变。但在过去的25年里,这种“静态”开始发生松动和变化;随着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对史学研究、成果呈现与出版技术的掌握,在未来的20年内,史学研究技术的进步及其随之产生的新史学将给这个领域带来更大的变化。

  “数字史学”是历史研究的一个新的分支领域,它强调在史学研究中更多地使用数字技术。正是它的发展导致了史学正在经历的一系列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虽然历史学家经常使用“数字史学”一词,它也频频为网络、出版物、访谈、学术会议或大学网站所用,但它却没有一个精确而具有共识的定义。不同的人和机构对它的使用既有关联却又不同。一方面,这是一个人人都能识别并可描述的词;另一方面,要对他人准确说明该词的定义又是十分困难的。在一种最宽泛的意义上,“数字史学”也许可以被定义为是一种“……任何使用数字技术来创造、强化或传播历史研究和史学成果的实践(研究方法、期刊文章、专著、博客写作、课堂活动)”。 我在本文中将使用这个定义,因为它最具有包容性;如果数字史学作为一个领域要想获取成功的话,它必须将与自己相关的所有方面(研究、出版和教学)都包括在内。

  这个新的分支领域虽然最初的起步缓慢,但在过去10年里进步迅速,并在可见的未来会更快地成长。尽管如此,人们对它仍然存有诸多的误解,包括历史学家在内。为此,我们需要对数字史学的演进、围绕它所产生的种种误解以及它对未来史学研究的影响进行讨论,从而不仅为它的实践者而且为更大范围的史学实践者展示该领域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