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政治经济学研究(第一卷) 平装

分享到:

定价:¥11.80

  • 著者:56877 译者:
  • 出版时间:1997年04月
  • 版次:1页数:286页
  • 开本:32
  • ISBN:7-100-00640-6
  • 主题词:政治经济学研究一卷
  • 人气:127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西斯蒙第是经济学史上颇具影响的人物,毕生著述甚多。本书是西斯蒙蒂后期主要的经济学著作之一。对于全面研究西斯蒙蒂经济思想,是十分必要的;对初次接触西斯蒙蒂经济思想的人来说,也不失为一本可以入选的参考书。

显示全部出版说明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出版说明

  我馆历来重视移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从五十年代起,更致力于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代表作品。幸赖著译界鼎力襄助,三十年来印行不下三百余种。我们确信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够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些书籍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毋需赘述。这些译本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汇编为丛书,才能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查考,又利于文化积累。为此,我们从1981年至2000年先后分九辑印行了名著三百六十余种。现继续编印第十辑。到2004年底出版至四百种。今后在积累单本著作的基础上仍将陆续以名著版印行。由于采用原纸型,译文末能重新校订,体例也不完全统一,凡是原来译本可用的序跋,都一仍其旧,个别序跋予以订正或删除。读书界完全懂得要用正确的分析态度去研读这些著作,汲取其对我有用的精华,剔除其不合时宜的糟粕,这一点也无需我们多说。希望海内外读书界、著译界给我们批评、建议,帮助我们把这套丛书出好。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2003年10月

显示全部序言

                                          中译本序言

(一)

    西斯蒙第是经济学说史上颇具影响的人物。他毕生著述甚多,除历史著作和本书外,其余经济学著作主要有:《托斯卡那的农业》(1801年)、《商业财富或政治经济学原理在商业立法上的应用》(1803年,以下简称《论商业财富》、还有《政治经济学新原理或论财富同人口的关系》(1819年,以下简称《新原理》)。

    西斯蒙第的《新原理》已为我国经济学界所熟悉。其《政治经济学研究》(1838年,以下简称《研究》则鲜为人知,因为:一方面,《研究》在经济思想方面和《新原理》基本相同。非专门研究西斯蒙第的人,一般没有必要涉及它;另一方面,该书以前没有中译本,从而限制了读者的范围。不过,《研究》毕竟是西斯蒙第后期主要的经济著作之一,其内容又是《新原理》一书的补充和发展。因此,《研究》中译本的出版,对于全面研究西斯蒙第经济思想,是十分必要的;对初次接触西斯蒙第经济思想的人,也不失为一本可以入选的参考书。

(二)

    西斯蒙第经济思想的发展分为前后两个截然相反的时期。这与西斯蒙第所处的时代,法国、瑞士的经济状况,以及小商品生产者的地位和要求,密切相关。十八世纪末,资产阶级革命摧毁了封建宗法经济关系,建立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起初,小生产者是拥护资本主义制度的。他们希望摆脱封建束缚,求得发展,因而对资本主义充满了希望和幻想。到十九世纪上半期,法国、瑞士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工业革命也兴起了。尽管小商品生产者在工农业中仍占据大多数,但其趋势却是日益衰落和受排挤,迅速分化。西斯蒙第目睹了工业革命和农业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不断与小商品生产者的迅速分化瓦解和被改造,形成鲜明的对照。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各种矛盾和弊病也开始日益显露出来。这时,原来对资本主义抱有较大幻想的小商品生产者,在自身分化瓦解中开始失望、抱怨和反对资本主义,希望能按自己的要求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改良,甚至企图谋求资本主义之外的新的社会经济制度。于是,一些从小资产阶级立场出发,为劳动群众说话的经济学家,便站出来著书立说,试图阻止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迅猛发展,把资本主义纳入小生产的宗法和行会的经济关系中。西斯蒙第的经济思想,就恰好反映了小生产者对待资本主义态度的变化。

西斯蒙第前期的经济思想,代表了对资本主义充满希望和幻想的小商品生产者的利益和要求,因而推崇和赞成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思想主张。其前期代表作《论商业财富》反映的就是这种倾向。西斯蒙第后期的经济思想,则反映了受排挤和发生分化的小商品生产者对资本主义失望后,企图走改良道路的要求,因而强烈反对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思想主张。其后期代表作《新原理》,就是这种倾向和尝试的集中反映。《研究》则是对《新原理》中提出的主张和见解的进一步阐述和发挥。

《研究》是西斯蒙第的最后一部经济学著作,原为他的多卷本长篇巨著《社会科学研究》的第二卷和第三卷(第一卷是1836年出版的《自由人民之宪制的研究》)。第一卷出版两年后,西斯蒙第出版了《研究》。西斯蒙第认为,他在《新原理》中所提出的经济科学的新原理,远未被人们所理解,尤其未被当权者所理解,因而无法克服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带来的弊病。这就“有必要以新的形式,反复地陈述我认为具有根本性的真理”①。

从结构上看,《社会科学研究》的第一卷《自由人民之宪制的研究》,是“关于自由人民的政体研究”,旨在阐明西斯蒙第所说的“真正的自由政策,并拿它同现今在理论家占主导地位的民主思想以及同在实践家占主导地位的蒙昧主义对照。”(本卷,第4页)其主要意图在于“设法让人们理解,人类通过革命改善命运的可能性是多么微小,因此,我竭力规划一条循序渐进的道路,人类才可望获得更多的智慧、更多的美德、更多的自由和更多的幸福。”(本卷,第4页)这充分反映了西斯蒙第思想倾向的改良主义性质。

《社会科学研究》第二、三卷,即《研究》,系零散发表于报刊上的文章的汇编,也有部分新补充的内容。全书“着重阐述财富分配的理论”(本卷,第5页),矛头针对“财富学派”或“理财学派”,即指向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研究》的第一卷,主要“研究领土财富与农民的生活条件力;《研究》的第二卷,“着重研究商业财富与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力(本卷,第7页)。

    在写作方法上,《研究》不同于《新原理》。首先,西斯蒙第认为,人们在浏览熟悉的领域时,会感到不耐烦。如果把所有的原理都放在一篇里简洁地叙述,读者就有可能跳过去。为此,他决定把理论原理与经验材料结合起来进行叙述。其次,他认为,研究人类生存条件一定要从具体情况出发,这也需采用理论与材料相结合的办法。第三,他决定,在上升到普遍意义之前,先列举事实;在寻求药方之前,先指出并描绘出病症。第四,由于该书大部分是零散文章的汇集,因此,每篇文章都有各自的阐述,独立的导言及相应的材料。“这种办法虽有重复之嫌,会受人指责,然而,它利多于弊”本卷,第2页)。西斯蒙第采用这种写作方法,主要是想和古典经济学派的抽象分析方法形成强烈对照,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不过这种方法对具体事例不厌其烦地直接描述,冲淡和限制了理论分析。这种方法尽管从经济史角度看,有一定可取之处,但比起英国古典学派,却是一种退步。

(三)

    尽管《研究》一书在思想高度上始终没有超过《新原理》,但它补充了大量材料来进一步发挥《新原理》的思想,并采取了更加鲜明的与古典经济学派相对立的态度。这里仅就几个主要问题,看看西斯蒙第在《研究》中是怎样在批判古典经济学派的同时,阐述他自己的主张和看法的。

一、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西斯蒙第认为,社会科学的研究要“寻求人类的最大利益,……包含提高道德品质与获得幸福力(本卷,第6页)。政治经济学也应遵循这一原则。他在《新原理》中曾说过:“从政府的事业来看,人们的物质福利是政治经济学的对象。”①在《研究》中他又指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人分享物质财富力(本卷,第6页)。《研究》一书把“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把财富看作获得社会幸福的手段”(第2卷,第2页),把关于人们的福利和财富分配的理论作为中心。围绕这个中心,《研究》注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察:第一,注意搜集与人相关联的事实。在西斯蒙第看来,“详细地介绍一个实例比阐述理论更为重要”(第2卷,第50页)。第二,研究各种人的幸福,包括道德、情趣、习性、智慧。第三,确定社会物质利益的规则与生活资料的原则。第四,研究对社会秩序变化的态度。简言之,西斯蒙第以人的福利和分配为中心的经济体系,主要研究的就是围绕该中心的分配和消费问题。

    西斯蒙第在《研究》中,集中力量批判了古典学派经济体系研究的对象和中心。他认为古典学派只关心财富不关心人,“理财学或财富增长的科学,也被认为是抽象的,不是与人或物相关联的,在这种基础上建立的大厦,也就象空中楼阁”(本卷,第ll页)。古典学派抽象地追求财富增长,而不问为谁的利益去积累财富,只是把尽可能地生产大量廉价物品作为国家的目的。在西斯蒙第看来,“财富就是人类劳动生产出来的大量物品,而人类的需要又将它消费了。”(本卷,第13页)“国民财富就是应该使所有的人分享到生活的好处”(本卷,第11页)。因此,应当从“人”出发去指导人的劳动及分配。作为一门好的政治经济学,“最重要的是认识穷人的地位,并向我们保证,只要穷人劳动,社会就能使他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力(本卷,第20页)。而人们富裕了,国家才会兴旺发达。

    西斯蒙第很清楚,“当亚当•斯密发现并向全世界揭示政治经济学的真正原理时,资本同所需要的生产活动,还是那么不相称,因此,他认为一个国家最想做到的事情就是积累资本,而最有利可图的活动就是使资本更快地周转”(本卷,第4l页)。古典学派认为,整个社会都是靠劳动养育的;而资本又推动了劳动。资本的最好用途是商业,最终是生产,因此,古典学派强调生产,并把生产与财富看作是一致的。西斯蒙第认为,“在那个时代,他们是完全对的。力(本卷,第45页)但西斯蒙第强烈反对古典学派下面的看法,即只需关心生产财富,不必担心消费和需求,因为“与创造交换手段的同时,生产也创造了消费的原因。他们说---------人的需要和欲望是永无止境的,总是会把所有这些财富转化为享受的”(本卷,第46页)。西斯蒙第认为,“劳动的目的应该是享受,生活的目的应该是消费”(本卷,第47页)。“决定生产在多大程度上合算的是生产同消费的比例”(本卷,第48页),而人的需要和欲望“只有同交换手段结合起来才能得到满足力(本卷,第47页)。

    通过这样的对比,西斯蒙第指明了他自己同古典学派之间的根本区别。他说:“理论上对立的结果看来产生了两个基本问题,即:生产和消费之间应保持何种关系,以及社会收入的真正性质是什么?力(本卷,第48页)这又归结为,古典学派的理论舍本求末,丢掉了人和真正利益,只关心物的进步,不关心人类的进步,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牺牲了未来。其最突出的例子正如西斯蒙第在《新原理》中所说:“英国的例子格外令人注目,因为它是一个自由的,文明的、管理得很好的国家,它的一切灾难的产生只是由于它遵循了错误的经济方针。”①这样,西斯蒙第就把古典学派的理论看作一种空洞、抽象、不切实际的,甚至导致社会灾难的学说加以反对。

    我们说,西斯蒙第主张的实际是一种反映小商品生产方式下社会经济活动的理论。他的政治经济学,不是从资本主义下占统治地位的根本的经济条件和关系出发,而是从小生产者的伦理道德观念出发的,以一切人相标榜的小商品生产者的要求。他说“人及其福利”实际是小生产者及其福利。这从他把消费放到头等重要的地位就可以看出来。他重视生产与消费的比例是对的,但他并不真正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他把个人消费直接同生产相联系,但没有看到生产消费的巨大作用,没有看到•在直接关系上,资本主义生产不单纯与个人消费相联系,而是更多地与生产消费相联系,只是在最终,才与个人消费发生联系。这样,他对古典学派的批评就陷入一种形而上学的错误中。此外,他强调个人消费和分配,反对古典学派强调生产,还在于他没有把生产理解为人们在生产中的社会关系。列宁说:“如果我们一贯把‘生产,看作生产中的社会关系,那末无论‘分配’或‘消费’都会丧失任何独立的意义。如果生产中的关系阐明了,各个阶级获得的产品份额也就清楚了,因而,‘分配’和‘消费’也就清楚了。相反地,如果生产关系没有阐明(例如。不了解整个社会总资本的生产过程),关于消费和分配的任何论断都会变成废话,或者变成天真的浪漫主义的愿望。西斯蒙第是这种论调的创始人。”②

二、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方法

    西斯蒙第不赞成古典学派的研究方法,认为它过于抽象。他尤其反对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大卫•李嘉图所采用的抽象研究方法,认为这种方法是造成古典政治经济学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许多矛盾和问题的重要因素。

    西斯蒙第认为,政治经济学应该引导人们走向幸福,而“要看出人们应该往哪个方向走,唯一办法就是把他们孤立开来,假设他们是为他们自己行事的,其中没有贸易,然后再去弄清他们的欲望和利益。一个单独的人的目的也应该就是所有人的共同目的,如果贸易是正当的,也就是说,如果是为社会服务的,而不是把一部分人的力量用来反对另一部分人的力量,不是使一部分人富有起来,而损害另一部分人,这个目的应该是相同的。真正的贸易只不过是希望实现共同目标的人在他们之间实行社会分工而已。”(本卷,第48—49页)

    我们说,西斯蒙第的研究方法在本质上,与古典学派的抽象分析方法并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西斯蒙第的分析是从小生产者开始,而古典学派则是从资产者个人开始。西斯蒙第反对李嘉图的抽象方法,其实反对的恰好是李嘉图的正确方面。李嘉图的错误并不在于运用抽象方法,而恰恰在于抽象得不够。西斯蒙第为了与古典派相区别,采取了更多的考察具体事例的方法,即描述的方法,不过,一旦遇到理论问题,仍然要回到抽象方法上来。其实,正是由于西斯蒙第的研究方法比古典派更不彻底,因而在理论上更不彻底,不能抓住生产关系进行分析。

三、关于积累、再生产和经济危机。

    西斯蒙第还坚决反对古典学派的无所顾忌地扩大再生产和进行资本积累的主张。

    他认为,古典学派的财富积累方式是:第一,生产得更多;第二,耗费得更少。这种方式鼓励个人活动的迅速发展。然而,在这种方式下,人们首先是为寻找利益而竞争,但不顾后果(参见本卷,第26页)。在普遍的竞争下,尽管生产和积累财富的技术发达了,作为资本的财富集中并扩大了,但小生产阶级却分化、破产了,贫富间产生了鸿沟,甚至发生突然的社会变动和毁灭,即经济危机。

    西斯蒙第认为,古典学派在这方面的看法是错误的。在这个问题上,马尔萨斯比古典学派高明。因为马尔萨斯“已经隐约地看到必须在生产和消费之间保持差不多准确的平衡力,“看到了市场可能发生壅塞,以致使生产活动成为生产者本身破产的一个原因”(参见本卷,第47页)。而李嘉图却假定:(1)生产的任何增长都是收入的增长;(2)收入的任何增加决定了消费的增长;并且认为,自由竞争会使这两条假定成为现实。

    西斯蒙第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现实是与李嘉图的看法相矛盾的。自由竞争使“每一个人在追求个人目的时,看不见整体的利益,也无法准确地衡量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一切人的需要。”(本卷,第51页)每个生产者都不能不与分工交换相联系,他必须找到消费者才能现发财的愿望。商人,在社会职能上就充当了生产与消费的中介人,充当了“社会后备储备的管理人力。贸易使消费者对商人产生了依赖心理而放弃了后备储备。这样,贸易愈发展,社会愈富裕,其后备储备就愈益减少,而生产与消费之保持均衡就愈重要。独立生产者可以依据自身的需要去安排生产计划,使经济处于均衡状态。出现贸易和市场以后,人们不顾需要,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并用其指导经济生活,于是,资本家、业主
(地主)、劳动者都竭力增加生产,致使产品越来越便宜,报酬越来越少。为了从销售数量上找回价格上的损失,他们就拚命生产更多的东西,却不考虑消费者的购买力。这就导致了整个生产的壅塞。

    当然,西斯蒙第还是比较注意消费对生产的制约作用的。他认为,贸易本身就会坚决反对这种生产的激增。“每一个商人都拒绝接受他们看来不容易和不能很快售出的商品,他们设法在仓库中保留最少量的库存,尽可能频繁地更新他的货色,而一旦他的资本不再以最大的速度周转时,他就会遭到损失。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觉得,生产者已经是够积极的了,如果再催促他们,迫使他们不顾遭到拒绝,更大批地投进贸易中去,那就冒失得太出奇了”(本卷,第54页)。这是自由贸易的竞争中本来就有的情况,而李嘉图却忽视了它。

    西斯蒙第认为,比较合理的经济制度,应当坚信消费对生产的决定作用,“只有消费增加了,增加生产才真正有利可图力,而“增加消费只不过就是增加开支”(本卷,第54页)。这就需要有合理的经济制度来保证收入分配。西斯蒙第还认为,要处理好再生产中消费与生产的关系,应有恰当的安排。他从小生产者自然经济出发,指出:“单独的人又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他劳动的目的就是满足他的欲望和需要”(本卷,第49页)。在这种情况下,就不会产生消费与生产的矛盾,不会发生经济危机。因而,个人安排生产与消费的原则,也就成为社会生产的原则:一切都按对消费的紧迫程度和顺序来安排。第一,生产用于享受而马上就能消费掉的东西;第二,生产用于长期享受的东西;第三,生产比生产者本人还要持久的东西。这三类东西属于消费储备,生产出来就享用,并通过消费来消耗它们。另外,还要有后备储备,以备不时之需。当这两种储备充实之后,就会停止生产和增加财富。再生产和积累就毫无意义和价值。西斯蒙第认为“从其整体来看,社会完全象这个人力(本卷,第50页)。处于这种情况下的社会,生产与消费就是均衡的,就不会发生经济危机,人民也是幸福的。

    我们说,西斯蒙第在积累和再生产方面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他坚持“斯密教条”,把社会总收入混同于社会总产品,只注意个人消费而没有注意生产消费。他批评古典学派为生产而生产,却没有看到,只有抓住生产和生产中的一切关系,才能抓住根本,因此,他谈消费问题、分配问题,都没有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相联系,都讲得不够深刻。尽管他注意到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却不能正确解释它。正如列宁所说:“事实上,如果我们用产品实现的不可能性、用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来解释危机,那我们就会否认现实,否认资本主义道路的适当性,认为它是一条‘错误的’道路而要去寻找‘另外的道路’。如果从这个矛盾中引出危机,我们就一定会认为,这个矛盾愈向前发展,摆脱矛盾也就愈困难。……相反地,如果我们用生产的社会性和占有的个人性之间的矛盾来解释危机,我们就是承认资本主义道路的现实性和进步性,并指责寻找‘另外的道路’是荒唐的浪漫主义。从而我们也就承认,这一矛盾愈向前发展,摆脱这一矛盾就愈容易,而出路正在于该一制度的发展。”①西斯蒙第所主张的,正是列宁所说的这种“荒唐的浪漫主义”观点,因此,他不能正说明积累、再生产和经济危机问题。

四、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对小生产的讴歌。

    西斯蒙第怀疑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合理性,经常批判和揭露它的弊病,还企图以小生产经济制度来代替它。在《研究》中,经常可以见到西斯蒙第这种情绪。在《研究》中,西斯蒙第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揭露和谴责了自由竞争造成的恶果,并为小生产者的破产和市场普遍壅塞而痛心。他还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集中的弊病,认为,尽管集中改进了一切事物,但也“毁坏了人的一切”,“凡是物取得进步的地方,人就得受苦”(第2卷,第131页)。他说,资本义在“欧洲罕有的繁荣时期,实际上只不过是使穷人的生活状况不断恶化,使制造业和商业濒临危机,同时还搅动了本世纪高枕无忧的幸福人民的平安生活力(第2卷,第277页)。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弊病使西斯蒙第及其追随者用爱慕的目光引起对中世纪的回忆,使他们企图恢复农业,恢复个人所有制,恢复智慧和幸福他认为,“只有当农民人数很多和生活幸福时,社会结构才得以巩固,,;“让农民过幸福生活就是目的,是社会的最大目的”(第2卷,第142页)。因为“真正的财富、真正的力量、以及国家的幸福都系于农村人口”(第2卷,第75页)。

    这些充分反映了西斯蒙第的小资产阶级立场,以及他找不到比资本主义更好的社会制度时只好转而求助于过去的思想。在《研究》中,他对过去田园诗般平静幸福的农村生活和个体经济不厌其烦地加以赞美和描述,就是上述思想的表现。宗法制的农业以及行会制的工业,这就是西斯蒙第所醉心的经济制度。

    不过,西斯蒙第自己也感到旧制度已一去不复返,倒退是没有出路的,而且“穷人自己向来也不同意倒退的运动”(第2卷,第211页)。尽管西斯蒙第“热情欢迎一切重新将无产者与财产结合起来的方法”,但“我们对这种方法不抱任何信心,它决不会消除那些极为严重的祸患,眼下这些祸患是工业、商品壅塞,以及为生产得更多更便宜的产品而展开的各种竞争造成的严重灾难”(第2卷,第212页)。他认为,“只有一些治标的办法:首先,最重要的是澄清舆论;第二,是不鼓励新的发明;第三,是在工业企业中排除巨额资本”(第2卷,第212页)。此外,在经济政策上,西斯蒙第主张依靠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来克服资本主义的弊病。他很清楚,小生产者的力量是十分软弱的。他认为,政府不应该直接干预个人的经济利益,但它应当出面纠正经济生活中的失误。这种纠偏,是政府的神圣职责,是“使国家不致为了增加某种收入而沦于毁灭”(第2卷,第36页)。政治经济学和政府行动的目的是为了人类的幸福,而不是为了物的积累,因而,政府应该阻止各种竞争,当然最重要的是“应该注意生活资料的分配,但是,应该考虑全体人民的利益,而不仅是社会上某个阶级的利益”(第2卷,第26页)。

    西斯蒙第对资本主义矛盾的揭露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是当时别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包括古典学派,都做不到的。这正是他的贡献和功绩所在。不过,西斯蒙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对小生产的讴歌,诚如马克思所言,“他中肯地批判了资产阶级生产的矛盾,但他不理解这些矛盾,因此也不理解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不过,从他的论据的基础来看,他确实有这样一种模糊的猜测:对于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生产力,对于创造财富的物质和社会条件,必须有占有这种财富的新形式与之适应;资产阶级形式只是暂时的、充满矛盾的形式,在这种形式中财富始终只是获得矛盾的存在,同时处处表现为它自己的对立面。这是始终以贫困为前提、并且只有靠发展贫困才能使自己得以发展的财富。”①但西斯蒙第看不到新的生产关系的代表,也找不到真正的出路。“在这方面,他常常求救于过去;他成为‘过去时代的赞颂者,,或者也企图通过别的调节收入和资本、分配和生产之间的关系的办法来制服矛盾,而不理解分配关系只不过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的生产关系。力②这完全是他的小资产阶级立场和狭隘眼界所造成的。他能做的只是以小生产者的道德伦理标准,对资本主义进行感伤的评判,实际上,也就是以“良心”和“情感”来代替他经济学家的理智和科学分析。

    西斯蒙第是一位在经济学说史上占特殊地位的经济学家。尽管其学说总的历史倾向是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他毕竟较早地批判和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其某些观点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甚至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借鉴意义。

王志伟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为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最后完成者西斯蒙第晚期的重要著作之一。全书共分两卷,第一卷主要研究领土财富与农民的生活条件,第二卷主要研究商业财富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书中除了阐明一些新的主要经济理论以外,对劳动人民表现了极大的同情,对当时社会的弊端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但西斯蒙第是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他的经济思想反映了小生产者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态度。

显示全部目 录

序言
导言
第一篇 消费与生产的平衡
第二篇 论社会收入
第一部分 论领土财富
第三篇 在领土财富分配上,哪种方法能给社会带来最大幸福
第四篇 论苏格兰盖尔族农民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的被驱逐
第五篇 论爱尔兰农民的生活状况及其穷困的原因
第六篇 论托斯卡纳农民的生活状况
第七篇 论君主对爱尔兰农民的义务,以及使他们摆脱穷困的方法
第八篇 论奴隶制对人种产生的后果
第九篇 论黑人耕作者从奴隶制解放出来应遵循的道路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这个单独的人又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他劳动的目的就是满足他的欲望和需要,因为一个人工作就是为了享受,一个人生产就是为了消费。但是这个单独的人,假定他有必需的能力和技巧,会不会生产比他能消耗的更多的东西呢’他会不会积累财富呢’我们用财富这个词,因为我们是这样称呼他劳动的产品的,他用这些产品来满足他的欲望和需要。是的,他会这样做的,但是有一定的限度。他首先给自己提供用以享受而马上消费掉的东西,如食物;然后是他通过消费而长期享用的东西,如衣服;再后是那些比他还要持久有用的东西,如他的房屋。这三类东西,都属于他的消费储备,只要他通过劳动把它们生产出来,他就享用它们,并通过消费,消耗它们。但是,除了他的消费储备之外,这一个人,要是能够的话,还为自己建立一个后备储备。他不愿意用每天的劳动赚取他每天的面包,而是设法预先保证获得它,至少是当年的。对于其它的食品供应,他也是这样做的;除了他每天穿的衣服以外,他还置备其它的,以备以后穿着,他甚至还准备了布匹,放在那里一个时候,不打算马上就用。确实,要是一旦发生预见不到的原因,迫使他中断工作,或者一年四季的不测风云夺去了他的劳动果实,或者甚至一时心血来潮,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愿意游手好闲一个时候,果真如此,他就会无法为生,这种情况是他不愿意遇到的。但是,当他充实了他的消费储备和他的后备储备,即使他有能力通过劳动无限地增加可以消费的财富,他也会停下来,宁愿休息而不愿生产:他所不能享用的果实了。他知道,他的所有储存都需要料理,长此以往,就相当于生产它们的劳动量;他知道,一切东西要是贮存下来就会变质:他也知道,从现在起就把它们积累起来要更麻烦,更劳累,不如等到要用的时候才着手准备。

 


    让我们观察这个勤劳的人的利益吧。我们假设这是一个绝对孤立的人,我们发现他的生产和他的消费是平衡的,但在一定的范阴内是很难加以计算的。事实上,他不仅提供了自己生活的必需品,而且还准备了其它的东西,的确,这些东西有的他已经开始享用了,并将长期地继续享用,有的他还不去享用,而是储备下来,以应付未来的需要。然而,在充实了他的消费储备和后备储备后,他所从事的以外的一切劳动都将是无用的,他所积累的一切产品,都将是没有价值的了。

 


    从其整体来看,社会完全象这个人:社会有自己的消费储备,由它的所有成员已经获得的、并用以享用的一切所构成,虽然,其中有些东西随着人们的使用而消失, 还有一些可能在很长的时间内继续供人使用;另外,社会还有后备储备,用以在生产意外中断或脱节时满足需要,也用来在空闲时把消费品从生产者那里送到消费者手中。但是,当这两部分储备都贮足以后,额外生产的一切就没有用了,并且不再有价值。然而,贸易,或者说劳务和商品的交换,在社会各成员之间,分配了各个职能,这些职能又都是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目标的。每一个人在追求个人目的时,看不见整体的利益,也无法准确地衡量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一切人的需要。工作分配了,每个人就只想到生产一种东西:他努力达到他的目标,而不十分清楚社会到底需要他生产多少这种东西;他自己则想无限地生产下去,因为,他只看见有可能积累钱财而不是产品,或者说,只看到增加他对别人的债权,所以他只想到发财,对他的欲望就不加任何限制了。然而,事实上,他要发财,就必须找到他的消费者,或者找到他和消费者之间的中间人。只有买主才能赋予他的产品以真实的价值,只有买主才能告诉他是不是真正地创造了财富,或者他只不过给原料加上一个新的形式而已,而社会认为是没有用的,所以不愿意接受。

 


    所有消费者,也就是社会中的所有的人,都可以有他们的消费储备和他们的后备储备:除了他们已经马上拿来使用的东西以外,他们还可以有一些贮存,以备将来之需。然而,大部分人宁可依靠贸易提供的物品,因为在社会职能的分配上,商人成了社会后备储备的管理人;他们的商店收进产品,以方便消费者使用。但是,贸易的建立增加了损失的风险,要大大超过社会因积累了同它需要不相称的后备储备而遭受的损失。贸易承认,意外得失是互相抵偿的,每年劳动及其产品的平均数是差不多的。当每一个人,为自己打算,准备迎接未来的凶吉时,他应该希望有足够准备,能对付最坏的、也就是说可能性最小的那种厄运;但是,当贸易负责补偿每一个人的得失时,由于他知道这些得失是互相抵偿的,他就可以使用一个较小的储备,大大低于每个人为自己所作的计算。例如,一个单独的家庭大抵希望预先贮存够两三年用的小麦,因为他是多么害怕一场天灾会使他损失两季收成啊!相反地,贸易则设法把所有人的消费量计算得比较准确,使它的小麦贮存超过当年至多一两个月,因为,他要是贮存得太多了,就会损失多余部分的利润,或者会在购入价格上遭到亏损;因为,收成后,陈小麦就不能再同新小麦竞争了。布匹的贸易也许更注意限制社会的后备储备。它想方设法向消费者推销新的花色品种,迎合他们的口味或反复无常的兴致,同时,它又时刻想到,所有它不能迅速出售的货物,都使它遭受巨大损失:预垫资本的利息得由它负担,布匹还会退色,款式会改变,货仓里的储备意味着商人破产。

 


    事情还不仅这一点:贸易愈活跃,根据常识而论,社会就愈益富裕,而它的后备储备就愈益减少。社会的活动产生一种奇怪的后果,使得社会生产愈快,积存的商品就愈少。正如建立了一家银行后,银行家帐房里所要掌握的现金就比较少,而同他做生意的商人所掌握的现金要多得多。同样地,开设一家商店后,每个家庭习惯了每日都到那里购买必需的物品,这家商店拥有的储备就比较少,而它所供应的各家之间,通常所贮存的东西则多得多。自从在各首都办起零售商业和从那里供应所有商店,有时甚至供应外省的所有消费者,一大批批发和零售商的仓库都取消了。自从商品用车辆和轮船运输,流通快得闪电一般,用马车夫货车的缓慢载运的商品都取消了。商品停留在制造商仓库里的时间少了,在路途上的时间少了,在零售商店里的时间少了;商品一经制造出来,就到达那想使用它的人手里。然而,这个速度是算作利润的,或者应该说,这个速度是计算过的,因为有了这个速度,商人才用较低的价格出售商品。只要这个速度中断了,只要在流通过程中的某个环节有一个停顿的时间,商品的持有人就要受到损失;首先是他的本钱利息,然后是他的资本壅塞的损失,还有贸易中断的损失,甚至会使他破产。因此,从其总体来看,贸易耍比单独的个人更注意不让后备储备扩大,而相反地要在生产和消费之间保持均衡。

 


    在结成社会之前,人可以看不清他在劳动中应追求什么目的;但每一个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每一个人都拿劳动的劳累同他可以在享受中得到的报酬相比较,每一个人可以预先估计,为了得到他所要的东西,他作出的努力是否合算;为了保存他所得到的东西,他作出的努力是否合算;为了避免发生他所害怕的情况,他作出的努力是否合算;根捬这三种比较,他就可以对他每日的消费,他的消费储备,以及他的后备储备等方面,计划他的经济。但是,后来人们结成社会,开展贸易,于是大家的思想,不再向往追求共同的利益,从此以后,只考虑局部的利益了。人们依靠的是局部利益,用来维持政治经济和指导大家工作,使工作能够满足大家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