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全部前言
所谓“中古汉语”,并没有一个严格的界说,本书是指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献语言,以与商务印书馆已经出版的《近代汉语研究》相衔接。因此,本论文集所选的篇目,也基本上框定在这一范围内。
在汉语史的研究对象中,历来把重点集中在先秦一段,这是十分自然的。因为从文献典籍的历史来看,先秦离我们最远,语言的障碍最大。许多先秦文献,如果不加注解,可能根本就读不懂。比较而言,汉魏以降的作品就要好懂一些。但是,在实际阅读汉魏六朝的作品以后可以发现,许多先秦使用的词语,在这一时期又产生了新的意义;许多看似普通易懂的词语实际含义并不普通,容易产生误解。另一方面,唐宋以后近代汉语作品中流行的不少新词新义,其源头可以上溯到汉魏六朝。正因为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献语言处于这样一种承前启后的阶段,它在汉语史研究中应当占有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应该是不言而喻的了。
较早措意于汉魏六朝语词的,有历代关于这一时期作品的注释、唐宋以来的考据笔记,还有清代学者所编的《通俗编》、《恒言录》等资料性质的书。清代学者郝懿行撰《晋宋书故》、《证俗文》,是研究水平比较高的专著。但从总体上看,还都属于零打碎敲,算不上系统的研究。真正从汉语史角度对这一时期的语言作研究的,要数现当代的学者。比如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早在三十年代,就撰文对《三国志》中的词语作过考释;著名学者周一良在四十年代,已经对六朝佛典的词语作过研究。建国以来,陆续有不少学者在这方面有所建树。从整个汉语史或词汇史角度作研究的,有王力的《汉语史稿》,此书在全面论述汉语发展的历史时,对汉魏六朝时期的不少语言现象及常用词演变作了垦荒式的研究,有导夫先路之功。潘允中的《汉语词汇史概要》写于八十年代,书中对包括汉魏六朝词汇在内的许多词汇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向熹的《简明汉语史》,以丰富的资料、翔实的论证,对汉语的历史作了深入的研究,特别是汉魏六朝这一段的述论很见功力,在同类著作中不愧是后出转精之作。从训诂学角度作研究的,有蒋礼鸿师的《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周一良的《魏晋南北朝史札记》、郭在贻师的《训诂丛稿》、《郭在贻语言文学论稿》等。蒋书虽然是解释敦煌变文词语的,但溯源工作做得较好,常常追溯到汉魏六朝时期;周书看似和语言无关,实际上全书考释六朝词语的内容占了相当的比重,所释切当;郭师的两本书中都有一些论文是专释汉魏六朝词语的,考释的难度较大,结论大抵可信。
尤其令人欣喜的是,近十多年来,学者对中古汉语研究的重要性的认识在逐步加深,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研究更深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从成果的类型上看,有专以某一类文献语料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如江蓝生的《魏晋南北朝小说词语汇释》、朱庆之的《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李维琦的《佛经释词》、俞理明的《佛经文献语言》、刘百顺的《魏晋南北朝史书词语考释》;有以某一专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如张永言主编的《世说新语辞典》、张万起的《世说新语词典》、吴金华的《三国志校诂》;也有通释这一时期语词或对语法问题作全面研究的,如蔡镜浩的《魏晋南北朝词语例释》、王云路、方一新的《中古汉语语词例释》、柳士镇的《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专著之外,还发表了一大批研究论文。国外学者在这方面也有不少成果。
从所利用的资料上看,举凡小说、史乘、诗文、佛经、科技书、杂著、金石碑帖、出土文物等等,无不在挖掘、利用之列。
从研究方法上看,传统的训诂考释方法仍然得到沿用,这些方法包括排比用例、利用古训、审核文例、破除假借、方言旁证等;更为可喜的是,已经有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在尝试使用。比如,有学者利用汉藏语系的对比材料,考释单凭汉语本身难以解决的词语;有学者引进使用国外转换生成语法的句式对比研究方法,来研究汉语的语法现象;也有学者运用梵汉对照的方法,来研究汉译佛典语言。总之,在运用新方法研究汉语史方面,另辟蹊径,进行了可贵的尝试。
虽然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言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是,研究得还很不够,存在着明显的薄弱环节,不少问题还有待于解决。就整体来看,词汇、训诂、语音、语法的研究还有不平衡的倾向;对“中古汉语”的起迄分期尚有不同意见,而对这一问题的看法,直接关系到研究的范围和内容。就研究对象来看,以往的词汇、训诂研究集中在疑难词语的考释上,而常用词的研究则相对薄弱。张永言、汪维辉《关于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一点思考》一文对此提出了中肯的批评意见。另外,从整体上进行”史”的研究的著述还不多,这方面存在的空白,还有待于学者们的共同努力,加以填补。
在中古汉语研究蓬勃发展、势头喜人的今天,编选一本大体反映近二十年的中古汉语研究成果和进展的论文集,展示这一领域的研究概貌,不仅有必要,而且也完全可能了。在商务印书馆张万起先生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编选了这本论文集。选收论文二十四篇,大体按类别排列。从内容上看,由于个人的偏爱,词汇、训诂方面的文章稍多一些.轻重偏倚,希望今后有机会弥补。由于我们学殖庸浅,所见有限,加之篇幅的限制,许多优秀的论文未能入选,一并请同行、读者惠予原谅!
本书的最后,附上1978年到1996年间的有关中古汉语方面的研究论文目录,以供同行和读者参考。
王云路 方一新
1997年5月于杭州
在汉语史的研究对象中,历来把重点集中在先秦一段,这是十分自然的。因为从文献典籍的历史来看,先秦离我们最远,语言的障碍最大。许多先秦文献,如果不加注解,可能根本就读不懂。比较而言,汉魏以降的作品就要好懂一些。但是,在实际阅读汉魏六朝的作品以后可以发现,许多先秦使用的词语,在这一时期又产生了新的意义;许多看似普通易懂的词语实际含义并不普通,容易产生误解。另一方面,唐宋以后近代汉语作品中流行的不少新词新义,其源头可以上溯到汉魏六朝。正因为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献语言处于这样一种承前启后的阶段,它在汉语史研究中应当占有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应该是不言而喻的了。
较早措意于汉魏六朝语词的,有历代关于这一时期作品的注释、唐宋以来的考据笔记,还有清代学者所编的《通俗编》、《恒言录》等资料性质的书。清代学者郝懿行撰《晋宋书故》、《证俗文》,是研究水平比较高的专著。但从总体上看,还都属于零打碎敲,算不上系统的研究。真正从汉语史角度对这一时期的语言作研究的,要数现当代的学者。比如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早在三十年代,就撰文对《三国志》中的词语作过考释;著名学者周一良在四十年代,已经对六朝佛典的词语作过研究。建国以来,陆续有不少学者在这方面有所建树。从整个汉语史或词汇史角度作研究的,有王力的《汉语史稿》,此书在全面论述汉语发展的历史时,对汉魏六朝时期的不少语言现象及常用词演变作了垦荒式的研究,有导夫先路之功。潘允中的《汉语词汇史概要》写于八十年代,书中对包括汉魏六朝词汇在内的许多词汇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向熹的《简明汉语史》,以丰富的资料、翔实的论证,对汉语的历史作了深入的研究,特别是汉魏六朝这一段的述论很见功力,在同类著作中不愧是后出转精之作。从训诂学角度作研究的,有蒋礼鸿师的《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周一良的《魏晋南北朝史札记》、郭在贻师的《训诂丛稿》、《郭在贻语言文学论稿》等。蒋书虽然是解释敦煌变文词语的,但溯源工作做得较好,常常追溯到汉魏六朝时期;周书看似和语言无关,实际上全书考释六朝词语的内容占了相当的比重,所释切当;郭师的两本书中都有一些论文是专释汉魏六朝词语的,考释的难度较大,结论大抵可信。
尤其令人欣喜的是,近十多年来,学者对中古汉语研究的重要性的认识在逐步加深,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研究更深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从成果的类型上看,有专以某一类文献语料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如江蓝生的《魏晋南北朝小说词语汇释》、朱庆之的《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李维琦的《佛经释词》、俞理明的《佛经文献语言》、刘百顺的《魏晋南北朝史书词语考释》;有以某一专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如张永言主编的《世说新语辞典》、张万起的《世说新语词典》、吴金华的《三国志校诂》;也有通释这一时期语词或对语法问题作全面研究的,如蔡镜浩的《魏晋南北朝词语例释》、王云路、方一新的《中古汉语语词例释》、柳士镇的《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专著之外,还发表了一大批研究论文。国外学者在这方面也有不少成果。
从所利用的资料上看,举凡小说、史乘、诗文、佛经、科技书、杂著、金石碑帖、出土文物等等,无不在挖掘、利用之列。
从研究方法上看,传统的训诂考释方法仍然得到沿用,这些方法包括排比用例、利用古训、审核文例、破除假借、方言旁证等;更为可喜的是,已经有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在尝试使用。比如,有学者利用汉藏语系的对比材料,考释单凭汉语本身难以解决的词语;有学者引进使用国外转换生成语法的句式对比研究方法,来研究汉语的语法现象;也有学者运用梵汉对照的方法,来研究汉译佛典语言。总之,在运用新方法研究汉语史方面,另辟蹊径,进行了可贵的尝试。
虽然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言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是,研究得还很不够,存在着明显的薄弱环节,不少问题还有待于解决。就整体来看,词汇、训诂、语音、语法的研究还有不平衡的倾向;对“中古汉语”的起迄分期尚有不同意见,而对这一问题的看法,直接关系到研究的范围和内容。就研究对象来看,以往的词汇、训诂研究集中在疑难词语的考释上,而常用词的研究则相对薄弱。张永言、汪维辉《关于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一点思考》一文对此提出了中肯的批评意见。另外,从整体上进行”史”的研究的著述还不多,这方面存在的空白,还有待于学者们的共同努力,加以填补。
在中古汉语研究蓬勃发展、势头喜人的今天,编选一本大体反映近二十年的中古汉语研究成果和进展的论文集,展示这一领域的研究概貌,不仅有必要,而且也完全可能了。在商务印书馆张万起先生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编选了这本论文集。选收论文二十四篇,大体按类别排列。从内容上看,由于个人的偏爱,词汇、训诂方面的文章稍多一些.轻重偏倚,希望今后有机会弥补。由于我们学殖庸浅,所见有限,加之篇幅的限制,许多优秀的论文未能入选,一并请同行、读者惠予原谅!
本书的最后,附上1978年到1996年间的有关中古汉语方面的研究论文目录,以供同行和读者参考。
王云路 方一新
1997年5月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