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 宗教文化丛书

分享到:

定价:¥9.50

  • 著者:25796 译者:
  • 出版时间:2000年01月
  • 页数:163页
  • ISBN:7-100-03038-2
  • 主题词:德国宗教哲学历史
  • 人气:790

显示全部出版说明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说过:“<STRONG>正象在十八世纪的法国一样,在十九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变革的前导。……黑格尔的体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推崇为普鲁士王国的国家哲学!在这些教授后面,在他们的迂腐晦涩的言词后面,在他们的笨拙枯燥的语句里面竟能隐藏着革命吗?……但是不论政府或自由派都没有看到的东西,至少有一个人在1833年已经看到了,这个人就是亨利希•海涅。”恩格斯这里指的就是海涅在《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中关于德国哲学革命的一些言论。
    《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写于1833—1834年间,1834年译为法文,先在《两个世界评论》分三次刊登;1835年以德文发表,但检查官对之删削甚多;1852年再版时海涅根据法译本补足(当时因德文初稿遗失)。海涅死后,德文初稿又被发现,现在通行本都是根据德文初稿校订过的。
    这本书曾和《论浪漫派》合在一起出过法文单行本,所用的书名与法国革命时代流亡到德国去的贵族女作家、著名的斯塔尔夫人所写的那本相同,叫做《De 1’Allemagne》(《关于德国》)。正如海涅自己所说的,斯塔尔夫人的《关于德国》是对落后的封建德国的美化描述,而他的《关于德国》则要把德国的真正精神面貌加以批判的叙述,并把德国哲学中的革命意义,向法国读者介绍;同时使德国人民自己也意识到本国的革命传统。
    这本书分为三篇,第一篇论述了宗教史(从基督教的产生到路德宗教改革运动时的德国宗教);第二篇论述德国古典哲学的来源,介绍了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人的哲学和影响;第三篇论述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偏重于表述它的革命意义。
    海涅这本书是从对宗教的批判开始的。他在第一篇中对法国读者说:“……因为在德国目前还需要消解宗教的势力。我们那边的情况象你们革命前的情况一样,也就是说基督教和旧政权结成了不可分解的同盟。只要基督教对人民群众还发生影响,那么旧政权就不可能被打碎。”(见本书第12页)他在1832年底至1833年初写的《论浪漫派》一书里也曾说天主教“通过宣扬一切世间财富都应鄙弃,要人象狗一样顺从,象天使一样忍耐的教义,而成为专制政治最可靠的支柱。”至于在哲学方面的论述,正如海涅自己在本书第二篇中所说,“我们经常注意的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一些问题”,“哲学和宗教展开竞争的一些问题”(见本书第55页)。这样,本书的目的也就非常明显,在于为行将到来的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作舆论准备。
    海涅这本书的主旨是要论证:从马丁•路德以来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发展是德国社会革命的一种准备。他不但指出康德以来德国古典哲学里隐藏着革命,而且把路德以来的一系列思想家和社会革命联系起来,作出他自己的解释,宣传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的要求。海涅认为,德国宗教和哲学从中世纪以来的历史就是一部理性、自由、民主与宗教、愚昧、专制作斗争而逐渐取得胜利的历史,他把路德的宗教改革解释为理性的抬头,把斯宾诺莎、莱辛、康德解释为一种无神论者,把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人的哲学解释为民主革命的前驱。虽然这些议论中有许多地方并不适当,对人物的评价也往往轻重失当,但其基本倾向是有助于当时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因此,这本书在马克思主义以前德国革命思想发展中的意义还是应予重视的。
    不过,我们毕竟不能对海涅和他的这本书作过高的评价。尽管在海涅的世界观中,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表现出有唯物主义倾向,但其社会历史观点则是唯心主义的。他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认识也是很模糊的,往往不是从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上来分辨哲学上的两军对垒,因此,他竟把亚里士多德说成是典型的唯物主义。对康德哲学的革命意义他也过分地夸张,没有从德国资产阶级所处的矛盾地位来分析康德哲学的不彻底性,而是从心理因素去解释它。
    在政治上,海涅是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派。他是一位激进的诗人,也是一个政论家。他的大量散文作品和政论文章中,有一些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例如,他在讨论到时代的课题时说:“我们时代的伟大课题是什么呢?就是解放。……每一时代都有它的课题,解决了它就把人类向前再推进一步。”(《从慕尼黑到热那亚旅行记》,1828年。)海涅所向往的“解放”,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资产阶级的眼界,他憧憬社会主义,但是他的社会主义观点带有浓厚的圣西门主义的色彩,对于科学社会主义,可以说,海涅是始终没有了解的。总的说来,他的哲学思想和政治观点都是充满矛盾的。他一生的道路也是迂回曲折、彷徨摇摆的。在1855年所写的、后人认为是他的“政治遗嘱”的《<路特奇亚>法文版序》里,他虽然再次表示了“未来是属于共产主义者的”信仰,但同时他又陷入了“一种难言的悲哀”,甚至“感到憎恶和恐惧”——担忧胜利的无产阶级,会使得他认为美好的一切文化财富“将随着旧日的浪漫世界一道消失”。
    海涅的《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是他的政论作品中最精采的一本。我们翻译出版这本书,主要是为读者学习马列著作,特别是学习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提供一份资料。当然,这本书对研究海涅这个历史人物也是有用的。

显示全部后记


再 版 后 记
    本书这次再版,我们对译文复校了一遍,改动了不少地方,增加了一些注释;“出版说明”从内容到文字,也作了一些删节修改;同时,我们还约请梅溪同志把海涅在1844年写的《论述德国的书信》片断译出,作为本书的附录。在这封信里,海涅说到他和黑格尔本人谈论了黑格尔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这一哲学命题的意义。海涅认为黑格尔本人已经了解自己哲学的革命意义,只是害怕把它表露出来。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肯定了黑格尔这一哲学命题的革命意义,并且作了精辟的分析和科学的评价。但是恩格斯说:“这里必须指出一点:黑格尔并没有这样清楚地作出如上的阐述。这是他的方法必然要得出的结论,但是他本人从来没有这样明确地作出这个结论。”
     附录一文是根据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设出版社1955年海涅全集第五卷译出的。
    此版译文,恐仍有错误和欠妥之处,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1973年8月

显示全部目 录

出版说明
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
  第一版 前言
  第二版 前言
  第一篇
  第二篇
  第三篇
附录
  论述德国的书信
再版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