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中国城市化之路——经济支持与制度创新

分享到:

定价:¥17.00

  • 出版时间:2005年06月
  • 页数:290页
  • ISBN:7-100-03263-6
  • 主题词:中国城市化经济支持制度创新
  • 人气:124

显示全部序言

  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的空间表现,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促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实现中国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世界银行在《2020年的中国》中指出:“当前的中国正经历两个转变,即从指令性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和从农村、农业社会向城市、工业社会的转变。”在2000年10月11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明确把“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作为“十五”期间必须着重研究和解决的重大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问题。

  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叶裕民博士的《中国城市化之路》与当前有关城市化研究成果的最大区别,也即本书最大的突破就在于深入研究并构筑了一条将中国由传统的农村社会送达现代城市社会彼岸的路径。该路径由六大支持系统构成:即经济支持系统、制度支持系统、科技与人才支持系统、农村与农业支持系统、资源与环境支持系统以及城镇发展支持系统。这六大支持系统正是当前中国城市化赖以进行的经济社会环境和条件。从与城市化相互关系的角度看,六大支持系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其中经济支持系统和制度支持系统是核心系统,它们构成中国城市化最直接、最关键的发展条件,其他系统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该两大支持系统的建立与发展。因此本书主要对经济支持系统和制度支持系统进行了深入而具体的研究。

  作者在本书中第一次建立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关系的逻辑框架,提出在经济发展中推进城市化的四个经济前提:即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产业结构的递次升级、企业的规模化与专业化、大众广泛参与其中;提出在工业化过程中两次劳动力转移浪潮的实现是城市化的关键。作者对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不同时期城市化运动轨迹的经济根源,创造性地提出提高工业化质量是城市化经济支持的核心,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未来时期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

  作者对中国城市化的制度分析是全书的精华部分。该章提出影响城市化的制度框架,对半个世纪以来有关制度的演变轨迹及其对城市化的正反面影响进行了透彻的分析,构建了一个有利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制度框架,并且进一步对每一项具体制度的创新内容、实施步骤以及各项制度之间的协调作了详尽的论述,将我国城市化的制度研究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在书中对城市化理论有不少创新见解,比如关于城市化内涵的界定、关于城市化五阶段划分的理论、关于城市化预期时间表的分析,特别是城市化质量的研究,将中国城市化研究拓展到一个崭新的领域,丰富和充实了我国城市化问题的研究内容,对学科发展和规划决策都具有积极意义。

  案例分析在我国城市化著作中尚不多见。叶裕民博士长期从事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方面的研究工作,经常有机会为地方政府作发展战略决策咨询工作。她在众多的研究中提炼出两个城市化发展的案例,可使读者对中国城市化的现实运行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也为地方政府研究城市化问题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研究框架。

  本书是作者在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写成的。我作为叶裕民同志的博士生导师,在指导其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感觉到她研究作风踏实严谨,理论基础宽广扎实,研究工作善于开拓创新。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城市问题专家组成的答辩委员会给予该博士学位论文以很高的评价,一致认为作者对国情有深刻的了解,论文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研究框架和视角新颖,分析有相当广度与深度,资料翔实,主要论点有说服力和可信度,结论深思熟虑,论文有许多创新之处,是一篇优秀的博士论文。特别是在当前,中央和全国各地都在研究制定城市化的规划和政策措施,本书属于城市化问题的前沿性研究,所提出的许多政策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可以为规划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具有较大的出版价值。特为之序。


   

                            张敦富

                      2000年12月于中国人民大学

显示全部后记

  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从很小的时候起就深深地感受到城乡之间的分割和巨大差别,并从内心深处自然萌发出对城市的向往、期盼和追求。现在,我虽然有幸生活在首都,站在了中国人民大学神圣的讲台上,但是,我的很多亲人、朋友、同学仍然在为了实现自己的城市梦而不懈努力。他们中不乏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不乏打工仔,不乏农民企业家。他们为了改变自己的境遇,在默默地承受,艰辛地劳作。城市化过程中的悲喜剧每天都真实地在我身边发生着,我痛苦着他们的痛苦,快乐着他们的快乐。我对城市化的许多直接感受来源于这些活的源泉。

  作为城市化问题的研究者,十余年来我有幸多次参加各类实地考察,走过祖国的许多山山水水、城镇乡村,切实体味着中国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性变革的现实过程;我曾经多次有机会作为咨询者,与地方政府官员们一起探索、交流正在困扰着他们、也困扰着中国的城市化问题,有机会了解他们的感觉、认识和各种行动的背景及内在涵义。

  呈现给读者的这本著作,是在我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在本书交付出版之际,我真诚感谢我的导师张敦富教授。多年来,张老师一直对我的学习、成长关爱有加。在我师从他攻读博士学位之后,更是得到他的精心指导、谆谆教诲和热情鼓励。在本书即将脱稿时,他又欣然拨冗作序。同时,在我的论文答辩和本书写作过程中,还得到李成勋研究员、胡序威研究员、陈栋生研究员、郭振淮教授、胡兆量教授、祝诚教授、姚建华研究员、陈秀山教授、李秉仁高级规划师、钟朋荣教授等老师的热情指导和无私帮助,对此我衷心地表示感谢。

  拙作出版在即,但中国城市化的路程还很遥远。衷心祝愿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越来越平坦,越来越宽广。




                              叶裕民

                          2000年10月18日

                        于北京魏公村路8号院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叶裕民,安徽黄山人,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副教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理事,北京市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兼青年委员会主任,北京市城市经济学会理事,北京市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化与小城镇专业委员会委员。

  作者长期从事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经常为地方政府(省、市、县)提供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咨询。出版专著《中国区域开发论》,与人合著《走向21世纪的中国区域经济》、《资源、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中国区域经济学教程》、《世界经济地理》等10余部,主持或参与各类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方面的研究课题30多个,发表论文50余篇。参加撰写的著作及研究课题成果曾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中国图书奖(1997)、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论文奖(2000)。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中国城市化赖以进行的经济社会环境和条件,提出要切实推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必须建立六大支持系统:即经济支持系统、制度支持系统、科技与人才支持系统、农村与农业支持系统、资源与环境支持系统、城镇发展支持系统。本书重点对两大核心系统,即经济支持系统和制度支持系统的内容、框架结构、以及建立系统的路径进行了深入而具体的研究,并就城镇发展中的几个重大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介绍了两个有典型意义的城市化问题的案例。
  本书可以为规划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也可以作为城市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的教学参考书。

显示全部目 录

导言

 一、城市化是中国跨世纪的战略选择

 二、研究视角的选择

 三、本书的逻辑框架

第一章 中国城市化:一个战略性的课题

 一、城市化的本质与内涵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及特征

 三、中国城市化的历程及特殊性

 四、城市化滞后的负面效应及其反思

   (一)城市化滞后的负面效应

   (二)城市化滞后是对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否定

   (三)建立发达的城市社会是中国21世纪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五、当前中国城市化研究概述及评价

 六、建立城市化支持系统,构筑中国通往城市社会的桥梁

第二章 经济支持系统:建立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关系的理论模型

  (一)世界工业化的特征与中国的选择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关系的逻辑框架

 二、中国半个世纪以来工业化与城市化道路的反思

  (一)传统体制下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分离

  (二)中国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初步结合

  (三)中国新工业化对城市化的负面影响

 三、提高工业化质量,建立21世纪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

  (一)当前提高中国工业化质量的核心环节

  (二)建立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促进21世纪城市化进程

第三章 制度支持系统:构筑城市化的体制框架

 一、制度安排与城市化的理论模型

  (一)直接作用于城市化的具体制度

  (二)通过工业化作用于城市化的具体制度

 二、传统体制下的制度安排与城市化

  (一)计划经济体制把城市化限制在非常狭窄的渠道之中

  (二)城镇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城镇的人口承载能力低下

  (三)以重工业为核心的投资体制,决定了一系列不利于城市化的相关制度安排

 三、新工业化时期的制度创新及其对城市化的影响

  (一)就业制度改革与创新的轨迹

  (二)户籍制度改革与创新的轨迹

  (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创新的轨迹

  (四)土地制度改革与创新的轨迹

  (五)行政制度改革与创新的轨迹

  (六)修订市镇建制标准:直接提高城市化水平

 四、构筑有利于城市化的制度框架

  (一)就业制度的进一步创新

  (二)户籍制度的进一步创新

  (三)土地制度的进一步创新

  (四)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创新

  (五)行政制度的进一步创新

  (六)简化并降低市的设置标准,促进城市化进程

第四章 城镇发展支持系统:关于城市化速度、结构和质量问题的探讨

 一、城市化速度与实现目标的预期时间表

  (一)城市化的阶段性

  (二)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中的速度及经验

  (三)中国城市化速度的轨迹及启迪

  (四)城市化速度与实现城市化阶段目标的预期时间表

  (五)中国城市化水平的预测

 二、关于中国城市规模结构的探讨

  (一)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及问题

  (二)中日两国10万人以上城市规模结构的比较及讨论

  (三)中日两国10万人以下居住区规模结构的比较及讨论

 三、关于中国城市化质量的研究

  (一)衡量城市化质量的指标体系

  (二)中国城市化质量分析

  (三)提高中国城市化质量的对策

第五章 两个案例

 一、促进城市化进程,提升台州城市竞争力

  (一)台州市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评价

  (二)台州市城市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格局预测

  (三)台州市城市化对策

 二、开平市镇级经济与城市化发展战略

  (一)镇级经济和城市化的现状与问题

  (二)战略方针

  (三)战略目标

  (四)战略阶段与战略任务

  (五)城市化的战略重点和战略对策


附 表

参考文献

后 记

图表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