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2000中国区域发展报告

分享到:

定价:¥60.00

  • 出版时间:2001年03月
  • 页数:270页
  • ISBN:7-100-03264-4
  • 主题词:中国区域发展报告
  • 人气:142

显示全部前言

  研究中国区域发展问题,编制《中国区域发展报告》,是我们的愿望。我们为此进行了长期的努力。

  编制《中国区域发展报告》旨在连续跟踪全国及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决策和态势,作出相应的评价和提出建议,期望能够满足国家和地区政府决策部门的需要,并向社会提供有用的分析资料。在我们长期与政府决策部门的交往中,共同感觉到:90年代以来,政府关于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决策的重要性和难度是愈来愈大了。决策机构和决策者必须充分了解国家、地区自身所处的发展环境。《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希望在这方面起到自己的作用。

  《2000中国区域发展报告——西部开发的基础、政策与态势分析》是我们编制出版的第三本中国区域发展系列报告。在《1997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和《1999中国区域发展报告》正式发行之前,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签发将题为“我国区域政策实施效果与区域发展态势分析报告”、“我国区域持续发展的态势、问题与建议”的简要报告报送到国务院。简要报告得到了国务院和中央许多部门的好评,同时提出了许多意见。我们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这是对我们的很大鼓舞。

  1.本报告所指的“西部地区”的范围,是按照第七个五年计划划分的三个地带的范围确定的,即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等十个省区市。国土面积546.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56.9%;1999年末人口28771万人,占全国的22.85%;国内生产总值12133亿元,占全国的14.8%。

  2.1999年,中央根据邓小平同志80年代提出的“两个大局”的思想和我国区域发展宏观态势的变化,作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同时,明确西部开发的战略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科教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几个方面。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央还一再强调西部地区开发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这些方针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和西部地区的区情,是在总结我国国土开发、区域经济发展经验和国际上关于欠发达地区开发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因而是指导我国西部开发沿着正确方向逐步取得进展的科学方针。

  西部开发是新世纪国家经济建设的大事,对西部和全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近一年来,中央各部门和西部地区的各级政府,都在紧锣密鼓地制定生态建设、基础设施、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规划,一系列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工程总体上进展良好。但目前一些部门和地区的规划目标定得很高、项目盘子很大,已显现争上大项目之风;若干重大工程即将开工建设,但许多具体安排还没有落实;有些开工和即将开工的基础设施工程,如公路、民航机场的新建扩建规模很大,超乎实际需要;各地区对生态建设非常重视,全党全民大动员。有的地区已经实施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草,但退耕还林草中不按科学办事的情况也比较多,有可能出现新一轮的生态破坏。在大规模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各地区仍然将经济增长速度定得很高(9%,甚至两位数)。我们感到,目前西部地区的部分干部和群众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急于求成的心态,希望通过多上大项目来迅速改变西部地区的欠发达面貌,这种情况需要加以引导。否则,将不利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政府和社会都愈来愈感到:正确理解和实施中央关于西部开发的方针和目标实在非常重要。而要做到这样,就需要科学地认识我国西部地区,理性地评估如此大范围欠发达地区开发的长期性,将西部各地区的发展目标定在可能达到的位置上。

  本报告将根据中央关于西部开发方针和目标,阐述我们在长期调查研究基础上对西部地区发展的认识。

  3.本报告的主题是科学地认识我国西部地区。根据这个主题,具体的目标是:

  阐述开发我国西部地区对于增强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意义;

  认识西部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基础;

  阐述近年来国家、各地区在促进西部地区发展方面实施的政策及其效果;

  就西部地区的发展目标、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等提出我们的建议。

  4.西部大开发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相当多的学者和一些在西部地区工作的同志发表文章和谈话。有些认为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是表明21世纪我国经济建设战略的转移,或表明我国区域发展的战略转移。还认为,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将很快缩小,等等。

  我们对全国和各地区的发展问题作了几十年的研究和跟踪,也研究了国际上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认识到,大规模开发西部地区是加强我国综合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性措施。同时,我们也强烈地感到:

  在充分认识西部地区优势的同时,要清醒地看到西部大部分地区的恶劣条件和开发中遇到的困难。确立开发我国西部地区是长期的艰巨任务的观念。

  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上(总量和人均指标方面)的差距还将继续扩大。促进沿海地区的现代化并使其更大规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实施“西部大开发”,都是符合中华民族的战略利益的。西部大开发,并不是意味着21世纪初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的转移。

  如何理解“西部大开发”?我们的认识是:认识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全党全民重视西部地区的发展,是“高度重视”之意;开发西部不仅是发展经济,而且要加快西部地区的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是“全面”之意,巨大的系统工程之意;西部开发是需要几代人奋斗才能完成的艰巨事业,是“长期”之意。

  西部地区发展较其他地区滞后,是自然因素作用和长期历史发展造成的。而且,主要是由于一系列非人的力量所能改变的因素造成的。在衡量发展成就时,要看发展的稳定性和质量,要看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是不是逐步提高,要看在自己以往的基础上是不是有了逐步发展。从这个角度看,西部地区在建国以来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制订地区发展目标,要尊重科学和事实,要强调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大家都要在增长速度和人均经济总量方面达到发达地区水平,是不现实的。因此在整体上,不宜将赶上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作为西部地区发展的目标。而应将今后10年西部地区开发的目标定位在缓解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上。同时,在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尽快使西部地区享有与全国同样水平的教育、卫生、医疗、交通通信条件,缩小社会发展的差距。

  90年代初以来,中央政府实施地区协调发展战略。实际上,促进西部地区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已经在逐步制定和实施,向西部地区的政策倾斜已经启动。

  这些认识的主要根据,是中央制订的一系列发展政策和对我国各地区发展态势与潜力的分析。具体的阐述反映在我们编制的《1997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和《1999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及这本报告之中。在这样认识的基础上,研究西部地区开发中的具体问题和制订西部开发的具体规划,就可以达到预期的结果。

  5.本报告具体阐述了以下重要的观点和建议:

  今后10年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打基础阶段,以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目标,不搞GDP的高增长;

  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置于重要地位,不搞新一轮建立在一般技术工艺之上的“量”的扩张;

  以国家主要交通通道和基层交通设施建设为主,通信设施建设可适当高起点,中远程的高速公路建设要严格论证;

  生态环境建设要充分考虑到水分等自然基础条件,根据自然地带性规律科学地理解“山川秀美”工程的目标;

  西部资源开发要建立在对比较优势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将资源开发的重点置于水能和天然气方面,实施“西电东送”和“西气东输”工程。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及外部条件、国内外市场的变化,西部一系列资源已不具备比较优势。今后一段时期重点搞好选矿和冶炼的技术攻关,不宜大规模全面启动资源开发。

  报告还对社会发展、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业、重点发展的地区和城市等作出了分析和政策建议。

  6.编制《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得到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和陈宜瑜副院长的重视和支持。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和鼓励。编制《中国区域发展报告》是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的连续支持项目。中心的主任孙鸿烈院士非常关心和支持此项工作。他重视地学的研究要与国家和地区发展和重大的开发与整治任务相结合,在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决策中发挥作用。我们非常荣幸的是,著名的人文地理学家吴传钧院士、著名的区域经济学家李泊溪、李善同及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宜瑜、孙枢、陈述彭、叶大年、章申,中国工程院院士石玉林等应允作我们这项工作的顾问。他们对我们工作做了许多的指导和咨询。

  编制《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得到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地区经济司郭培章司长和宏观经济研究院地区经济研究所杜平所长的支持,他们除了在指导思想和编写要求等方面给我们指导以外,还有几位同志直接参与我们的工作。对于保证我们报告的质量、符合政府决策和社会的需要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在这里特别要提到,编制《中国区域发展报告》是在1996年春天得到当时国家科委社会发展司甘师俊司长的批准资助而启动的。近年来,国家科技部社会发展与农村经济司司长刘燕华和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任王伟中都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给予很多的指导和资金的支持,并指导了组织协调工作。《2000中国区域发展报告——西部开发的基础、政策与态势分析》继续由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联合主办,同时得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研究中心的资金支持。

  在这里,我们课题组全体研究人员向支持帮助我们开展区域发展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编制《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工作的机构、领导同志和科学家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陆 大 道

                            2000年9月29日

显示全部后记

  1.《1999中国区域发展报告》是2000年3月25日向社会公布的。在当天召开的“1999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内容介绍和中国区域发展问题讨论会”上,许多院士和专家建议我们利用长期的积累,编制西部地区发展报告,以配合国家西部地区开发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于是,我们便开始了非常紧张的工作。这项“计划外”任务的完成,只用了半年多的时间。

  我们再次说明:我们工作的目标定位是跟踪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区域发展方针和政策及其实施的效果,并进行有褒有贬的评价。同时,也以适当的方式提出我们的建议。当然,我们还要强调的是,《中国区域发展报告》是呈送给政府和社会的一份报告,不是专著、论文,也不是规划。

  2.西部地区开发问题是中央制定的战略之一,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研究西部地区发展问题的学者愈来愈多。但是,我国西部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情况是异常复杂的。今日的自然环境面貌和社会经济特点,有着极其深刻的地学基础和历史原因。而未来西部地区的发展,受到人和自然支配下的自然环境演变、全国经济发展走势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取决于一个科学的西部开发规划和相关的政策。区域发展问题和区域发展战略确实是一个涉及面很广、内涵很深的问题。近年来,“西部大开发”战略成为政府领导和专家学者的中心论述的问题之一,大量的讲话和论文,极其深刻地阐述了西部地区开发的重要意义、思路及关于方针、政策的建议,许多研究成果对我国西部地区的特点和现状提供了科学的分析资料。这些对本报告的迅速编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同时,西部大开发已经是如此地家喻户晓,以至谁都可以作报告和撰写论文。其中,对西部地区不了解而论西部的文章、讲话很多,不说实话、不鼓实劲的文章、讲话也有的是。说服这些舆论也是我们要编制这本“计划外”报告的原因之一。当然,我们课题组在本报告中提出的一系列观点和分析依据希望引起大家共同讨论,更希望得到各方面的指正和批评。

  3.我们在长期研究和合作的基础上,形成了这支以青年学者为主的研究中国区域发展问题的队伍。他们是我们研究队伍的主体。正因为如此,困难也就形成了。他们的时间是太少了,进入创新基地的研究员和副研究员们,每个人同时承担了三个、四个乃至六个、七个课题任务;同时,他们还是研究所和研究室的领导,在我们长期研究的领域里是专家,非常勤奋和卓有成效。但是,他们一方面要一个个“交账”,又要不断为争取新的任务(课题)而奔波,一次又一次地编写项目申请书和进行必要的“公关”努力。同时,又要求他们创新,在SCI检索对象上发表多少文章等。为了完成这本“计划外”报告,我将时间表安排得很紧,时常催他们交稿,使他们牺牲了许多宝贵的休息时间。也许因为如此,在报告交付出版之时有一种遗憾之感。

  4.编制《中国区域发展报告》的总体构思,包括目标、主要内容和编制要求等,以及《2000中国区域发展报告——西部开发的基础、政策与态势分析》的总体设计和组织由陆大道承担。金凤君、樊杰进行了部分组织工作。陆大道、樊杰、金凤君、刘卫东对书稿进行了审定。在对稿件进行计算机编辑、制图及在联系出版和修改的过程中,金凤君作了大量的工作。课题组成员,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杨朝光副司长提供了许多的观点、资料,参与了报告工作提纲和初稿的讨论。在《中国区域发展报告》的初期立项过程中,赵令勋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王志辉协助作了部分计算和分析以及制图工作。

  本报告各章的分工如下:

  第一章 绪论                   陆大道 刘卫东

  第二章 历史上的西部地区开发           陆大道 李宝田

  第三章 自然环境基础与综合区域格局        吴绍洪 刘卫东

  第四章 能源及矿产资源的比较优势和开发利用    刘 毅

  第五章 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发展        樊 杰

  第六章 特色农业发展的背景、基础与方向      谷树忠

  第七章 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业发展         牛亚菲

  第八章 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金凤君

  第九章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             陈 田

  第十章 社会发展与消除贫困            刘 慧

  第十一章 东西合作与区域发展           庞效民

  第十二章 生态退化与生态环境建设         于秀波 李雅琴

  附件一 近年来全国区域发展状态分析评价与类型划分 刘卫东

  附件二 美国西部开发中的政府行为         樊 杰

  附件三 前苏联大规模垦荒及其效果         毛汉英

  前言、后记                    陆大道


                            陆 大 道

                           2000年10月9日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是我馆出版的“中国区域发展”系列报告的第3本。全书共12章。主要是针对1999年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一年来,中央各部门和西部地区各级政府在制定与实施相关规划与措施,如何理解和实施中央关于西部开发的方针和目标等方面的特点和问题,阐述开发西部地区对于加快我国西部地区发展、增强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意义;认识西部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基础;阐述近年来国家各地区在促进西部地区发展方面实施的政策及其效果;就西部地区的发展目标和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等提出相关建议。

显示全部目 录

图索引

表索引


前 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建国后西部地区发展的巨大成就

  第二节 西部地区开发的巨大意义

  第三节 需要科学地认识我国西部地区

  第四节 正确处理西部开发中的几个重要关系


第二章 历史上的西部开发

  第一节 古代西部地区的开发

  第二节 建国以来的西部地区开发

  第三节 国际上区域开发大尺度推移的实践


第三章 自然环境基础与综合区域格局

  第一节 环境特征与地域差异

  第二节 西部地区综合生态地理区域系统与单元特征概述

  第三节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区域格局

  第四节 西部地区综合区域格局


第四章 能源及矿产资源的比较优势和开发利用

  第一节 西部地区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

  第二节 多数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差,开发利用应建立在比较优势的分析基础上

  第三节 大规模开发水能、天然气等优势资源,调整受能地区的能源消费政策

  第四节 科学规划,重点攻关,高起点地开发利用资源


第五章 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产业结构演进的总体特征

  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活力

  第三节 区域发展与产业分工

  第四节 区域发展水平的差异

  第五节 区域特色经济

  第六节 政策建议


第六章 特色农业发展的背景、基础与方向

  第一节 发展特色农业的背景

  第二节 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与问题

  第三节 农业发展及其结构调整

  第四节 目前西部特色农业发展的误区与问题

  第五节 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定位、原则与格局

  第六节 主要政策建议


第七章 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业发展

  第一节 旅游资源基础与旅游资源开发

  第二节 旅游资源开发的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

  第三节 旅游业发展规模与特点

  第四节 旅游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第八章 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 西部地区交通通信建设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现实基础与差距

  第三节 启动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快速发展的动力与前景

  第四节 建议


第九章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

  第一节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状态

  第二节 推进城市化的制约因素与主要问题

  第三节 城市发展思路与政策建议


第十章 社会发展与消除贫困

  第一节 西部地区社会发展态势

  第二节 西部大开发中的社会发展问题

  第三节 西部地区扶贫攻坚的新阶段与新问题

  第四节 政策建议


第十一章 东西合作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加强“东西合作”的重要意义和战略目标

  第二节 开展“东西合作”的主要形式

  第三节 东西合作的进展及其对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第四节 扩大对外开放与西部地区发展面临的挑战

  第五节 有关政策建议


第十二章 生态退化与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西部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第二节 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生态环境建设的行动与措施

  第四节 结论与建议


附件一 近年来全国区域发展状态分析评价与类型划分

  一、9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发展与区域差异的过程

  二、近年区域发展状态评价

  三、区域发展类型区划分


附件二 美国西部开发中的政府行为


附件三 前苏联大规模垦荒及其效果

  一、前苏联大规模垦荒的背景

  二、大规模垦荒的经济效果

  三、大规模垦荒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四、防治土壤风蚀的对策与措施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