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全部后记
19世纪中叶,同属儒家文化圈的中日两国几乎同时进入剧烈变动的历史转型期。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步入资本主义道路,跻入列强行列,而中国却一步步深深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大步走向“国际化”,中国却在相当一段历史时期依然“闭关锁国”。中日两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命运缘何如此大相径庭?
自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志士反思日本明冶维新何以成功.中国维新变法何以失败始,直到我国改革开放后学术界兴起的中日现代化比较研究的浪潮,近百年来中国政治家、思想家和学术界一直没有中断对中日现代化不同命运的历史探索。近年来,这一问题更成为人们尤其是中外学者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拙著试图以文化作为视角,从中日两国摄取西方文化的异同比较入手,揭示中日两国摄取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动态纵向发展进程,探寻两国现代化进程迥异的缘由。本人采用了比较史学、计量史学、系统论等研究方法,总结中日两国摄取西方文化的异同、成败得失、经验教训和历史规律,探寻中日两国现代化不同历史命运的深层原因,以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在冲突融合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提供借鉴。本书主要讨论了如下问题:(一)中日两国摄取西方文化中“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比较;(二)中日两国摄取西方文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比较。从对16世纪至20世纪中日两国摄取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历史发展进程的宏观比较,侧重对自19世纪中叶至今的不同历史时期中日两国政府、学者、民间三个层面摄取西方文化的理念、心态、政策措施、典型事件的剖析,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三)中日两国摄取西方文化的经验教训及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启示。
拙作吸取借鉴了文化学、民族学、社会心理学,及现代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试图通过多学科交叉,以取得研究的突破。然而,作为一个研究时段长达400多年,贯通东西,兼及中日两国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堪称较为复杂的研究课题,加之作者才疏学浅,本书远末达到令人满意的深度和广度。伴随时代的剧烈变迁,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史学主体之于史学客体的认识和阐释非但不会终结,反而会理所当然地更加深化。作者诚望得到同行和读者的批评指正,以期对这一复杂的历史课题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作 者
2001年3月3日
自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志士反思日本明冶维新何以成功.中国维新变法何以失败始,直到我国改革开放后学术界兴起的中日现代化比较研究的浪潮,近百年来中国政治家、思想家和学术界一直没有中断对中日现代化不同命运的历史探索。近年来,这一问题更成为人们尤其是中外学者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拙著试图以文化作为视角,从中日两国摄取西方文化的异同比较入手,揭示中日两国摄取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动态纵向发展进程,探寻两国现代化进程迥异的缘由。本人采用了比较史学、计量史学、系统论等研究方法,总结中日两国摄取西方文化的异同、成败得失、经验教训和历史规律,探寻中日两国现代化不同历史命运的深层原因,以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在冲突融合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提供借鉴。本书主要讨论了如下问题:(一)中日两国摄取西方文化中“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比较;(二)中日两国摄取西方文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比较。从对16世纪至20世纪中日两国摄取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历史发展进程的宏观比较,侧重对自19世纪中叶至今的不同历史时期中日两国政府、学者、民间三个层面摄取西方文化的理念、心态、政策措施、典型事件的剖析,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三)中日两国摄取西方文化的经验教训及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启示。
拙作吸取借鉴了文化学、民族学、社会心理学,及现代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试图通过多学科交叉,以取得研究的突破。然而,作为一个研究时段长达400多年,贯通东西,兼及中日两国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堪称较为复杂的研究课题,加之作者才疏学浅,本书远末达到令人满意的深度和广度。伴随时代的剧烈变迁,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史学主体之于史学客体的认识和阐释非但不会终结,反而会理所当然地更加深化。作者诚望得到同行和读者的批评指正,以期对这一复杂的历史课题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作 者
2001年3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