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留美哲学博士文选——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卷

分享到:

定价:¥21.00

  • 出版时间:2002年06月
  • 页数:385页
  • ISBN:7-100-03303-9
  • 主题词:留美哲学博士文选中西比较研究
  • 人气:144

显示全部序言

  《留美哲学博士文选》(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卷)包括13篇在中西哲学比较研究领域的研究论文,它们由最近在北美(美国和加拿大)已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目前在北美或国内从事哲学教学与研究的学者所撰写。

  本卷选编的目的在三方面同于该《文选》第一卷(当代基础理论研究卷)。第一,一般来说,为促进国内哲学的发展作出我们的贡献;第二,希望听到国内哲学界同行乃至一般读者对我们的学术研究成果的批评;第三,加强我们与国内哲学界同行的联系与交流。如果说除此之外第一卷的特殊目的是及时将当代哲学发展中涉及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些前沿问题、观点及其方法论思路介绍给国内哲学界同行,那么,本卷《文选》的特殊目的则在于将作者在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上的最近成果与国内学界同仁切磋交流。

  本卷《文选》所择选的论文大多是已发表于论及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国际哲学杂志(如《东西方哲学季刊》、《国际哲学季刊》和《中国哲学季刊》)上的新近研究成果(“新近”指90年代以来),有的是节选自作者已获得批准通过的博士论文。这些论文均经作者的反复修改,其中绝大多数文章经过有关专业方面受尊敬的专家同行的严格审阅批评;这些文章应当说在学术观点和方法论思路上有所贡献。选文作者对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一方面受惠于他们在西方学术文化环境中系统研读西方哲学的教育背景,一方面得益于其自身的中国思想文化背景。这两者的结合形成作者在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方面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无疑会有助于克服在比较哲学研究上易于出现的诸如“隔靴搔痒”和“食而不化”之类的问题。他们的选文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这些特点。

  就本《文选》所谓<STRONG>比较</STRONG>之性质而论,其要旨绝非描述性地罗列对比一些似是而非的异同,而在于探究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如何能够相互学习,以建设性的、互补的和哲学上有趣的方式携手对共同的哲学事业发展作出贡献。在这一涵义上,本《文选》的真正兴趣在于哲学建构和反思进步而非历史考据和资料描述。

  所择选的这些论文的原作绝大多数系用英语写成,由作者亲自将其译成中文。我在第一卷序言中曾强调,由熟谙两种语言的作者本人亲自将自己的思想用中文重新表述出来,这无疑是对于译文质量的重要保障之一。当说“重新”这一字眼时,这并不意味着作者所作的工作仅仅是将其文章机械地移译过来;他们在重新表述的过程中对于字里行间的思想作了重新思考,并作了相应的修改。

  本卷《文选》的选文根据论题性质划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的5篇文章分别从形而上学、语言与思维之间关系和逻辑的角度论及看待世界的一般性思维方式。第二部分的4篇文章从不同方面入手,通过儒家德性伦理传统与西方伦理传统的比较研究,探讨德性伦理学的若干一般性理论问题。第三部分的2篇文章讨论儒家伦理传统与生命伦理学这一当代热门课题的关系。第四部分的2篇文章从哲学意义上的家庭的角度和从社会权利意识的角度,讨论人类社会成员的关系问题。

  在这里我向其他12位作者表示衷心感谢。没有他们基于《文选》目的方面的前述共识而给予的鼎力支持与合作,本卷《文选》难以有成效地按期完成。

  如同第一卷,本卷《文选》的编选工作自始至终得到责任编辑徐奕春先生的悉心帮助指导,在此向他表示诚挚谢意。我向商务印书馆有关负责人对这套《文选》出版工作的支持和重视表示感谢。

                                牟 博

                       1999年9月于美国加州柏克利

                        2001年7月修改于中国北京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STRONG>丁子江</STRONG>(Ding,Zijiang):197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在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获哲学硕士学位。1981年至1983年,在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做研究工作。1983年至1989年,在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哲学系学习,1989年7月获哲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领域是社会政治哲学;博士论文题目是《对社会政治偏差概念的一个考察》(An Examination of the Concept of Socio-Political Deviation)。现任教于美国加州州立工业大学(California State Polytechnic University at Pomona)哲学系。目前的主要研究兴趣和领域是社会政治哲学和比较哲学。最近的主要论著有:(1)《中国复兴:私有经济在中国的重新崛起》(Chinese Renaissance:The Reemergence of Private Economy in China)(与他人合著;New York:M.E.Sharpe Press,1998);(2)“对当代中国概念艺术的一个哲学见解”(A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onceptual Art),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第26卷(1999):445―468;(3)“爱与东方精神:一个哲学见解”(Love and the Eastern Spirit:A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The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第8卷(Fall l995):185―190。

<STRONG>

范瑞平</STRONG>(Fan,Ruiping):1979年9月至1984年7月在包头医学院学习,获医学学土学位。1984年至1987年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硕土研究生,1987年7月获哲学硕士学位。1987年7月至1992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做研究工作。1992年9月至1999年,在美国莱士大学(Rice University)哲学系攻读博土学位,1999年5月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香港市立大学(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他的博士论文领域是生命伦理学;博士论文题目是《医疗保健的社会公正:批判考察》(Social Justice in Health Care:A Critical Appraisal)。现任《医学与哲学杂志》(The Journal of Medicine and Philosophy)助理编辑。他当前的主要研究兴趣和领域是生命伦理学和比较哲学。他是《儒家生命伦理学》(Confuclan Bioethics,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9)一书的主编。

<STRONG>

姜新艳</STRONG>(Jiang,Xinyan):1978年2月至1982年1月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82年1月获哲学学士学位。1982年至1984年为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1984年7月获哲学硕士学位;之后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1989年1月至1994年12月在美国辛辛那提大学(University of Cincinnati)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1994年12月获哲学博士学位。她的博士论文领域是伦理学和比较哲学;博士论文题目是《勇敢、情感与德性》(Courage,Passion,and Virtue)。现任教于美国瑞德兰兹大学(University of Redlands)哲学系。目前的主要研究兴趣和领域是伦理学和中国哲学。最近的主要论著有:(1)“矛盾律与中国哲学”(The Law of Non-Contradiction and Chinese Philosophy),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Logic 第13卷(Jan.1995):1―14;(2)“孟子论人性与勇敢(Mencius on Human Nature and Courage),The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第24卷1997):265―289;(3)“意志薄弱者有什么样的知识?”(What Kind of Knowledge Does A Weak-Willed Person Have?),Philosophy East and West第50卷(2000)。


<STRONG>李晨阳</STRONG>(Li,Chenyang)1978年至1982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82年1月获哲学学士学位。1982年至1984年为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1984年7月获哲学硕士学位。1984年至198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1986年9月至1992年5月在美国康乃狄克大学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哲学系攻读博土学位,1992年5月获哲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领域是形而上学;博士论文题目是《论存在者的整体相关性》(Towards a Contextual Approach to the Question of Being)。现任教于美国中部华盛顿大学(Central Washington University)哲学与宗教研究系。目前的主要研究兴趣和领域是亚洲哲学、比较哲学、伦理学和语言哲学。最近的主要论著有:(1)《道与西方相遇:比较哲学的探索》(The Tao Encounters the West:Explorations in Comparative Philosoph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1998);(2)“关于自然种类同一性的后天必然真理是不可能的”(Natural Kinds:Direct Reference, Realism,and the Impossibility of Necessary A Posteriori Truth), The Review of Metaphysics 第47卷(1993):261―276;(3)“心物同一性再探”(Mind-Body ldentity Revised),Philosophia:Philosophical Quarterly of Israel第24卷(1994)。


<STRONG>刘 闯</STRONG>(Liu,Chuang):1978年至1982年在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学习,1982年2月获理学士学位。1982年至1983年在广西大学物理系任教。1984年至1991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University of Pittsburgh)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1991年8月获哲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领域是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博士论文题目是《相对论热力学:其历史与哲学基础》(Relativistic Thermodynamics:Its History and Foundation)。现任教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University of Florida)哲学系。目前的主要研究兴趣和领域是物理学的哲学基础。最近的主要论著有:(1)“规范不变性、柯希问题、非决定论以及对称性的破裂”(Gauge Invariance,Cauchy Problem,Indeterminism,and Symmetry Breaking),Philosophy of Science 第63卷(1996):71―80;(2)“理论与模型(之一):重访语义性观点”(Theories and Models I:Semantic View Revisited),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Philosophy of Science第11卷(1997);(3)“整体论与个体论:来自经典物理与量子物理的一个教益”(Holism & Particularism:A Lesson from Classical and Quantum Physics),Journal for General Philosophy of Science第26卷(1996):267―279。


<STRONG>牟 博</STRONG>(Mou,Bo):1978年3月至1982年1月在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数学专业学习,获理学士学位。1982―1983学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研修哲学。1984年至1987年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硕士研究生,1987年7月获哲学硕士学位。1987年7月至1989年7月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1989年9月至1996年在美国罗彻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Rochester)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1997年2月获哲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领域是语言哲学和形而上学;博士论文题目是《论两种真理观之冲突与融合》(The Conflict and Reconciliation of Two Conceptions of Truth)。现任教于美国加州圣荷西州立大学(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哲学系。他的主要研究兴趣和领域是分析哲学、语言哲学、形而上学、中国哲学、中西哲学比较。他在这些方面的最近工作包括:(1)主编文集《哲学方法论:中国哲学与分析哲学传统》(Two Roads to Wisdom?一Chinese and Analytic Philosophical Traditions,Chicago:Open Court Publishing Company,2001)并为之撰稿:“哲学方法论之结构与比较哲学”(An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of Philosophical Methodology:In View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2)“终极关注与语言参构”(Ultimate Concern and Language Engagement:A Re-Examination of the Opening Message of the Daodejing),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第27卷(2000): 429―439;(3)“塔尔斯基真理定义之枚举性及其在塔尔斯基系统中的一般性”(The Enumerative Character of Tarski's Definition of Truth and Its General Character in a Tarskian System), Synthese第126卷(2001):91―121。


<STRONG>倪培民</STRONG>(Ni,Peimin):1978年至1982年在复旦大学哲学系学习,1982年7月获哲学学士学位。1982年至1985年为复旦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1985年7月获哲学硕士学位。1985年9月至1991年5月在美国康乃狄克大学(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1991年7月获哲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涉及形而上学、休谟研究和科学哲学;博士论文题目是《休谟和“原因”的定义》(Hume and the Definition of“Cause”)。现任教于美国大河谷州立大学(Grand Valley State University)哲学系。目前的主要研究兴趣和领域是形而上学、东西方比较哲学。最近的主要论著有:(1)《托马斯•锐德》(Thomas Reid),台湾:三民书局,1996年;(2)“对儒家的气功解释”(A Qigong Interpretation of Confucianism),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第23卷(1996):79—97;(3)“改变过去”(Changing the Past),Nous 第26卷(Sept.1992):349―359。


<STRONG>王庆节</STRONG>(Wang,Qingjie):1978年2月至1982年1月在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82年7月获哲学学士学位。1982年至1986年为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1986年7月获哲学硕士学位。1984年8月至1987年7月任职于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1987年8月至1993年5月在美国杜兰大学(Tulane University)哲学系攻读博土学位,1993年12月获哲学博士学位。其博土论文领域是当代欧洲大陆哲学;博士论文题目是《论海德格尔的“通在”学说——从共在到发生》(On Heidegger's Communal Being―From Being-With to Ereignis)。现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和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哲学系。目前的主要研究兴趣和领域是当代欧洲大陆哲学和比较哲学。最近的主要论著有:(1)“论老年父母的赡养与儒家尽孝的责任”(The Confucian Filial Obligation and Care for Aged Parents),in Confucian Bioethics ed.by Ruiping Fan(Dordrecht/Boston,Kluwer Ac,1999):235——256;(2)“论老子学说中的自然概念”(On Lao Zi's Concept of Zi Ran),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hpy 第24卷(1997):291―321;(3)“海德格尔与文化间的对话”(Heidegger and Inter-cultural Dialogue),Analecta Husserliana,第47卷,ed.by Anna—Teresa Tymieniecka(Dordrecht/Boston,Kluwer Ac.1995):281—311。


<STRONG>薛伯的</STRONG>(Xue,Bode),1983年至1987年在复旦大学学习,1983年7月获哲学与数学双学士学位;随后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1994年获美国托莱尔大学(University of Toledo)哲学硕士学位。1994年至1999年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ustin)攻读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领域是元伦理学;博士论文题目是《人性在伦理学中的地位:孟子与休谟》(The place of Humanity in Ethics:Combined Insights from Mencius and Hume)。现任教于美国圣克劳德州立大学(St.Cloud State University)哲学系。目前的主要研究兴趣和领域是形而上学、自然论和政治哲学。


<STRONG>杨效斯</STRONG>(Yang,Xiaosi):1977年至1982年在陕西师范大学政教系学习,获学士学位。1982年至1985年为华南师范大学自然辩证法专业硕士研究生,1985年获哲学硕士学位。1985年至1988年在华南师范大学哲学系任教。1988年至1998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1998年1月获哲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领域是锐德研究、近代哲学史和语言哲学;博士论文题目是《锐德的语言哲学》(Thomas Reid's Philosophy of Language)。现任教于美国普度大学卡尔迈特校区(Purdue University at Calumet)英语—哲学系。目前的主要研究兴趣和领域是家庭哲学。主要论著有:(1)“伦理学的过去与未来”,《知识分子》杂志1993年冬季号;(2)“库思与斯金纳的历史哲学”,载于《欧美史学评论》,1991年,人民出版社;(3)“N.R.Hanson 的观察理论与发现逻辑”,《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社科版。


<STRONG>余纪元</STRONG>(Yu,Jiyuan):1979年至1983年在山东大学哲学系学习,1983年7月获哲学学士学位;1983年至1986年为中国人民人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1986年7月获哲学硕土学位;1986年至1989年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94年9月在加拿大格尔夫大学(University of Guelph)获哲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领域是希腊哲学;博士论文题目是《亚里士多德的双重形而上学》(Aristotle's Dual Metaphysics)。现任教于美同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Buffalo)哲学系。目前的主要研究兴趣和领域是希腊哲学和在希腊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之间的比较哲学。最近的主要论著有:(1)“《形而上学》中两种形式质料主义概念”(Two Concepts of Hylomorphism in Meta.2110),Oxford Studies in Ancient Philosophy 第15卷(1997):119—145;(2)“是的语言:亚里士多德与中国哲学”(The Language of Being:Between Aristotle and Chinese Philosophy),International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第39卷(1999):439—454;(3)“亚里士多德对主体标准的批评”(Aristotle’s Criticism of the Subject Criterion),Philosophical Inquiry:International Quarterly,第16卷(1996):119—142。


<STRONG>袁劲梅</STRONG>(Yuan,Jinmei):1978年至1982年在南京河海大学社科系学习,1982年获学士学位;1986年至1989年为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1989年获哲学硕士学位;1999年12月在美国夏威夷大学(University of Hawaii)哲学系获比较哲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任教于美国宾州爱丁堡大学(Edinboro Universily of Pennsylvania)哲学系。发表哲学论文数篇,哲理小说数十篇,与他人合作著书两本。


<STRONG>张祥龙</STRONG>(Zhang,Xianglong):1982年2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83年至1986年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做研究工作。1988年8月获美国俄亥俄州托莱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ledo)哲学硕士学位。1992年2月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获哲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领域是东西方哲学比较和欧陆哲学; 博士论文题目是《海德格尔与道家》(Heidegger and Taoism)。现就职于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从事教学与科研。目前主要研究兴趣是东西方哲学比较、现象学和先秦思想。最近的主要论著有:(1)《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大道——终极视域的开启与交融》(北京:三联书店,1996);(2)《海德格尔传》(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3)“生活世界与更高的人性”(Life-World and Higher Human Nature),Phaenomenologische Forschungen,Freiburg/Muenchen:Verlag Karl Alber(1998):42—53。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留美哲学博士文选》(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卷)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思维方式、形而上学、语言与逻辑”,这部分共有5篇文章。第二部分为“德性伦理学”,这部分共有4篇文章。第三部分为“儒家伦理传统与生命伦理学”,这部分有2篇文章。第四部分为“社会与政治哲学”,这部分也是2篇文章。这些文章涉及范围很广,有一定的研究深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留美博士在这个领域里的近期研究概况,对中国读者了解中西比较哲学有一定的帮助。

显示全部目 录

编者序言

作者简介

       第一部分 思维方式、形而上学、语言与逻辑

1、现象学的构成观与中国古代思想                   张祥龙

2、庄子和亚里士多德论存在者                     李晨阳                   

3、名家与芝诺:一个比较研究                     刘 闯

4、古汉语中的“方”与“圆”概念析:论一种“立方-球”式的思维模型  袁劲梅   

5、本体论观念与汉语结构:一个集合名词假设              牟 博

       第二部分 德性伦理学

6、道德金律、恕忠之道与儒家伦理                   王庆节

7、德性:孔子与亚理士多德                      余纪元 

8、勇敢、情感与德性                         姜新艳

9、感性论:自然主义的内在论的和实在论的道德基础           薛伯的

      第三部分 儒家伦理传统与生命伦理学

10、儒家的道德修养与个人健康                    倪培民 

11、自主、行善与家庭:比较生命伦理学的几个问题           范瑞平 

      第四部分 社会与政治哲学

12、家的哲学纲要                          杨效斯

13、中国传统人本主义中的“权利”意识:

  一个东西方比较意义上的哲学思考                 丁子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