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政治发展导论

分享到:

定价:¥22.00

  • 出版时间:2001年12月
  • 页数:448页
  • ISBN:7-100-03342-X
  • 主题词:政治发展导论
  • 人气:63

显示全部序言

  当前世界发展,显然存在着两种相反的趋势。一方面随着信息传播和高科技的飞速进步,令人感觉到地球越来越小。各国之间接触频繁,互相影响,特别在经济方面,紧密相连。这就是引起各国学者普遍关注,一时成为热门话题的经济全球化问题。但与此同时,也还存在着一种截然不同的趋势,那就是政治多元化的趋势。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元化,并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辅相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非、拉地区许多原来属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国家,纷纷独立。独立后走什么道路?当时世界上似乎只存在两种模式,那就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模式和以前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模式。当时的认识是:新独立的国家要发展,则两种模式必择其一。而两种模式的代表国家也曾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用经济援助和技术援助为手段,力争这些新独立的国家“Follow me”。但几十年过去了,回头一看,那些亦步亦趋,生搬硬套的,不论他们学哪一种模式,都找不出一个成功的例子。因为世界历史,原本就是多元化发展的。历史不能割断,当前各国的发展,特别是政治发展都是在互不相同的历史传统和政治文化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各个不同国家发展中所不得不面对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必然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不同国家的发展道路、形式和进程,也无法划一。

  多元化是各国政治发展中一个无法否认的趋势。但它并不是坏事。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曾提出“和而不同”的命题,并认为它是一种最美好的境界。《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晏婴曾举佳肴和音乐为例,对齐景公说:厨师调和五味而成美食,乐师调和五音而奏出悦耳音乐。“若以水济水(用白水烹调),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

  如果把全世界比做一个大花园,那就应该百花齐放,才能丰富多彩。如果只是机械一致,就一个国家内部来说,也要不得;就整个世界来说,更要不得。然而痴心妄想全世界都“跟我学”的霸权主义思想,也或多或少地感染了某些西方国家的学者,使他们在关于政治发展这门学科中,也有意无意地反映了这种以西方为中心的不健康心理。

  60年代中期,西方政治学家开始对亚非拉诸新兴国家的政治现代化问题进行动态研究,从而逐渐拓展了政治发展理论的研究领域。许多著名的美国政治学家,例如:阿尔蒙德(Gabriel A.Almond),柯尔曼(James C.Coleman),白鲁恂(Lucian W.Pye)和亨廷顿(Samuel P.Hantington)等人,都提供了不少颇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在他们的著作中,往往贯穿着一种共同的不正确认识。即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一是世界上最优越的;二是可以完全应用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不论这些学者是否自觉,他们客观上是在强行推销西方价值观和政治、社会制度与行为模式。然而迄今为止的历史实践,已经一再证明,一个落后国家要发展,要实现现代化,照搬他国经验是根本行不通的。而且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期中所面对的问题,诸如:经济发展与公平分配问题;血缘、宗法关系与平等竞争问题;民主、人权与社会稳定问题……等等,都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中,很少涉及的问题。

  然而各国政治发展的道路虽然不同,但总的说来,却都是一个从农业经济社会转向工业经济社会,再走进知识经济社会,今后更进一步发展的问题。这是一个无止休的发展过程。我们习惯于根据各国发展程度,把它们区分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其实,所谓发达国家也不可能停止发展,不过他们是处于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上而已。因此,各个国家的发展,既有其特殊性,也有其共性。研究具体国家的政治发展道路,必须立足于政治发展的共同理论和一般规律。而研究政治发展的共同理论和一般规律,也不可能不从具体国家的政治发展道路中去概括和总结。因此,我们也不应该轻率地否定西方学者在政治发展研究领域所作的贡献。他们在政治发展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成果,有不少是我们研究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道路的前提和基础。


  政治发展理论研究在中国起步较晚。中国恢复政治学研究以来的20年中,尚少有在这方面系统研究的著作问世。李元书同志主编的这本《政治发展导论》,可以说是近年来中国学者从事政治发展理论研究的一项可喜成果。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各国政治发展的丰富实践,把政治发展置于社会发展的大系统中,论述了政治发展的前提、历史、社会环境,分析了政治发展与科技革命以及社会结构变迁的关系,从而概括出政治发展的一般理论和规律,并适应发展中国家的实践需要,通过分析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特点及其互动作用,提出了完全不同于西方国家发展经验的理论根据和最佳战略选择。这对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当前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出成就的条件下,如何稳步实现政治体制改革,保持政治稳定,并逐步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实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当然,政治发展这一课题,到目前也还是中国学者较少涉足的研究领域,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而任何一项科研成果,只有在它问世之后,经过有关专家和广大读者的批评、讨论,作者在广泛听取各种意见后,进一步补充、修改,作品才有可能日臻完善。我相信本书也不例外。


                               赵宝煦

                        2000年3月27日于北京大学

显示全部前言

  政治发展的理论兴起于50年代。自它兴起之日起就成为一个热门课题,风靡全球,不断引起政治学家和政治家们的兴趣和关注。原因就在于,现代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而社会发展是全方位地、整体地发展。一个社会的任何因素的发展都会对社会系统中其他因素提出协调发展的要求。当然,社会系统中的各个因素的发展也不都是同时并进,而有先后次序的安排。某些因素迟发展的目的在于为整体上的快发展创造条件。发展中国家社会政治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常常展示出一个真理:经济,尤其生产力经济总是最先发展,政治则是经济发展的促进力量或组织者、策划者,经济发展为政治的发展创造社会基础。但晚发展的因素,其中包括政治的发展又不能过于滞后,过于滞后会导致社会的畸型发展,并延缓社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也就是说,当政治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或不改革政治就会阻碍社会发展时,政治的发展就需提上议事日程。

  我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中,转变是全方位的、系统性的,其中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子系统向现代社会的转变。社会转型是最重要的、最激烈的、最迅速的发展。我国正在进行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就是从传统的自然经济、产品经济、计划经济向现代的市场经济、交换经济转变。这一转变的完成,将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的现代化。经济体制的现代化将促进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从而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和文化教育的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要求政治跟着发展,跟着实现现代化。经济是政治的基础,基础变了,竖立其上的政治不能不变。政治适时地变革和发展可以促进、推动以经济为主要内容的各种社会因素的全面发展。政治是社会发展的助动器。

  政治发展如经济发展一样有它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我国的政治发展在总体上未起动以前(在整体起动前也有小的改革和发展)就注意研究政治发展的一般理论,探索现代政治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政治运行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将有利于我们认识和掌握社会和政治发展的规律,认识和掌握政治改革、整体发展的起动时机和方法,从而自觉地、主动地、不失时机地推动政治发展。

  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还未发展到从总体上起动政治发展的阶段,本书将只局限在理论上的分析和探讨,尤其是通过总结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以建立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治发展理论。这是我们探讨政治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第一部理论性著作;第二部:决策与参与,主要探讨政治的核心——政治决策和政治民主、政治发展的主要标志——政治参与的理论;第三部:政治现代化与中国的政治发展,主要探讨政治现代化的一般理论、一般规律,民族独立国家建立的两次尝试、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与改革、中国的政治发展战略与未来政治发展,等。

  撰写本书的主导思想、本书的基本观点和全书的框架结构,以及各部分和各章节的基本观点都由主编李元书确定。主编还对初稿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最后对全书进行统一的修改、定稿。其中,各部分、各章的撰稿者是:

  前言、各部分序言、第一部分第1—2章、第二部分第3章、第三部分第4章:李元书;第二部分第l章:吴显庆;第二部分第2章:王惠然;第三部分第l章:杨和焰;第三部分第2章:冯向辉;第三部分第3章:李峻登;第三部分第5章:刘昌雄;第三部分第6章:孙正甲;第三部分第7章:宋端芝;第四部分第1、2章:王士俊;第五部分第1章:孟庆伟;第五部分第2、3章:董鸿扬;第五部分第4章:刘得手;第六部分第1章:杨海龙。

  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借鉴和吸收了国内外学者的不少研究成果,大多在书中已注明,如有疏漏,请谅解,我们在这里一并致谢。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出现不当或错误,诚请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李元书

                         1998年12月14日于哈尔滨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有关“政治发展”理论的著作。它试图从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总结并阐述政治发展的一般规律及过程,同时又说明政治发展本身的意义及价值所在。它还力图从社会发展的最新趋向里把握政治发展的脉络,把“信息社会”、“科技革命”都纳入研究的视野,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显示全部目 录

序 言

前 言


       第一部分 政治发展的意义和目标


第1章 政治发展的涵义、特征和研究意义

 一 政治发展的涵义

 二 政治发展和政治现代化的特征

 三 研究政治发展的意义

第2章 政治发展的最终目标和阶段

 一 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 政治发展的最终目标和最高目标

 三 政治发展的阶段和分目标


       第二部分 政治发展的起点和战略选择


第1章 传统社会的政治

 一 发达国家传统社会的政治

 二 发展中国家传统社会的政治

 三 传统社会政治的比较

第2章 民族国家的建立

 一 民族国家的特征

 二 民族国家建立的主要途径

 三 民族国家建立的过程

第3章 民族国家建立后,社会政治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 民族国家建立以后面临的社会政治问题

 二 民族国家建立后社会政治发展战略选择的理论与实践

 三 结论


      第三部分 政治发展的特殊阶段——政治现代化


第1章 政治结构分化

 一 政治结构分化的涵义和特征

 二 政治结构分化的动力

 三 政治结构分化在政治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 政治结构分化中政治系统的整合

第2章 政治运行的法治化

 一 政治运行法治化的涵义

 二 政治运行法治化的建构框架

 三 政治运行法治化在政治现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3章 政府的高效能

 一 政府高效能的涵义与标准

 二 高效能政府在政治现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4章 政治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一 政治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涵义、特征和实质

 二 政治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在政治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 政治产品生产系统的改革与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途径

第5章 公民政治参与的扩大

 一 公民政治参与的涵义和特征

 二 公民政治参与的功能

 三 公民政治参与的广泛化

第6章 政治文化的世俗化

 一 政治文化世俗化的涵义和特征

 二 实态的世俗化政治文化

 三 政治文化的世俗化在政治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7章 政治稳定

 一 政治稳定的涵义与分析变量

 二 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过程中政治不稳定的原因分析

 三 现代化过程中政治稳定的类型、特征和指标

 四 现代化过程中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的关系


       第四部分 未来社会的政治与发展


第1章 “知识经济时代”:未来政治的社会环境

 一 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一般特征

 二 未来生活方式及其对人的要求

第2章 知识经济时代的政治

 一 一般政治要素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变化趋势

 二 知识经济时代新产生的政治要素与发展

 三 差异、冲突与知识经济时代的政治发展

 四 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由人联合体”


       第五部分 政治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1章 科技革命与政治发展

 一 科技革命造就产业革命

 二 科技发展与社会化

 三 科技发展与社会现代化

 四 科学技术推动政治发展的方式和功能

第2章 社会结构的变迁与发展

 一 社会结构的涵义、分类与功能

 二 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现代化

 三 社会结构的现代化对政治现代化的影响

第3章 文化的变迁与现代化

 一 文化的涵义、结构与功能

 二 文化的变迁与现代化

 三 文化的现代化变迁对政治现代化的影响

第4章 人的发展与政治进步

 一 人的发展的意义

 二 人的发展的内容和过程

 三 人的发展目标与途径

 四 人的发展与政治发展的互动


       第六部分 政治发展的途径和推动力量


第1章 政党与政治发展

 一 政党的涵义和特征

 二 政党是政治发展的产物

 三 政党推动政治发展的功能